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專欄|成語故事26:風聲鶴唳

專欄|成語故事

專欄|成語故事26:風聲鶴唳

26

風花雪月

今天開始講和“風花雪月”四個字有關的成語。

“風花雪月”也是一個成語,原意是指一年四時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後來經常被用來指代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的詩文,也可用來形容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的生活。

我們先來講一個有“風”的成語。

風聲鶴唳,唳,是鶴叫的聲音。風的聲音和鶴叫的聲音,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聽故事。

故事

公元383年,是個著名的年頭,這一年發生了歷史上一場赫赫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它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都說以少勝多,那“少”是多少?“多”又是多少呢?差不多是八萬對八十萬,雖然說八萬是精兵,八十萬是雜兵,但一比十這個比例也非常懸殊了,只從人數上看幾乎沒有勝算。

當時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統一北方後,一直虎視眈眈地打算南下進攻東晉。東晉國力雖不如前秦,但佔據著長江天險,並不易攻。前秦統一不久,實際上並不是挑起戰爭的好時機,但苻堅心意已決,集結各處調集來的八十萬大軍,人還沒到齊就急急忙忙南下直奔東晉而去。

東晉當然是不希望打仗,但敵人打上門來,也不得不戰。朝廷派出謝石為大將,謝玄作先鋒,帶領八萬訓練有素的精兵北上迎戰。

苻堅心想自己手握百萬大軍,自是勝券在握,對付晉軍不成問題。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東的淝水之畔,等待後續大軍全部到齊再對晉軍發起總攻。

晉軍在人數上寡不敵眾,如果不能以少勝多那必敗無疑,謝玄決定趁秦軍尚未全部齊集之前主動進攻,在連打幾個勝仗之後,雙方對峙淝水,進入膠著狀態。

謝玄仔細研究過苻堅的性格特徵,想出一條計謀。他派出一個使者過河到秦營,向秦軍前鋒商議:“現在雙方對峙,戰勢持久,不能速戰速決。不如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決一勝負,不是更好嗎?”秦軍眾將領聽到這一提議都紛紛反對,他們認為,一定要堅守淝水不可讓晉軍過河,只要等後續大軍全部到達,即可徹底擊敗晉軍。苻堅卻不這樣想,他求勝心切,認為可以將計就計,己方軍隊只需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還在河裡沒上岸時,用精銳的騎兵衝殺上去,一定就能全殲晉軍。

秦軍是苻堅說了算,於是秦軍開始後退,但他沒有考慮到的是,秦軍是臨時從各處拼湊起來的隊伍,本身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和作戰配合經驗,再加上古代資訊傳輸的落後性,當前面軍隊開始撤退,後面的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吃了敗仗,頓時大亂,齊齊向後方潰逃。

謝玄一看到秦軍後退,立即下令晉軍快速渡河,上岸殺敵。

秦軍在潰退途中,很多人連兵器和盔甲都丟棄了,現場一片狼籍,自相踐踏而死計程車兵不計其數。那些僥倖逃脫晉軍追擊計程車兵們,一路上只要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鳴,都以為是晉軍的隊伍又追殺上來,立即不顧白天黑夜迅速奔跑逃命。

就這樣,謝玄率領的晉軍大獲全勝,取得“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戰敗之後的前秦因此而衰敗,苻堅在兩年之後去世,北方又分裂成多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好精彩,謝玄怎麼知道苻堅一定會聽他的話呢?

這是抓住了人的心理,謝玄知道苻堅是一個急於求成的人,投其所好,引他上鉤。

苻堅的潰兵聽到風聲鶴叫,以為是追兵到來,後來人們就用“風聲鶴唳”這個成語來形容戰爭時的緊張氣氛,也可以用來形容自相驚憂,一有風吹草動便神經極度緊張,驚慌失措的樣子,後者與“驚弓之鳥、杯弓蛇影”有幾分相似,但這兩個成語並沒有戰爭氣氛的含義。

阿爾遐想

你知道淝水之戰是什麼嗎?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它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於淝水(今安徽壽縣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以8萬軍力大勝25萬(實際到達)前秦軍,大獲全勝。

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

作者簡介

專欄|成語故事26:風聲鶴唳

顏回樂

立雪教育機構創始人,資深圖書從業者。

愛讀書,愛電影,愛畫畫,沉浸於視聽帶來的樂趣,並努力把它們分享出來。

其風格生動有趣,寓深刻的哲理於妙趣橫生的語言之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