首頁/ 歷史/ 正文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低,為何還會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呢?

第一種:傳說大禹做天子的時候,有個叫儀狄的人,無意中發現了釀酒的工藝技術,並且將酒獻給了大禹天子。大禹天子第一次喝酒以後,就醉的不省人事,數日後才醒來。大禹天子由此感慨:後世必然有因為喝酒而亡國的君主。事實上,有傳說認為,夏朝最後的天子桀,他的愛好之一就是愛喝酒。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低,為何還會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呢?

第二種。第二種說法和第一種說法矛盾。說的是大禹天子的孫子太康天子因為貪玩,被有窮國首領后羿發動政變廢黜,並擁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天子,而仲康的後人少康為了奪回政權,發明了酒——少康又叫杜康,於是又有“杜康造酒”的說法。

第三種。有說法認為,是中華先民把糧食放久了,無意中導致糧食發酵形成了酒,因為“久”了變成液體(三點水),於是有了酒這個名字。

當然,實際歷史上,夏朝是否存在酒,小編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根據殷商時代的出土文物顯示,以及《易》中《未濟》中的卦辭:

有孚於飲酒,無咎。

可以得出結論,至少在殷商、西周時代,先民們就掌握了釀酒技術,並用以享樂。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低,為何還會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呢?

那麼問題來了:在我國古代,農業生產長期處於無法滿足勞動人民口糧的狀態,並且當時還沒有發明出現代釀酒的工藝(比如使用乙醇勾兌),為什麼古人還要拿出一部分糧食釀酒?

古代社會的殘酷

很多網友對於古代社會的印象,大多侷限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範圍內,而對於古代百姓來說,最為能反映古代百姓生活的,莫過於這首詩: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在古代,帝王將相的“綺羅筵”和平民百姓的“逃亡屋”是平行的兩個世界,對於百姓是否有糧食吃,只要不威脅到帝王的統治,那麼,統治者是不會關心的。而酒,起初是供給地主階級享用的一種生活調劑品,後來因為生產力的提高,逐漸轉化成商品。在一般情況下,地主、富人往往擁有吃不完的糧食,因此,才會捨得使用糧食進行釀酒,用於自身享樂或者作為商品出售(在古代,能買得起酒的,多少也需要有些家產)。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低,為何還會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呢?

遭遇糧食危機怎麼辦?

不過,一旦糧食問題成為全國性的問題,那麼,帝王們也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來留住救命的口糧,禁止用救命口糧釀造美酒。

比如東漢末年,曹操曾多次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命令曹操的勢力範圍內禁止使用糧食釀酒,而孔融看不起曹操,故意針鋒相對,非但大張旗鼓釀酒,還寫文章跟曹操誇口喝酒的好處,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孔融引來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曹操的死對頭劉備在割據巴山蜀水以後,感到益州太缺糧食了,於是也頒佈命令,禁止蜀地百姓使用糧食釀酒,甚至家裡有酒具都不可以,否則要給予十分嚴重的處罰。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低,為何還會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呢?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

從這不難看出,古人對於糧食用途的管控,是因時制宜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