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聲律啟蒙》中的音律之美:茶對酒,賦對詩

《聲律啟蒙》中的音律之美:茶對酒,賦對詩

“茶對酒,賦對詩,燕子對鶯兒。栽花對種竹,落絮對遊絲。四目頡,一足夔,鴝鵒對鷺鷥。半池紅菡萏,一架白荼蘼。幾陣秋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賦:

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講究文采、韻律,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栽:

讀zāi。

落絮:

飄落的柳絮或雪花。

遊絲:

飄蕩在空中的細絲,多為蜘蛛等蟲類所吐。

頡:

讀jié,即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創文字,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夔:

讀kuí,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舜曾說過“一夔足矣”,就是夔一人已足制樂,後誤傳為夔只有一隻腳。

《聲律啟蒙》中的音律之美:茶對酒,賦對詩

鴝鵒:

讀qú yù,鳥名,俗稱八哥。

鷺鷥:

即白鷺,因其頭頂、胸、肩、背皆有像絲一樣的白毛,故名。

菡萏:

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

荼蘼:

讀tú mí,荼蘼是春季最後盛放的花,當它開放的時候就意味著春天的結束。

候:

讀hòu,動植物隨季節氣候變化,而變化的週期現象,古人將五天稱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今天氣象學仍沿用此法。

一犁春雨:

因春雨適合耕種,故有此稱。

《聲律啟蒙》中的音律之美:茶對酒,賦對詩

智伯:

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之首,姬姓,智氏,名瑤,時人尊稱其為智伯。國士:一國中最優秀的人,此指豫讓。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正卿智伯的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聯手攻打智氏,智伯兵敗身亡,趙襄(xiāng)子以智伯頭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後來他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但為其所捕,豫讓知已無活路,便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以示為主復仇,然後自刎而死。豫讓吞炭是變聲,塗漆是變形,此句中“吞變形之炭”,應是混而言之。

羊公:

指羊祜(hù),魏晉時期大臣,曾被晉武帝任命為荊州諸軍都督,鎮守襄陽,羊祜在任期間,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對敵對的孫吳官兵也十分尊重,在他的努力下西晉最終滅亡孫吳,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分裂割據的狀態,使中國重歸一統。羊祜死後,襄陽老百姓為紀念他,在羊祜生前喜歡遊憩(qì)的峴(xiàn)山,刻下石碑,每逢時節,周圍的百姓都會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淚,羊祜的繼任者,西晉名臣杜預稱其為“墮淚碑”。

邑人:

同鄉的人。邑,讀yì,城市、縣。

《聲律啟蒙》中的音律之美:茶對酒,賦對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