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滿洲旗人的兵,為何要叫八旗子弟兵?

滿洲旗人的兵,為何要叫八旗子弟兵?

在後營子的北邊,三十里地,是大營子,為遼東看邊旗人的第二道屏障。旗人駐營,營住的是旗兵,旗人的兵。旗兵叫子弟兵,就是八旗子弟當兵出差。早前在遼東鳳凰城的後營子,看邊的八旗子弟兵有例份、月餉錢糧和出征的貼劑,打底子的是每一個當兵的員額有每年12兩的例份,時節發放,也許半年,也許三月,錢糧是人人都有的,就跟每個旗人都有紅冊子封獵地一樣,三十畝地是妥妥的,不過這個月餉錢糧一般都不是錢,都是糧,一口人一個月份75大斤高粱米,換酒的話,能換十五大斤,一天半斤酒,可著月份都夠用。有了錢糧的子弟兵,最怕的就是斷了供份,怕啥就會敬啥,所以鳳凰城的兵聽話好用,因為都怕斷了這個供份。鳳凰城的兵,遼陽的蔥,這都是辣茬,厲害。大營子以戴佳為尊,後營子以王佳為尊,根本就是因為出了名能打,管用。

滿洲旗人的兵,為何要叫八旗子弟兵?

老人說,八旗兵聽招呼,猛,好使喚。啥因由?因為是子弟兵。怎麼個子弟兵呢?就是有繩拴著,有根連著,有稍捋著。說白了,就是不出差的人不好好賣命,家裡的老小吃喝就出毛病了,會被罰,被取消和降低待遇。而反過來,你出差的人拼命殺敵,服從命令聽指揮,你家裡的人也會跟著享受功名,增加待遇,吃喝都會跟著提升。說老人說的這個子弟兵是不是狹隘了一點,會不會還有民族性和道德啥的,或許有。不過要是聽遼東鳳凰城黃白二旗老滿洲人說故事,這子弟兵強,強還是強在有根有稍,聽話,好擺弄。

想想後來大清倒了,倒就倒在咸豐爺三年以後八旗待遇撤銷了,八旗也就沒有了子弟兵。倒是弄了什麼新軍,什麼湘軍子弟兵,什麼川軍子弟兵,結果這些個什麼什麼軍的子弟兵,最後成了推到大清的叛軍。沒有了八旗子弟兵的大清,走到最後的末路,那也是歷史選擇的必然,鬼使神差,就撤了八旗子弟兵的待遇,就裁撤減停了八旗的待遇。可惜可憐。想當年項羽靠八千子弟兵,雄霸天下,走後到了壩上,雖有三十萬大軍,卻恰恰沒有自己的八千子弟兵,結果世人皆知。唐以來,到明清,子弟兵什麼時候都是江山社稷的根本,什麼時候沒有了子弟兵,什麼時候江山就會受到威脅。

滿洲旗人的兵,為何要叫八旗子弟兵?

八旗子弟,八旗子弟兵,這兩詞,現在多一半的時候都是貶義詞。如果你仔細讀讀現在的書,就好像都是帶著貶義。如果一點都不朝政治上面去掛鉤的,就單純說軍事,說打江山和守衛江山,這個子弟兵和子弟,無論是八旗也好,還是什麼二代也好,都是最正確的選擇。

大清朝已經倒了一百多年,旗人也不再是一個標準的稱謂,在遼東鳳凰城,尤其是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藍旗,還有岫巖廳的看邊駐獵第二層八旗駐營地,不論哪一個旗營,哪一個堡子,滿洲旗人還都是規規矩矩的做人做事,本分有禮,還特別服管聽話。老大區那會排工作隊到鄉下去搞革命,那時候的老幹部現在還有回憶,都願意去白旗大區和大營子大區,因為啥呢?好開展工作,老滿洲旗人組織紀律性強,對集體主義,對公家,對政府,都是有著骨子裡得一種尊重。旗人到現在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沒有什麼待遇了,可是旗人還是旗人,這個挺好,大傢伙還很和睦,還挺親。

作者鳳城白旗三臺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