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五廟和七廟,古代的宗廟制度

宗廟制度簡稱廟制,宗廟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場所,宗廟制度是祭祀祖先的相關制度。當然了,普通人的祭祀活動不能這麼講,廟制特指天子、諸侯的祭祀活動。宗廟的設立鞏固了貴族的世襲統治,特別被統治者所看重。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有了宗廟制度。當時有五廟和七廟兩種祭祀形式。

五廟和七廟,古代的宗廟制度

周朝的時候,天子的宗廟是五廟。有人說從虞朝到周朝,一直都是五廟。虞朝是比夏朝都久遠的朝代,這個說法目前並沒有被學術界全盤接受。天子的五廟分別是,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和太祖廟。考是亡父的意思,古人說,“生曰父,死曰考。”考廟是祭祀亡父的廟。其他四座考廟分別祭祀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先祖。按照等級規範,太祖廟的規格最高,其他四座“廟”在太祖廟內。也就是說,名為五廟,實體建築只有一座廟,太祖廟居中,其餘神主牌位陪祀。

五廟和七廟,古代的宗廟制度

大概到了周朝中期,五廟發展為七廟。周朝的建立,周文王、周武王兩代天子功不可沒,後世子孫祭祀的時候,不能遺漏下他們二人。之前的五廟制度顯然已經不適合了。所以,周朝中後期在保留五廟的同時,增加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兩座廟。七廟制度被載入了《禮記》之中,成為標準的禮儀規範。“天子之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這句話中的三昭是指武王廟、顯考廟、王考廟,三穆是指文王廟、皇考廟、考廟。

五廟和七廟,古代的宗廟制度

此後,宗廟制度有了更詳細的規範,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宗廟成了社會等級的象徵。立了廟之後就要祭祀,圍繞宗廟的祭祀活動每個月都有。其中規模比較大的幾次祭祀稱為“四時之祭”,四時是四季的意思,在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都要祭祀祖先。還有規模更大的祭祀活動,稱為“殷祭”,每隔五年舉行一次。

除了這些固定的祭祀活動,遇到大事也要進宗廟祭祀一番。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不斷,諸侯出戰、會盟前都要進宗廟舉辦祭祀活動,祈求得到祖先的庇護。這種“臨時性”的祭祀活動稱為“告廟”。這種告廟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朝,跨越了奴隸社會和整個封建社會。

五廟和七廟,古代的宗廟制度

到了封建社會時期,宗廟成了王權統治的精神象徵,與社稷一樣,成為王朝的代稱。帝王對宗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按照《禮記》中規定,天子、諸侯建造宮殿之前,必須要先建宗廟,以示對先祖的尊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