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易中天中華史》和司馬遷的《二十四史》,哪個更值得讀?

誰規定古人就不可超越?沒有超越還疼何發展?中國所謂的“傳統文化”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歷史神化,只要是我們歷史上出現過的東西就不容許質疑,就是天下第一,而正是這樣的陋習使得過去許多荒唐的制度和愚昧的,甚至毒素很大的東西都儲存下來,繼續遺害普羅大眾,阻礙人們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拿司馬遷來壓易中天的命題正好體現了國人這種思維方式。後人勝古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現代科學技術為史學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為今天的人們超越古人創造了條件。易中天的史學觀點極其大氣磅礴,站位很高。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和批判性,理所當然是當今中國歷史界的翹楚。

《易中天中華史》和司馬遷的《二十四史》,哪個更值得讀?

太史公為帝王修史已經暴露了你對《史記》一知半解。項羽不是帝王,甚至是漢王朝的死敵,為何立本紀?陳勝立張楚稱王,為何僅僅是世家?他又為何甘受腐刑只為了一個投敵叛國的李陵?古之春秋筆法,明褒暗貶,似真實偽,一字一句都要細心揣摩,不妨先從《春秋》首篇《鄭伯克段於鄢》開始學習,莊公何以稱伯?以君制臣,為何不用伐而用克?共叔段封地在京,又為何克段於鄢?《春秋》又為何以此為首篇而做?易中天的書,我看過一些,學術性比較強,視野比較寬廣,但只能增長些見聞與歷史知識,沒有太多的處事立身之法,古代人之所以去修史書,不是隻為了記錄,更多的是警醒世人,讓人們從中吸取經驗與教訓。

《易中天中華史》和司馬遷的《二十四史》,哪個更值得讀?

看了他的歷史書大概到宋朝了,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現代人寫書,還是看個人組織歷史材料的能力了,前任能發掘等的估計都發掘的差不多了,歷史資料加現代化的評論,也就如此而已,易中天的三國,主要是我們老百姓大部分看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所以有很多新鮮感。而在歷史學家眼裡,他就什麼也不是了。

《易中天中華史》和司馬遷的《二十四史》,哪個更值得讀?

首先,我要問,易先生寫歷史的史料從哪裡來?還不是從浩瀚的先人寫的歷史典藉中去翻閱出來的嘛。易先生自己就說過這樣的話,即歷史典藉中先前寫的比後來寫的可靠。因為一般說來,離歷史上發生的事件越近,它的真實性與權威性越強。這就像口口相傳一樣,越到後面越走調。所以,今人寫的歷史是無法超越前人的。當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對來講的。譬如,易先生以史料為依據,融會貫通地重新來解讀歷史上的某些事件,可能是他的強項。易中天能實實在在把民國的歷史經調查研究,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寫清楚寫優秀我都算認他為史學大師!一天散打歷史當網紅教授,也就算評講歷史,加上一些自己對歷史的見解講歷史!完全可以做個節目易中天品評歷史!!!或評書歷史!!!大抵易中天就這麼個高度而罷了!!!

《易中天中華史》和司馬遷的《二十四史》,哪個更值得讀?

史學家最重要的操守是什麼?客觀、公正,直書史實,很少置評,留給後人一個真相,讓後人鑑別,評說,讓史書真正起到存史、資治的作用。歷代的史學家如左丘明、司馬遷、司馬光、陳壽等,雖未百分之百地做到,但大體上是能說得過去的,否則也不可能傳世。從易大師關於史學的著述看,幾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史實麼,沒有什麼新發現,基本上都是炒前人的剩飯,倒是評論佔了很大的比重。這也沒什麼,如果有新意,倒不失為一種貢獻。但是,易大師很多的觀點,是有違公論的,如在他的評三國中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定性,可以窺見一斑。易大師的大作我未曾拜讀,其大作的史學價值能否超過《左傳》《史記》《資治通鑑》,我輩沒資格評價,但是,歷史上的史學家治史,不算其初期的準備時間,從落筆到成書,哪個不要十幾乃至數十年時間?易大師在不長的時間內,居然差不多完成了一部《中國通史》的編寫工作,在佩服之餘,不免產生一些疑問,“一快三鬧(鬧,在我地方言裡是草率的意思),會吃不嚼”的現象,該不會發生在易大師身上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