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相信《三國演義》這部文學著作對三國時期歷史熱動起到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三國演義》中的主角是劉備一方,大boss是曹操一方,重點刻畫的大多也是這兩家的人物、事蹟,和二者之間的戰鬥。相對而言,孫權一方就有點“小透明”。即便在《三國演義》中有描寫,印象也不如另外兩家深刻。其實曹操和孫權之間為了爭奪江淮地區的控制也發生過很多戰役,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第一次“濡須之戰”,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算是孫權的一次“成名戰”。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濡須水的戰略價值

江東與曹魏之間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戰場,西邊的荊襄地區,東邊的徐州廣陵,以及中間的江淮地區。我們看很多曹魏和江東之間的大戰,比如“皖城之戰”、“逍遙津之戰”、“東興之戰”、“新城之戰”,還有我們要說的第一次“濡須之戰”,都是在江淮地區打的。這裡可以看做雙方之間的主戰場,為了爭奪淮南地區的控制,,抵禦對方的進攻,雙方也是下了很多成本和功夫。而濡須水就是從淮水到長江之間的水路交通的一段。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有一句話說“守江必守淮”。雖然長江是孫權賴以生存發展的天塹,但如果放棄江淮地區,一點緩衝餘地也不爭取,那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尤其揚州的治所就在依靠長江的建業,如果不留緩衝,等於建業時刻面臨著北方的刀兵。所以孫權必定要將戰線向北推進,當然孫權是沒有辦法和能力推進到淮水的,巢湖與長江之間的濡須水就承擔了保護長江、獲取緩衝餘地的防禦職能。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第一次“濡須之戰”的歷史背景

其實按小編看來,第一次“濡須之戰”的歷史背景可以推到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雖然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中失利,曹操暫時打消對江東的進攻慾望,但他並沒有放棄這個打算,仍然操練了一部分水軍,並且將這支水軍移動到合肥。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曹操在準備解決關西軍閥的同時,也已經開始為對付孫權做準備工作。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的時候,曹操擊潰關中聯軍,很大程度上解決西北方的後顧之憂;劉備也在這個時候入蜀,消滅劉璋搶奪益州。這個時候似乎正是對江東用兵的好機會。於是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打算對孫權動手。孫權得知這個訊息,在濡須水上建造濡須塢,來應對曹操的入侵。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聞曹公將來侵,作濡須塢。”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濡須之戰”的過程

在建安十七年冬,曹操大軍開拔,在同年或許發生了戰事(在下文會提到);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進軍到濡須口(當為濡須水流入長江的水口),孫權也在濡須口,與曹操對峙。在對峙期間,雙方發生一些戰鬥和摩擦,由於不確定時間先後順序,小編分列在下面。

一、曹操成功攻破孫權在江西(長江有一段是向東北方向流動的,濡須屬於江西)的軍營,並且生擒主將公孫陽。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

二、曹操打算趁夜偷渡到水中小洲上,但遭到江東水軍的進攻,三千多人被俘虜,數千人投水溺死。

《吳歷》:“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三、孫權乘坐大船來曹操軍營前嘚瑟,曹操命令士兵放箭,大量箭矢插在大船上導致船身失去平衡,於是孫權調轉方向,用大船的另一面迎接曹操的箭矢,重新找回平衡。孫權有驚無險撤退。這件事被很多人視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在三國時期的原型。

《魏略》:“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

四、孫權數次以水軍挑戰曹操,曹操閉營不出。於是孫權乘小船來曹操軍營嘚瑟,曹操下令禁止軍中弓弩手放箭,只是嚴陣以待而已。孫權嘚瑟一會就回去了,曹操看到江東水軍軍勢嚴整,發出著名的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所以小編將第一次“濡須之戰”視為孫權的一次成名戰。

《吳歷》:“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其中第三則和第四則發生矛盾,《吳歷》中說孫權乘小船,曹營沒有放箭,《魏略》中則恰恰相反。小編以為或許為兩件事也猶未可知。

