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探尋“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萬曆四十七年的一場大戰,此後後大明在東北轉為守勢,後金則轉為攻勢。從此之後,大明在東北喪失了主動權,而後金則是想打就打,徹底掌握主動。

探尋“薩爾滸”之戰

一、大戰起因

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在農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正式反明。此時的後金已經立國三年,已完成對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的統一,此時的努爾哈赤真是野心勃勃之時。他歷數明朝七大罪狀後,率步騎兩萬向大明進攻。

此時的明朝朝廷內正因為擴日持久的立儲之事引起的爭鬥而互相傾軋。又因三大徵而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現在又要剿滅後金,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二、大戰爆發

努爾哈赤在奪取撫順、清河等地後,洗劫一空並毀掉各處堡壘後回師。明廷大震,萬曆皇帝這才覺得後金對大明的威脅嚴重,遂以楊鎬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

楊鎬兩度在遼地為官,神宗實錄上對其評價有”巡撫其地,熟諳虜情“八個字,在當時的文官中算得上是知兵之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和遼東李氏將門關係良好,而李成梁在遼地經營多年,雖然此時已經逝去,但其諸子皆是統兵大將,在遼地威望較高。

探尋“薩爾滸”之戰

為在兵力上佔據優勢,也為一勞永逸解決努爾哈赤這個大患,大明從全國各地調集精兵約9萬,加上女真葉赫部和朝鮮助陣的兵力共約11萬。

本來依照之前大明圍剿女真的政策,不求險勝,穩紮穩打便可萬無一失。但由於朝廷財力緊張,內閣多次催促楊鎬加緊出兵。

不得已楊鎬於1619年2月組織大軍誓師後兵分四路進攻後金大本營赫圖阿拉城。

楊鎬坐鎮瀋陽,採取分進合擊,四路會攻後金。這四路明軍,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發起進攻。其中東路軍由總兵劉綎率領,這一路除了明軍之外,還擁有絕大部分來援的朝鮮軍,從寬甸北進;南路軍由總兵李如柏率領,從鴉鶻關東進;西路軍由總兵杜松率領,從撫順東進;北路軍由總兵馬林率領,從三岔兒堡南進,並準備在途中與葉赫援軍會合。

楊鎬的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當地的地形只能是將大軍分為四路,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剿滅後金。

問題在於楊鎬高估了眾將的執行力和明軍的戰鬥力。如果眾將能按照之前的部署,穩紮穩打,不貪功冒進,剿滅後金不成問題。

西路軍覆沒

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大機率不能按時到達,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6萬兵力集結于都城附近,準備迎首先迎戰杜松部。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杜松率軍提前出征,又在攻下薩爾滸後再次分兵,自己一部在只有兩三萬人的情況下分兵是不明智的。而且其餘三路大軍仍在路上,這時的杜松已經處於劣勢。最後在努爾哈赤的圍攻下全軍覆沒,杜松也戰死。

其餘三路皆被

北路軍總兵馬林在得知杜松戰敗後,立刻停下結下營寨,三月初二早上便想率軍後撤,努爾哈赤率軍趕到,分兵準備進攻,馬林誤以為後金軍兵力少,便出營決戰,被努爾哈赤擊敗。馬林僅自己率數人逃走。

東路軍劉綎因山路崎嶇,行動困難,未能按期進至赫圖阿拉。卻因為情報不明,根本不知道北路和西路兩軍都已經兵敗,仍向北進軍。

其他三路總算還跟後金軍打了一仗,南路軍李如柏之敗可以說是恥辱,僅僅被後金哨探在山上發生衝擊訊號便驚恐潰敗,死傷無數。李如柏之後也因為此事自殺。

三、大戰後果

此戰大明損失慘重,三大徵剩餘的精銳兵將在此戰損失殆盡,再也不能在遼地發起大規模進攻。隨後幾年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大明徹底失去了遼東,只能退守遼西死守。

更重要的是薩爾滸之敗給大明造成了極大的恐慌。明朝無論是從中央還是到地方,全都士氣低迷。

之後後金成為心腹大患,大明的軍力財力精力全部被牽扯在東北,這也是造成了後面的起義四起,最終導致大明滅亡。

探尋“薩爾滸”之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