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在中國悠長的歷史裡,曾經出現過很多外嫁的公主。在錦衣怒馬,十里紅妝的送嫁隊伍中,有兩個人的身影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就是漢朝的王昭君,另一個就是唐朝的文成公主。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圖片

她們都為兩國關係和平穩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也為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當地老百姓自發地敬仰和尊重的。

在中國歷史上需要用“和親”政策的,不外乎有兩種情況:

1、國力衰弱,以“和親”委曲求全,以結好外邦來求得安穩。這種“和親”持卑微之態,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美,緩和戰場上的衝突。

2、國力強盛,震懾四方,以“和親”來安撫邊遠外邦,有賜婚的意思。這種“和親”是趾高氣揚的,既展示大國風範,又用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野民。

漢朝的王昭君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她們的“和親”,其實背後的實力是不一樣的。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文成公主圖片

一、竟寧元年,即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去長安朝覲漢朝天子,並向元帝請婚,自稱為婿。於是,漢元帝將王昭君以公主名義嫁給了單于。

王昭君遠嫁雖然看起來是匈奴單于請求公主下嫁,但實際上,當時的大漢並沒有說“不”的權力,所以說王昭君的“和親”是屬於第一種情況。

王昭君告別家鄉,一路北上,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她心緒難平,於是彈奏了《琵琶怨》來寄託自己的哀思。這就是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情節。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文成公主圖片

二、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是第二種“和親”的情況,展示了大唐的國力,安撫外邦的實力。

因為國家實力的強大,唐太宗可以不用嫁自己的親生女兒,而是用“賜婚”的名義。既然是“賜婚”,唐朝作為孃家人就有為女兒挑選女婿的權力,就發生了著名的“六難婚使”的故事。

因為大唐的盛世,有很多外邦的國王都派使者來向唐太宗求賜婚,不僅有吐蕃的松贊干布求婚使祿東贊,還有天竺、大食,霍爾王和仲格薩爾等外邦的求婚使者。唐太宗為了公平起見,決定讓求婚使者比賽智慧,誰勝利誰就可以把文成公主迎娶回去。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文成公主圖片

第一試:綾緞巧穿明珠的九曲孔眼,就是將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聰明的祿東贊把一根絲線系在一隻螞蟻身上,讓螞蟻帶著絲線爬過了孔眼,順利將綾緞穿過了明珠的孔眼。

第二試:如何辨別100匹騍馬和100匹馬駒的母子關係。首先,祿東贊將母馬和小馬駒分開,關上一天,不讓它們吃糧食。到了第二天,再把它們放在一起,結果,餓慌的小馬駒分別跑到自己媽媽那裡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就這樣很快地被確認下來了。

第三試:規定100名求婚使者,在一天內喝完100壇酒,吃完100只羊,還要把羊皮揉好。結果,祿東贊讓跟隨的100名騎士排成隊好殺了羊,再按順序操作:一小口一小口地喝酒,一小塊一小塊地吃肉,一面揉羊皮子。一邊吃一邊喝,一邊消化一邊幹活,結果,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者就把酒喝完了,肉也吃完了,皮子也揉好了。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文成公主劇照

第四試:區分一根塗滿油漆的木柱,哪一邊是根部,哪一邊是莖部。聰明的祿東贊直接將木頭放入水中,沉入水中較深的那一段就是根部。

第五試:夜間出入皇宮不迷路。因為長安的建築,基本都是棋盤格式,街道縱橫交錯,非常相似難以區分的。但是細心的祿東贊在進入皇宮的時候,就想到自己初來長安,路途不是很熟,怕找不著路,就先讓隨從在拐角處用紅顏料做了記號。就這樣,祿東贊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住處。

第六試:這可是成敗在於一舉的最後測試:要在2500名美貌年輕,同樣蒙著臉紗的宮女當中指出誰是文成公主。這個情景有點像唐伯虎點秋香的情景。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文成公主演出圖片

從松贊干布派祿東贊做求婚使者來看,祿東贊就不是一個普通人。其實,祿東贊事先已經買好宮中的宦官,將文成公主的舉止、特徵告訴他,再加上他敏銳的觀察力,一下子就把儀態萬千的文成公主給認出來了。

經過六輪的測試,唐太宗覺得祿東贊作為一個求婚使者都這樣聰明,他的主人松贊干布一定也是個聰慧有本事的人,於是決定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

這個“六難婚使”的故事,至今在拉薩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的壁畫上依然完整的儲存著。

六難婚使!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一樣的和親,論孃家實力的重要性

文成公主圖片

當你有足夠實力的時候,選擇權往往就在你這一方。當你有實力了,你身邊的人也能挺起腰桿。

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發展實力才是硬道理。

參考資料: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