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春節剛過,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又到了。而關於元宵節來緣目前有多種說法。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傳說元宵節與漢朝的漢文帝有關,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無獨有偶,也說有元宵節來自漢武帝。相傳漢武帝時,後宮有一位叫“元宵”的宮女,因為長年不受寵,被幽禁於宮中,難免思念父母,於是鬱鬱寡歡,整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是個很迷信的人,於是批准了東方朔的奏請,結果是“元宵”姑娘得已和家人團聚。元宵節也就這樣形成了。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元宵節有很多習俗,吃湯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習俗。君不見,這天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預意著家庭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節吃元宵已經風靡一時了。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元宵節還有個重要習俗就是賞燈。而元宵燃燈的風俗起源也是來緣於漢朝,到了唐代時,賞燈活動已經是繁盛一是時,不管是皇宮裡、還是城樓街道上,到處都掛著各式燈籠,同時,還有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當真是“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的精彩場景。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元宵節,中國民間還有“猜謎”的習俗。據史書記載,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後來,人們又把元宵節的賞燈和猜謎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猜燈謎”,而這個還有個典故。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綽號“笑面虎”的財主,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頭尖身細白如銀。稱稱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不由羞赧難當,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習俗。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元宵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說偷菜。相傳元宵“偷青”會帶來好運氣,特別是偷的過程中,被人發現更是好運連連。比如說祈娃娃。每到元宵節,人們就可以看到虔誠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將一個個形態各異、活潑俊俏的泥娃娃帶回家,盼新人早生貴子,家中人丁興。比如說拜晚年。在傳統民俗中,“過年”泛指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這期間走親訪友統稱為“拜年”。

一窮青年到財主家借糧遭羞辱,扎一題詩花燈掛門前,引一習俗至今

元宵節正是因為有這麼多奇特的習俗,才讓這個節日更加豐富多彩,更受人們的喜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