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清朝三眼花翎到底是什麼,連權臣和珅都沒有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制度基本沿襲明朝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傳統。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清朝還建立了一套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官制,在各種清宮劇中,經常可以看到清朝官員朝服罩身,花翎飾頂,官員在犯事後,常常受到摘去‘’頂戴花翎‘’的處罰?那麼,‘’頂戴花翎‘’指的是什麼?

清朝三眼花翎到底是什麼,連權臣和珅都沒有

‘’頂戴‘’也稱‘’頂帶‘’,是清代官員所戴帽頂和珠飾的統稱,帽頂制度開始於元代,流行於明清時期,清軍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制,對官員的服飾按照品質、顏色和數量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

一般說來,從顏色上看,一、二品為紅色;三、四品為藍色;五、六品為白色;七品以下為金色,即使是同一種顏色,也有純色和雜色之分,例如一、二品中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中有兩藍和暗藍之分。從材質上看,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用‘’陽文鏤花金‘’。帽頂上沒有帽珠的,便沒有品級,清朝官員在犯法後,往往會在革去官職的同時,拿下頂上的帽珠。

清朝三眼花翎到底是什麼,連權臣和珅都沒有

‘’花翎‘’則是插在帽子上的裝飾品,是清代特有的冠式,通常由皇帝特賜,賞給有功或者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花翎的作用是用以‘’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是不能隨意佩戴的,一旦違反就會被嚴刑處罰。花翎透過翎管和冠帽連線,翎管的材質一般為白玉或者翡翠。清代的花翎也稱為‘’翎子‘’、‘’翎枝‘’,翎子有‘’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以孔雀的尾羽製成,因此也稱作‘’孔雀翎‘’,‘’藍翎‘’通常由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製成,所以又稱‘’染藍翎‘’,據說,鶡鳥生性好鬥,至死不屈,賞賜給有功的軍官,寓意其英勇善戰。頂戴和花翎和官階相對應,共同構成了清代服飾制度的重要內容,即頂戴花翎制度。

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其中以三眼最為尊貴,所謂的‘’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形的圖案,一個圓圈算是一眼,藍翎和花翎的性質相同六品以下的官員賞給藍翎,五品以上的官員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只有大官才能得到,而三眼花翎通常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親國戚和有特殊貢獻的功臣。

清朝三眼花翎到底是什麼,連權臣和珅都沒有

根據《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前鋒、護軍個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領根並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可見,花翎的佩戴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通常是官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即使是有佩戴資格的貴族們,也要在10歲,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戴用,後來花翎賞賜多了,這一考試過程便逐漸消失了,而即便是被賜花翎的王公貴族,也不能在覲見時戴花翎,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親王貝勒等是宗室貴族,戴花翎有‘’紆尊‘’之嫌。

清朝三眼花翎到底是什麼,連權臣和珅都沒有

根據清朝朱彭壽的《舊典備徵》中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乾隆以來,大臣中亦有特賞者,然勳戚入傅文忠,當時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賜者尤稀。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大臣中賜帶雙眼花翎的也只有寥寥二十餘人,可見皇帝賞賜花翎是很謹慎的,被賞賜到的可說是巨大的榮耀。

清朝三眼花翎到底是什麼,連權臣和珅都沒有

然而,到了清末時期,鴉片戰爭爆發,因國庫空虛,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用錢就可以買到花翎戴,當時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可以參照捐管之項進行折扣,咸豐九年(1859),花翎改為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花翎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路,開始掉價了,到後來,每枝花翎僅用兩百元就可以捐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