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朝安史之亂後,歷代君王都會削藩,可為何只有唐憲宗大獲成功?

公元755年大唐天寶年間爆發了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處於藩鎮割據的情況下愈演愈烈,在日後的100多年裡各地藩鎮和中央經常對抗,分裂局面時而鬆懈、時而嚴重。直到黃巢之亂後割據情況更是爆發到頂點,那麼問題來了,在安史之亂平定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唐朝歷代皇帝一直主張削藩,可為何只有唐憲宗大獲成功呢?

唐朝安史之亂後,歷代君王都會削藩,可為何只有唐憲宗大獲成功?

早在唐憲宗以前的皇帝唐代宗、唐德宗在位時期就力主削藩,代宗時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國內經濟凋敝,國力大損,削藩已不可能做到。德宗時則開始大規模削藩,其戰線更是長達萬里之遙,可以說唐朝皇帝和藩鎮進行了長期的艱苦鬥爭,但效果並不明顯,直到憲宗繼位時才扭轉了這個局面。

唐朝安史之亂後,歷代君王都會削藩,可為何只有唐憲宗大獲成功?

首先:缺乏財政支援

眾所周知打仗打得就是錢財輸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錢打不了仗,因此增加賦稅成為了朝廷重中之重。也正是在德宗時期實行兩稅法,改革弊政,增加財政收入,朝廷大有中興之象。

在內外政策上德宗對外曾經聯合回紇、南詔等部打擊西南強敵吐蕃,成功扭轉了對吐蕃的戰略劣勢。對內雖然對藩鎮多有息事寧人之意,但總體局勢較為安定,給後世憲宗皇帝的“元和中興”做好了前期鋪墊。

因此到了憲宗年間國庫開始變得充盈,削藩有了物質保障。

唐朝安史之亂後,歷代君王都會削藩,可為何只有唐憲宗大獲成功?

其次:憲宗改革

憲宗時期(公元805年到820年)藩鎮無法興風作浪的原因,離不開皇帝李純的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憲宗即位之初便發奮圖強,頒佈了財政改革新政令,減輕賦稅,得到了民眾的支援。

並對藩鎮採取強硬手段,登基次年收服西川節度使劉闢,夏綏節度使楊惠琳,807年鎮海節度使李錡伏誅,813年魏博節度使田氏重新對唐朝俯首稱臣,815年至817年先後反叛3年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終被平定,這次勝利更是震動了當時各地的藩鎮,雖然813年對承德節度使王承宗的戰爭沒能獲勝,但全國上下的藩鎮至少在名義上全被降伏,公元819年唐朝大部分地區重新被中央掌握,國內一片中興景象。

唐朝安史之亂後,歷代君王都會削藩,可為何只有唐憲宗大獲成功?

雖說安史之亂後只有憲宗李純大獲成功,重建中央政府的威望,結束了各地藩鎮飛揚跋扈,各自任免官吏,不服從中央調遣的局面。但和玄宗李隆基一樣對於國家治理虎頭蛇尾,前明後暗。其在位後期服用丹藥、脾氣暴躁,又重用宦官,最終在宦官立儲風波中遭到陳弘志等人深夜進入寢宮密謀殺害,並謊報皇帝誤服丹石毒發暴崩,最終假傳皇帝遺詔,立李恆為新君,這就是唐穆宗。

可惜憲宗死時年僅43歲,這個年齡正是一個政治家的黃金時期。

如果憲宗再多活10年,哪怕只有10年,唐朝想必也一定會在中興之路上走得更遠。只不過歷史不能假設,這可能就是唐朝的宿命吧!

當美國、中國、英國、蘇聯在朝鮮廝殺時,日本到底賺了多少美元?

金日成為什麼要搶奪志願軍指揮權?他何德何能?斯大林當時怎麼看

我國入朝作戰第一波到底過去多少人?就打的美國王牌部隊不敢置信

美國以中國俘虜不會知道高階情報為由,錯過了逃生機會,結果……

那支向鴨綠江尿尿的美軍最後結局咋樣了?說出答案後令人咬牙切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