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個特殊情況,那就是土司制度。我國西南地區的地質結構複雜,再加上交通、通訊等各方面的限制,出現了特有的土司制度。早在隋唐時期,土司制度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延續到了近現代。直到抗戰時期,西南地區仍有土司分佈。對於西南土地們,歷代中原王朝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都選擇了羈縻和安撫政策。賞賜土司們爵位和財物,土司們向朝廷效忠,但朝鮮不插手土司管轄區內的事務。

因此,對於土司管轄區的人口、耕地等各方面資料,朝廷並不十分清楚。在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期,雖然鄂爾泰積極在西南三省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但並不徹底。不得不說,這項工作急不來,否則可能會逼反那些土司,例如明朝的播州之亂。截至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在雲南與緬甸交界地區,仍然生活了很多土司部落。由於當時沒有準確的界限,這些部落的歸屬一直是老大難問題。至於當時的清朝,則處於鼎盛時期。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當時,乾隆皇帝剛剛平定了頑強的西北準噶爾部,把清朝的邊境推進到了西北地區。準噶爾部這個折騰了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對手,終於被清朝消滅了。50多歲的乾隆皇帝,正值春秋鼎盛,而且心情非常不錯。就在這一階段,清朝的西南方出事了。

原來,此時的鄰國緬甸已經進入了鼎盛時代。剛剛建立的緬甸貢榜王朝,不僅統一了緬甸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經過前三位君主的積極治理,緬甸吞併了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王國、中南半島東部的寮國,又吞併了東南亞另一大國暹羅的大部分地區,成為東南亞名副其實的霸主。隨著勢力的崛起,緬甸把手伸向了清朝的西南地區。緬甸強迫兩國邊境上的土司們納貢,對於在清朝一側的土司們來說,自己憑什麼向緬甸國王納貢。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緬甸派遣小股部隊教訓這些土司,不料被土司們的團練一頓暴打,反而損失了200多人。不過,當時的雲南地方官府採取了“息事寧人”的綏靖態度,向緬甸賠禮道歉,還賠償了一些財物,並且處理了擅自開戰的土司。眼看雲南地方官府這樣的態度,助長了緬甸的氣焰。緬甸繼續派兵進攻那些不肯屈服的土司(清朝境內),並且進入雲南境內掠奪土司們的人口。此時,文官出身的劉藻調任雲貴總督。

乾隆皇帝對劉藻頗為賞識,曾經專門贈詩一首:“乞歸非獨往,教孝有常經。沂水風猶昔,齊山不斷青。棲遲安梓里,俯仰樂萱庭。災後民何苦,詳陳疾苦形。”劉藻深知乾隆皇帝的心思,主政西南以後,立刻改變了原來的退讓政策,態度變得非常強硬。雲南省的綠營軍,與緬軍幾次開戰,規模越來越大。劉藻命令部隊一面深入,另一邊向乾隆皇帝保捷,殲滅緬軍萬人以上等等。乾隆皇帝非常高興,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前線的幾千清軍一敗再敗,劉藻自知無法交代,選擇了自殺。劉藻自殺以後,陝甘總督楊應琚調任雲貴。乾隆皇帝希望楊應琚能夠再創佳績,因為楊應琚在西北確實乾的不錯。但是請注意,截至這個時候,乾隆皇帝對於處於巔峰時期的緬甸並沒有清楚的認識,清軍將領們對於久經戰陣的緬軍,也缺乏瞭解。楊應琚調任以後,立刻組織了1萬多雲南綠營軍,發動了大規模反擊。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緬甸採取了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的策略,同時伏擊清軍的後方補給線。

最終,清軍的補給線被切斷,幾千人被包圍。雖然在其他清軍的援助下,最終突圍,但各部損失慘重。乾隆皇帝聞訊以後,勃然大怒,命令處死負責西南戰事的李時升、楊應琚等主將。在此之後,乾隆皇帝開始認真對待緬甸這個剛剛崛起的東南亞霸主。乾隆皇帝任命大將明瑞為雲貴總督,負責西南戰事。明瑞是清朝武將出身,曾經在平定準噶爾部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鑑於雲南的綠營軍數量太少,而且戰鬥力不強。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乾隆皇帝專門抽調了3000經營八旗軍,開赴雲南。與此同時,從四川省抽調了8000多綠營軍增援。加上雲南當地的綠營軍和土司團練,明瑞到任以後,親自率領1萬多人,殺入了緬甸境內。不得不說,按照緬甸歷史文獻的記載,清朝的八旗弓騎兵確實彪悍,緬軍非常畏懼。但緬軍擁有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來的火器,面對清朝軍隊,緬軍採取了游擊戰和叢林戰,這讓清朝軍隊很不適應。尤其是八旗騎兵的優勢,根本無法發揮。此外,緬甸的象兵部隊確實震懾了清軍。

不得不說,武將出身的明瑞確實不一樣,連續幾次大破緬軍。但是,緬軍的游擊戰讓清軍非常頭疼,清軍的傷亡不斷加劇。最終,明瑞命令全軍撤退,並且親自率領幾百名八旗騎兵斷後。結果,被緬軍合圍,為了避免被俘受辱,明瑞選擇了自殺,命令僕人將自己辮子帶回朝廷,交給乾隆皇帝,表示“下輩子再為皇帝效犬馬之勞。”,乾隆聞訊之後,悲憤不已,特賜明瑞“果烈”封號。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與此同時,乾隆皇帝開始了報復行動,一口氣派出了傅恆(乾隆的小舅子,正牌國舅爺)、阿里袞、舒赫德、鄂寧等一系列大將協同作戰。與此同時,抽調了幾千人的水師,準備上演“仁川登陸。”在新街、老官屯等戰役中,清軍的陸軍仍然吃虧,畢竟緬軍已經打了幾十年的仗,作戰經驗豐富。不過,清朝的水師大獲全勝,戰爭進入了對峙、消耗的局面。

由於東南亞多瘴氣,清軍官兵非常不適應,尤其是北方來的八旗軍。大將阿里袞病死,清軍的非戰鬥減員很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全軍的主帥,傅恆請求撤軍。其實,傅恆當時也已經病重。就這樣,這場耗時7年、花費了900多萬兩白銀的戰爭結束了。透過這場戰爭,前線的清軍將領們,領教了緬甸進口火器的厲害。與此同時,緬甸也看到了清朝的實力,面積龐大的清朝,不是自己能啃的動的。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