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對峙以後,曹操已經感到厭煩。孫權寫信給曹操,勸他堤防春季水漲,並在另一封信上挑釁曹操。曹操最後選擇撤軍,第一次“濡須之戰”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這樣。

《吳歷》:“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第一次“濡須之戰”的影響

第一次“濡須之戰”對江東集團而言,促成了濡須塢的建築,加強對濡須水的防禦和控制。事後雙方對濡須進行多次爭奪,這些防禦工事起到很大的作用。

除了這個影響以外,第一次“濡須之戰”還對劉備和劉璋之間造成一定的影響。孫權因為曹操的壓力向劉備求救,劉備以支援江東為藉口,向劉璋索求財物和士兵,並以劉璋支援不足為藉口反攻劉璋。當然這點影響其實並不是決定性的,就像狼無論如何都要吃羊一樣,沒有第一次“濡須之戰”,劉備也能找到合適的藉口。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在第一次“濡須之戰”的同時,關羽和樂進之間還發生“青泥之戰”,青泥的具體位置存在一定爭議,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在江夏竟陵。由於時間上的相合,以及目標同樣是江東,所以“青泥之戰”或許是第一次“濡須之戰”的組成部分。但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援,只是一種猜測而已。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第一次“濡須之戰”的爭議

關於“濡須之戰”的記載不算是很詳實,但越是這樣就越容易出現爭議。第一次“濡須之戰”有兩處爭議,也是小編不太理解的地方。

一、濡須塢的建立

按《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的記載,濡須塢確確實實是在建安十七年所建築。但這個記載又與《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的記載存在一些疑問,小編先貼史料。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從權拒曹公於濡須,數進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禦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根據《呂蒙傳》的記載,孫權在呂蒙的勸說和支援下,決定修建濡須塢。而《呂蒙傳》中又說,呂蒙曾和孫權在濡須對抗曹操。按照《武帝紀》、《吳主傳》的記載,建安十七年這次就是曹操第一次打濡須。這樣就存在矛盾。小編以為,或許在建安十七年末,雙方已經接觸並且交戰,濡須塢是在戰役中搶修的防禦工事。

網路上還有一種說法,建安十七年所建的濡須塢並非後來的濡須塢,第一個濡須塢已經在第一次“濡須之戰”中被攻破,所謂的“江西營”就是濡須塢。而呂蒙所建議的濡須塢,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的“濡須之戰”中建立的。這個觀點僅做參考,小編不置評論。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

二、甘寧“百騎劫營”及雙方兵力

這一處爭議主要因為史料上的衝突。我們先看《建康實錄》和《資治通鑑》關於第一次“濡須之戰”的記載。

《建康實錄·吳太祖》:“時操以步兵號四十萬……權以七萬當之。使甘寧夜突入操營。”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曹操進軍濡須口,號步騎四十萬,攻破孫權江西營……權率眾七萬御之。”

我們可以看到,《建康實錄》中將甘寧“百騎劫營”的事情併入到第一次“濡須之戰”中,在《資治通鑑》中雖然沒有采用“百騎劫營”,但兵力對比上還是採信了《建康實錄》。這就與《三國志》發生衝突。

“生子當如孫仲謀”,聊一聊曹操和孫權的第一次“濡須之戰”

按《三國志·吳書·甘寧傳》的記載,甘寧“百騎劫營”的事蹟發生於“皖城之戰”和“逍遙津之戰”之間,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與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之間的時間段。兵力對比出自《江表傳》,也是甘寧“百騎劫營”時的情況。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後從攻皖,為升城督……後曹公出濡須,寧為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

而在這段時間裡,曹操和孫權確實發生過一次戰役,在建安十九年七月,“皖城之戰”之後。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秋七月,公徵孫權。”

綜上所述,可以判斷出《建康實錄》與《資治通鑑》中關於甘寧“百騎劫營”的事蹟與雙方兵力上的記載,當為建安十九年這次“濡須之戰”的事情,而與第一次“濡須之戰”無關。

參考文獻:《三國志》、《建康實錄》、《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