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夷陵之戰劉備“僅”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熟知三國曆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蜀國在經歷過漢中之戰巔峰後,接連遭遇關羽大意失荊州,陸遜火燒三百里連營這兩次重大失敗。劉備率領大軍親征東吳,根據史料記載共有4萬本部精銳,1萬蠻兵助陣。那最多全軍覆沒的情況下,蜀國也“僅僅”損失了5萬兵馬,為何戰敗後劉備就氣得白帝託孤,讓諸葛亮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呢?

夷陵之戰劉備“僅”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首先我們要糾正一個觀念,各位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重大戰役,動不動雙方就是數十萬兵力投入,打一仗下來一百多萬人圍著一塊地方你追我趕,這是不現實的。就像現在許多電視劇導演追求大場面一樣,作者羅貫中也需要營造一個又一個宏偉的戰役,透過藝術加工來體現三國時戰爭的殘酷。

要知道,整個漢末三國登記在冊的人口,也不過才7-800萬。這時候有同學就會發問了,我看歷史資料裡顯示,東漢時就是不加上那些羌族、匈奴等投誠的人,巔峰時也有6500萬人口呀?為什麼你這裡才這麼點人呢?

夷陵之戰劉備“僅”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這裡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鼎立前的社會現象:從漢桓帝和靈帝執政時期開始,官僚主義貪汙現象非常嚴重,再加上落後的農業生產力遭遇連年旱災,那叫一個民不聊生,老百姓甚至要易子相食。所以東漢末年爆發的黃巾之亂,正是因為農民吃不飽穿不暖,不得已加入所謂的黃巾軍混口飯吃。當然,更是在宣洩自己對朝廷的不滿。

為了平定黃巾之亂,朝廷不得已恢復州牧制,允許各地的官員建立軍隊,各自領兵作戰。有了槍桿子,自然也就滋生了軍閥割據勢力。而且在一切為消滅黃巾軍為目標的前提下,各州府的官員甚至可以把軍隊派到外地去,變相地擴張自己的地盤,強迫其他州府的官員效忠於自己,建立起一個又一個足以對抗中央的軍事集團。

夷陵之戰劉備“僅”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群雄割據

所以在黃巾之亂後,群雄割據的局面已然不可改變,像春秋戰國時那樣的戰爭頻頻發起,造成無數軍民死傷。更有甚至像曹操一樣,為了徹底消滅敵人的意志,在攻克一座座城池後就會開啟大屠殺,將一切不支援自己的人趕盡殺絕。

夷陵之戰劉備“僅”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到了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晉朝,魏蜀吳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這下我們再回看夷陵之戰,參戰雙方的兵力投入規模可就要“拮据”一些了。劉備不像《三國演義》裡說的有70多萬大軍,陸遜也擁有和蜀軍對等的5萬兵力,足以依託長江水線完成防禦。雙方在陷入持久戰後進入到夏天,劉備被迫把軍隊調入林中避暑,這才給了陸遜一擊必殺的機會。

夷陵之戰劉備“僅”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夷陵之戰後,劉備率領的5萬精銳付之一炬,這可是花了他大半輩子才攢下來的資本。再加上,此前關羽率領的3萬荊州軍也被孫權和曹操聯手消滅,劉備這才對蜀國的未來失去信心,鬱鬱而終。他本就是半截身子入土的時候,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兩塊地盤,指揮著可以對抗曹操孫權的大軍。現在他失去了所有的軍隊,難道還要再等幾十年,去重新開始嗎?萬念俱灰之下,他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諸葛亮身上,也不過是美好的幻想罷了。

夷陵之戰劉備“僅”損失5萬人,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劉備去世後,蜀國順勢產生了許多叛亂行為。例如南蠻的孟獲,上庸的孟達,外帶虎視眈眈準備趁機消滅蜀國的曹丕和孫權。也幸虧諸葛亮處理得當,花了5年時間徹底平息內亂,並重新拉扯起一支北伐的隊伍。正因如此,諸葛亮每每北伐都小心謹慎,絕不會同意任何冒險的進攻計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