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咱們國家有一句老話,叫“一寸長,一寸強”,說的是越長的兵器打仗越佔便宜。這是個很好理解的概念,因為兵器長,所以先於對手捅到對方身上的機率就越大;而兵器短的一方,則要先進行格擋和躲閃後才能發起攻擊,相當於少了先手的機會,所以只有技巧更嫻熟的高手才有可能使用短兵戰勝長兵,站在軍事系統的高度看,這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所以長兵雖然長,成本高,但其實是最優方案。

那麼到底多長算長呢?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步兵使用的長兵器都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同,這是長杆的材質,士兵人種和戰術細節的差異所決定的。如果將中國和歐洲進行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長期以來實戰長杆兵器穩定在3~5米之間;而西方則在一些特定時期出現了5~6米的超長兵器,今天就來分析下這個原因。

中國的長兵,普遍在5米以內

在古代中國,長杆兵器以3~5米的為主。這其實還是妥協的結果,而不是長度夠用。因為長槍受材料的限制,越長就越重,越容易彎曲,使用起來越不方便,過重的槍對步兵來講,行軍打仗都是負擔。所以一些國家只用3~5米的長槍。我國從戰國時代到近代,使用5米長以上的長槍的情況並不多,大多數情況結陣用的都是3~5米的長槍。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八極拳愛好者練功使用的六合大槍

按照

《考工記》裡記載: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意指無休止)又以害人。

意思就是說長兵器不能超過人身高的三倍,如果以人均1。7米算的話,那麼長槍的不應超過5米,超過5米就過於笨重,在戰場無法發揮; 又根據《太祖實錄》

,槍的長度在一丈三尺(明尺),也就是4.16米。

這是為啥呢?明代明吳殳的《手臂錄》裡給出了理由:

其勁如鐵,根大逾握,削之使就手,漸細至尖,尖徑半寸,握 於根前三尺,衡之正平,居重御輕,用之乃得靈變,過丈二,腰必軟,欲腰不軟,根太大,不可握矣。

就是說長槍如果太長(超過一丈二),腰(槍桿中間)就會軟,槍桿處於彎曲狀態。另提一嘴,古代選槍桿的原則是硬且韌的木頭,以“稠木”為宜,傳統武術抖得跟麵條一樣的白蠟杆質地太軟,是不能上戰場的。

其實在明朝時,一些武術流派確實有超過5米的長槍,但是並沒有投入到戰場。明朝戰場上使用的超長武器也就是戚家軍的狼筅,長度達5米。但是狼筅使用方法和長槍不同,只是為了給小隊提供掩護,並不提供主要的傷害輸出。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狼筅在作戰小隊中提供掩護的作用,所以要長

再比如漢代到隋唐時期作為重騎兵主要武器的馬槊,長度有明確定義,即至少要達到丈八長(漢代的長度),即4。15米,這個長度已經非常可觀了。這種槍考慮了戰馬高速運動下碰撞的衝擊力,因此杆的韌性非常好,但代價是工藝十分複雜,製造週期非常長。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馬槊杆製造工藝十分複雜,價格不菲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中國古代馬槊是一種相當長的兵器,光矛頭就有半米長,可刺可砍,價格非常昂貴

西方長兵,5、6米不足為奇

在西方,從公元前一直到中世紀以來,除了馬其頓方陣使用過6米的長槍以外,同時代使用5米以上長槍的情況也不多。希臘人的槍也是在4米左右,羅馬步兵甚至在數個世紀的時間裡堅持使用短劍和大盾。馬其頓長槍方陣之所以曇花一現,理由和上面所說的原因差不多,那就是槍越長越笨重,士兵越不便使用。儘管正面硬懟誰馬其頓方陣沒怕過誰,但是因為長槍過於笨重,這種方陣的迴轉速度極慢,側面異常薄弱,而且無法長時間行軍。羅馬就是利用馬其頓方陣機動性低,不利於長時間作戰這一點,在山地地形上多次將其擊敗。因此長槍方陣在古典時代並未得到延續。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乃至近代,由於騎士制度的原因,封建主在騎兵上的投入異常的多。騎士往往要承擔起衝散地方騎兵和步兵的任務。於是騎槍的長度從2~3米逐漸增加到4米。後來又出現了波蘭翼騎兵5米的長槍。而步兵的長槍則更長,西班牙方陣用的是5米多的長槍,瑞士方陣巔峰時期槍的長度達到6米,後來又有所降低。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馬其頓方陣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西班牙方陣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波蘭翼騎兵

那麼為啥文藝復興一直到燧發槍淘汰火繩槍以來,西方這麼多用5米、6米長槍的情況呢?其實與西方騎兵崛起有關。西方由於采邑騎士制度,使得小的封建主以騎兵為主(雖然也有下馬作戰當步兵的,但不是主流)。騎士的裝備天生比步兵精良,這使得騎士憑藉精良厚重的鎧甲有恃無恐,夾著騎槍(Lance)直接向步兵發起衝擊,這可不是衝過來跟你格鬥,而是直接衝過來把力道集中在槍頭上一點把你懟飛,或者扎個透心涼,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種威懾力得多大。西方保留至今的騎士比武,就是各自拿一個騎槍互相對沖,到了近前看誰能把誰從馬上懟下來,沒有花哨動作。

