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天府之國”最早是關中的專用名詞,尤其是在鄭國渠修建完工後,關中便成為秦朝統一中國的最大助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屢經戰亂的關中逐漸殘破,受都江堰滋潤數百年且不受兵災的四川之地隨即獨享了“天府之國”的稱號。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八水繞長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

昔人常言蜀道難,說得就是四川與外界之間的交通條件很差。但在四川內部,其交通條件還是十分便利的。所謂“浮水轉漕之便”,說的就是四川利用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烏江、金沙江等建立起來的江河水運系統。縱然四川境內“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但若不與外界溝通有無,其文化也不會像日後那樣璀璨。四川與外界聯絡主要是透過東、北兩個方向:東部以長江三峽為通道,北部以嘉陵江及其支流沖刷的河谷低地為通道。由於四川的山川險要程度遠勝關中,所以若中原政權失控,那麼崛起四川的梟雄往往會憑其險要割據一方。當天下已定硝煙散盡時,割據四川的梟雄又往往會憑藉此地的富饒和險要負隅頑抗。所以,中原王朝一般會在把它留在最後處理。故而,史學家得出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結論。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蜀道

截至到清末,從境外攻入四川成都的成功先例最著名的有十三次。公元前316年,秦將司馬錯自金牛道入;公元35年,漢軍自川北陸路和川東長江水路入;公元263年,魏將鄧艾自陰平小路入;公元前346年,桓溫自三峽入;公元373年,苻堅自劍閣入;公元413年,朱齡石自宜都入;公元509年,隋軍自劍閣入;公元925年,後唐李存勖派軍自川北入;公元965年,北宋大將王全斌自劍閣入、劉光義自長江三峽入;公元1227年,蒙古鐵騎自廣元入;公元1381年,明初大將湯和自三峽入、傅友德自江油入;公元1644年,明末起義軍張獻忠部自三峽入;清朝初年,肅親王豪格自川北入。實際上,以上戰例除了公元35年光武帝攻滅公孫述之戰是兩強正面硬碰硬之外,其他12次多少有攻方趁火打劫之嫌。而這次戰例也為後世欲大一統的王朝演繹了最佳的進攻路線,並頻繁為後人效仿。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東漢平隗囂

公元32年,正當光武帝劉秀與隴西隗囂激戰正酣時,漢蜀兩軍已開始頻頻接觸。西城之戰,隗囂正是憑藉公孫述的救兵順利擊退深入腹心之地的漢軍。戰後,漢軍退回關中。吳漢屯長安,防備隗囂;岑彭屯津鄉(江陵),防備公孫述東出。就在岑彭還未返回津鄉之時,公孫述即令田戎、任滿、程汎等將兵數萬沿江而下攻下了漢軍控制的夷陵要塞,並“據荊門、虎牙,橫江水起浮橋、關樓,立欑柱以絕水道,結營跨山以塞陸路”,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體系。公元34年八月,漢軍攻破天水,隗囂之子隗純降,漢蜀之戰遂拉開帷幕。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公孫述防線

當時公孫述的防禦部署為:北路以王元守河池(徽縣)、下辯(成縣)、武都(隴南),東路以田戎等守夷陵(宜昌)、夷道、扞關。漢軍方面:擊滅隗囂政權的來歙率漢軍自隴西南下,岑彭率荊州諸軍自津鄉西進。兩路漢軍的攻擊步驟為:岑彭軍先攻夷陵,以吸引蜀軍主力;待岑彭攻破夷陵後,來歙即向蜀軍控制的河池發動進攻,以起牽制之效。岑彭軍屬於逆水行舟,夏秋洪水期上溯長江幾無可能,所以他選擇了春季枯水期。35年初,岑彭即對夷陵展開攻擊,但收效甚微。不久,劉秀派吳漢率三將軍以及荊州步兵六萬、騎兵五千、戰船數千艘支援岑彭,並給了他軍政全權。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岑彭攻破夷陵

為隔斷蜀軍南北兩岸的聯絡,岑彭以重金招募敢死之士奪取浮橋,偏將軍魯奇應募而出。時值三月,東風肆虐,魯奇親率勇士乘船逆流而上,直衝浮橋。當戰船衝至浮橋時,皆為江中防禦物欑柱阻擋。冒著如蝗的箭雨,魯奇以飛炬攻之。火借風勢,蜀軍浮橋俱被燒燬。岑彭見狀,指揮船隊乘風前進,蜀軍大亂,溺死者不計其數。除田戎逃亡江州(重慶)、蜀大司馬任滿被就地斬首、南郡太守程汎被漢軍生擒。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岑彭奔襲成都

不久,岑彭軍順利抵達蜀軍重兵防守的江州城。見江州城固糧多,難以卒拔,岑彭留下大將馮駿監視蜀軍後,自率主力溯嘉陵江而上。這時,負責進攻川北的漢軍也已經攻破了蜀軍拒守的河池、下辯和武都,兵鋒直抵劍閣。為保成都,公孫述不得不收縮戰線,佈置了一條自北而南向東的防線。此外,公孫述還令大將候丹率二萬餘人駐防黃石確保蜀軍主防線南側翼的安全。有鑑於此,兵力並不佔優的岑彭採取疑兵之計,令臧宮率軍五萬溯涪水而上牽制延岑,自己則率主力部隊乘船返回江州,出其不意地攻破駐防黃石的蜀軍部隊。之後,岑彭迅速溯江而上,晝夜兼行兩千餘里襲破成都外圍重鎮武陽(今彭山)。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岑彭遇刺,吳漢接任

當漢軍遊騎出現在成都以北的廣都(雙流區)時,公孫述大驚失色。岑彭進抵成都外圍的訊息也影響了前線蜀軍計程車氣,臧宮趁勢擊敗延岑,兵鋒直抵平陽(綿陽),負責防禦川北漢軍的王元投降。自此,川東漢軍偏師與川北漢軍會師,平蜀之戰進入最後階段。此時,成都前線又傳來了主將岑彭遇刺的噩耗。無疑,這又是公孫述的“傑作”。但漢軍已控制了局勢,公孫述已無能為力。

光武帝劉秀平蜀之戰:水陸並進,這才是中原王朝入川的最佳路線

漢軍圍城

公元35年12月,大將軍吳漢接任岑彭職位,指揮漢軍再次發動猛烈攻勢。史載,“自是漢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不久,成都北面的臧宮軍也攻破綿竹、涪城、繁、郫四城,與吳漢會攻成都。公孫述不甘心坐以待斃,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餘人襲擊漢軍,不勝。次年十一月,公孫述再次將兵數萬挑戰。激戰中,公孫述被漢將高午“洞胸墮馬”。入夜,公孫述傷重而亡,漢軍進入成都,蜀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