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李善長、胡惟庸、楊憲等人真的冤嗎?以楊憲為例說明

楊憲(1321-1370)、胡惟庸(?—1380)、李善長(1314—1390)三人慘不慘?還行吧,總比被扒皮填草強。因為胡惟庸和李善長的故事介紹比較多,我主要介紹一下楊憲。

(1)遇到朱元璋這樣的“明君”算你倒黴,雖然大多數功臣被殺,但總比歷史上眾多默默無聞的人物強!認命吧

楊憲是被怎麼殺的、因為什麼被殺還是個謎,但從其生平看,楊憲屬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類的人。胡惟庸的死屬於“不知收斂”,李善長死於“不知服軟,總覺得自己功高蓋世!”總之,三人各有各的死因。談不上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也說不上什麼冤沉四海。

李善長、胡惟庸、楊憲等人真的冤嗎?以楊憲為例說明

(2)歷史學不好,最好別當別人的臣!

楊憲不死必為酷吏!酷吏的特點是隻知皇帝、為臣之道,許多人都是清廉剛正的人士。其實本質上,他們就是迷信一種思想以至進入了骨髓。但每種美好事物一經到了迷信階段,自然會走向另一端。例如,西漢時多酷吏、漢武帝最多。例如寧成、義縱、趙禹、張湯、王溫舒。這些人代表著漢武帝統治的陰暗面兒。

然而,皇帝只是利用酷吏整飭異己,但當反對勢力反彈過大或鋒芒太路將要傷到自己的時候,也會被毫不猶豫地拋棄。

(3)以楊憲為例講述,三人各有歷史借鑑卻不吸取

楊憲就是這樣的人。楊憲在1365年投誠,在朱元璋陣營內部根基不深。

李善長、胡惟庸、楊憲等人真的冤嗎?以楊憲為例說明

楊憲在1365年投誠,那時的朱元璋已初具“王霸之氣”,朱元璋已經打敗張士誠向元朝發動進攻了。再對抗元朝的貢獻上看,在1365年前朱元璋並不優秀——緩稱王、高築牆、廣積糧本身就是危險讓別人去,自己暗中積攢力量,坐山觀虎鬥的方法。

朱元璋如此,許多人也是如此。看誰能“最終勝利”就投奔誰,楊憲無疑就屬於這種人。但這種人生命危險雖然降低了,但對於“看情況投奔”的人來說,危險性(造反失敗)雖然不太大。但你被認為是功臣、心腹的可能性也就很低了。

楊憲能做的只能是對朱元璋表現得忠心耿耿。因此,楊憲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向朱元璋彙報動向問題,並提醒他要注意哪些人。就是李文忠也不例外。由此,成為朱元璋的眼線。

李善長、胡惟庸、楊憲等人真的冤嗎?以楊憲為例說明

1368年,楊憲開始彙報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各種動向,朱元璋對此非常滿意。1370年,剛當上丞相就與所有文臣發生劇烈衝突、彈劾幾乎所有重要文武臣子。劉伯溫也是忍無可忍向朱元璋舉報楊憲排除舊人全部換上自己人,有不臣之心。

1370年正是洪武三年,從內到外天下都不穩定,正需要文武官員鼎力合作。面對文武的反彈,朱元璋只能迅速殺掉楊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