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凡人讀《史記》之淮陰侯列傳

太史公在《淮陰侯列傳》一文中寫道,韓信即使是平民時,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去世的時候,韓信窮得幾乎都沒有給母親完成入葬的錢財。可他還是四處尋找人氣旺盛、今後可以安置數萬人的高敞地作為埋葬母親的墓地,這可是諸侯君主才有的心思啊。如果韓信功成名就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那麼他對於漢室的功勳是可以媲美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的,是可以蔭澤子孫的。然而他卻在天下大定的情形之下,起了叛心,被夷滅宗族,不也是順應時勢的事嗎。

韓信,兵權謀軍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從少年時的備受凌辱、籍籍無名,到官拜大將軍,索要齊王爵,圖謀諸侯領地,再被徙為楚王,降為淮陰侯,直至密謀叛逆,魂飛長樂鍾室。他短暫的一生被後人概括為“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然而,作為秦末異姓並起,楚漢爭霸的決定性人物,如果說霸王的自刎是婦人之仁、賞罰不公、固步自封造成的。那麼韓信的死是源於什麼,難道真的是淮陰侯貴不可言的背相嗎?

楚漢僵持階段,蒯通利用相術,對韓信說,看您的面相,最多封個侯爵,而且隱患重重;看您的背相,顯貴異常,而且是不能明說的那種。由此引入話題,希望韓信能順應時勢,三足鼎立,據齊而王,天下歸一。但是終被韓信拒絕,拒絕了入主中原的機會,也拒絕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通讀全篇,就《淮陰侯列傳》本文而言,我個人認為韓信真正殞命的原因是骨子裡的卑微,是內心的貪慾,是當斷不斷,優柔寡斷的性格造成的。是患得患失的迷惘,對帝王心性中的惡、過分的諒解造成的。

韓信平民時,沒有工作,靠施捨度日,受胯下之辱,甚至連母親下葬的錢都無以為繼。這些卑微的生活經歷,雖然無法熄滅他封侯拜相的理想,但也深深烙印在他的潛意識裡。所以韓信對蕭何的極力舉薦,對劉邦擇日齋戒、設壇具禮、官拜大將軍的推崇竭力相報,對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帝王情誼深信不疑。

相反,韓信深深痛惡項王對他的輕視。即使項王的使者武涉毫不隱晦地指出,以劉邦反覆無常的無賴品性,韓信將是“狡兔死,良狗烹”又一實證,韓信依然固執地表明瞭他至死不渝的忠心。那種野雞變成鳳凰的卑微心理使韓信盲目的陷入了劉邦的溫柔陷阱裡,忘記了劉邦在修武的初次奪權。

韓信在修武被奪去主要兵權後,收斂殘餘兵力,遵照劉邦的指示,進軍齊國。本來劉邦派遣酈食其已說服齊王,放鬆戒備,準備投降。然而韓信聽從蒯通的建議,認為將軍之人,血戰數載,怎麼能讓一個靠嘴皮子吃飯的演技派佔了上風。於是趁虛而入,佔領了臨淄。同時也造成了酈食其的被烹,埋下了劉邦深深地恨意。

從這一點上說,韓信內心深處爭名奪利的貪慾已經開始逐步顯露。緊接著,趁劉邦滎陽被圍,要求自封為齊王。趁劉邦固陵之困,索要大量領地。進一步說明韓信貪慾的增長必然激起劉邦的殺意。

當楚軍被困京、索,漢軍逃逸宛、葉,項羽和劉邦的爭鬥進入僵持階段時,蒯通向韓信建言,您現在功高震主、名高天下,無論是投靠項羽,還是劉邦,最終都難逃一死。最好的辦法就是審時度勢,三分天下,以威立德,圖謀大統,才能盡享榮華。況且劉邦野心大,疑心重,如果您還是相信自己與劉邦之間所謂的情誼,就只能跟文種一樣的結局了。

從太史公的表述來看,韓信對於自己在楚漢相爭中的權重,是瞭然於胸的。對於蒯通的籌劃,他也是動了因勢利導的心思的。然而“士為知己者死”的感性認識到底大於了“時至不行,反受其殃”的理性判斷。楚國滅亡後,他終於用自己的優柔寡斷換取了兵權的再次被奪,並徙為楚王的結果。當韓信易地為楚王時,我個人認為,他應該是有一絲隱隱若失的迷惘的。

到了封地後,韓信重賞了曾經贈予他食物的漂母,譏諷了下鄉南昌亭長,提拔了欺凌他、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壯士。算是對少年經歷的總結,也是對卑微時代的致敬。而太史公記錄此段史實,可能也是為了引出韓信對於鍾離眜的舊情。不忘舊情,對於其他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美德。但對於此時的韓信來說,更可能是一種品性的考驗。

果然,劉邦借誣告之機,準備拿下楚王韓信。而韓信在和項羽部下、逃亡將領鍾離眜相處的時間裡,考慮到自己的處境,總是徘徊在想反又不想反的矛盾中。最後還是錯誤估計了劉邦的心性,束手就擒。即使逼死了好友鍾離眜,也沒能逃脫進一步被軟禁、被貶淮陰侯的命運。同時也暴露了楚王韓信為求平安,患得患失、不擇手段的小人心理。此時的他,已經距離背水一戰,問計廣武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大將軍很遠了。

遠離軍隊、軟禁都城的日子裡,韓信整理了不少兵書,也撰寫了自己的兵法心得。但是內心深處的恥辱隨同年幼時卑微的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鞭撻著他的靈魂。劉邦還刻意的羞辱,你那麼拽,為什麼被我給抓住了。

就在劉邦不斷清除異己,固化劉氏江山的時候,韓信終於等到了機會,下定決心,準備和陳豨裡應外合,起兵謀反。但由於舍人的原因,謀劃被呂后得知。蕭何利用韓信的單純,將淮陰侯交由呂后捆縛、懸吊,讓一堆宮女用竹劍刺死在長樂鍾室的密不透光的半空中。

劉邦得知後,“且喜且憐之”。太史公這樣寫,我認為絕不是劉邦又高興又憐惜的直接描述。根據下文審問蒯通的情節,劉邦當時的心情應該是非常喜悅的,卻又裝出一副愛而不得、惋惜遺憾的神情:怎麼能這樣呢,韓信就沒有什麼心願,就沒再交代什麼嗎?

在帝王心中,夷滅韓信三族都不解恨的惡被刻畫地淋漓盡致。

霸王的離去,始終是許多人心中“王不過項”的懷念與尊崇。韓信的橫死,也始終是許多人心中太多的憐憫與遺憾。

最後,讓我用太史公的文字,作為對淮陰侯的紀念吧。“猛虎之猶豫,不如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