所以文藝復興前期,板甲騎兵可以說無往不利,步兵根本無法抵擋,哪怕你身上有盔甲,也無法緩衝這種衝擊。那怎麼辦呢?對於步兵來講,他們手上唯一能抵擋騎兵衝鋒的傢伙就是長槍(Pike,西方騎兵槍和步兵槍不是一個詞)。那就是想辦法儘可能把槍做長一些,在騎兵夾槍衝擊時,前排的步兵將身體放低,槍的一端抵住地面來抵消衝擊。這一點在反映華萊士領導的蘇格蘭大起義的電影《勇敢的心》中非常還原地表現了出來: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蘇格蘭起義軍用削尖的長木杆抵擋英格蘭騎士的衝鋒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騎士的夾槍衝鋒到文藝復興時代前期都擁有非常恐怖的威力和威懾力

為了能夠抵擋重灌騎兵的衝擊,步兵的Pike當然是越長越好了。當然騎兵也不甘示弱,就如我前面說的那樣,騎槍從2~3米的長度發展到了4米,步兵的長槍長度增加到了5~6米,極端的甚至有8米的長槍。同一時期步兵長槍總要比騎槍長一些,就是為了抵消騎兵先天的衝擊優勢。西歐的騎槍因為形狀的關係到了4米多就很難再提高了。所以到了西班牙長槍方陣統治歐洲那個年代,甚至拋棄了笨重的全身板甲和騎槍,改用簧輪手槍執行半迴旋戰術,很少有愣頭青敢直接往步兵方陣上撞了。當然這個時候的西班牙方陣和馬其頓方陣有很大不同,它一種超大的兵種混編得方陣,在每個方向上都具備攻防能力,對騎兵的防禦能力比馬其頓方陣強得多,也要靈活的多。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在火槍+長槍的混成陣型面前,騎士重甲已經沒用,騎士長槍也沒有優勢,所以只能用手槍抵近射擊

另外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士僱傭兵。瑞士僱傭兵在中世紀時期以瑞士戟(Swiss Halberd)天下聞名,這種戟即可以戳刺,也可以砍擊,非常適合民風彪悍,武藝高強的瑞士人使用。但它的長度實在太短了,只有2米多長,所以進入文藝復興後,瑞士僱傭兵開始逐漸使用長槍;或者對瑞士戟進行改良,使用長達6米的瑞士戟。但是不管怎樣,瑞士戟的砍擊和格鬥功能在戰場上越來越用不上了。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瑞士僱傭兵的傳統武器是瑞士戟(Swiss Halberd)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進入文藝復興後,原來的瑞士戟逐漸被淘汰,瑞士傭兵改用長槍或者超長瑞士戟

東西方差異的原因

那麼難道中國的步兵不需要面對鐵罐頭騎兵的衝鋒嗎?當然也是需要的。但是自明代以來,東方的騎兵顯著落後於西方的騎兵。一個直觀的印象就是,當西方出現人馬均披著板甲的重灌騎兵時,同時期的明朝,反而連唐宋時期常見的具裝騎兵都很少見,通常只有人披甲,馬沒有甲(皇帝儀仗隊除外)。這是因為進入明代以後,馬政非常糟糕,原有的優良種都保不住。本來東方的馬匹就比較矮小,耐力雖然強,但肩高矮力氣小,缺少載重能力是個硬傷。如果人馬都披著厚重鎧甲,戰馬就吃不消了。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宋朝時期還是主力兵種的具裝騎兵,到了明朝幾乎銷聲匿跡

明朝的敵人——北邊的瓦剌和韃靼各個部落,用的是蒙古馬,跟明朝半斤八兩,很難組建具裝騎兵;騎兵沒有具裝,就很難用夾槍衝鋒但方式衝陣,步兵面對騎兵的壓力小了,也就不需要太長的槍來對抗騎兵。而且蒙古人很少尋求和明軍主力決戰,以小股騎兵襲擾和引誘為主。所以靠步兵結陣來抵抗騎槍衝鋒場景在中國大陸並不多。缺少這方面的刺激的話,長槍的長度也就缺少進一步提升的必要。此外槍的長度很少超過5米,也是因為要考慮中國士兵的體力極限。超過這個長度,體力消耗較快。一直到清朝,最長的綠營釘槍也就是4。78米(一丈四尺九寸五分),很好地契合了這一規律。

冷兵器時代長槍多長夠用?東方西方給出了不同答案

《平番得勝圖》中明朝邊軍騎兵,人有甲馬無甲;番子的馬也沒有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