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大陸上,八成面積是山地,那麼,古代的道路交通是不是很差?

“交通”一詞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易經》“天地交而萬物通”之概念。現在的中國交通四通八達,海陸空運輸便利,活在當下的我們享受著科技發展帶來的惠利。

中國大陸上,八成面積是山地,那麼,古代的道路交通是不是很差?

不過,在先秦時期,古代的交通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遙想當年,周武王會盟諸侯,集結了九州之地的八百諸侯。倘若,這些諸侯都是徒步來到孟津的,多半是來不及參與會盟的,攻陷朝歌也就成了天方夜譚。因此,在當時就已經出現了相對完善的交通系統,起碼能夠保證交通的暢達,提高攻戰的效率。

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句民諺,“八山一水一分田”。簡而言之,就是在說中國的大陸上,有八成的面積是山地,有一成的面積是湖澤,可供耕種的平原僅佔總面積的十分之一。然而,古代平原的利用率極高,除了用作耕地之外,老百姓的聚居區亦修建在平原上,戰場亦會選在平原上。

中國大陸上,八成面積是山地,那麼,古代的道路交通是不是很差?

那麼,當時的道路交通又呈怎樣的分佈呢?

青銅器是殷商的代表性產物,兩週時期出現的青銅車馬,就是殷商青銅時代的延續標誌。兩週時期的戰場上,車馬是最常見的載具。那個時代的車馬工具已經發展得相當發達,如:墨子就曾提到自己打造的車輛有“任五十石之重”的優勢。

馬車能承載五十石的重量,那些航行於河流大海上的船隻所能承載的重量更大。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已出現了可承載五十名船員及可供船員食用三個月的糧食的大型船隻,而且這些船隻在滿足上述承載量的同時,還能“日行三百餘里”。

東周時期戰亂頻發,所以列國諸侯對於道路交通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當時,中原各都城周圍都遍佈蛛網般交錯縱橫的道路,這些道路被時人稱作“午道”,大抵與現代意義的“馬路”差不多。當然,道路交通不單單服務於戰爭,還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極大的便利。

中國大陸上,八成面積是山地,那麼,古代的道路交通是不是很差?

在當時,那些繁華的城市大多擁有發達的交通線。例如,周王室所在的洛陽城、齊國的首都臨淄、趙國的邯鄲、宋國的陶丘、魏國的大梁等,皆處於交通要衝之上,其本身既是商貿中樞,又可作為交通中轉站。交通便利的城市,往往會受到各國諸侯的覬覦。

透過史料不難發現,那些地處交通要道的城市,往往是戰爭期間敵方的首要攻略目標。因此,東周時期越是交通暢達的城市,發生戰爭的機率越高。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那些地處偏遠的城池,不但攻略的難度比較高,戰略意義也不大。

中國大陸上,八成面積是山地,那麼,古代的道路交通是不是很差?

實際上,東周時期的各國諸侯都致力於修建盤根錯節的交通網路,用於服務商貿、戰爭和外交。在韓國以南,靠近黃河北岸的地方,韓人修建了一條名為武遂的午道,這條午道途經韓國,連通了黃河南北地區。在這座午道上,韓人修建了數座關隘,這樣既為黃河沿線提供了防禦工事,又為韓國治理黃河流域提供了支援。

南方地區想要抵達韓國平陽,必須要經過這條午道。北方的百姓想要南渡黃河,亦要走武遂這條路。因為,當時的韓國就在周天子的都城左近,所以諸侯在聯絡周天子時,勢必會經過武遂午道。這種情況,有點像日本戰國時期的“上京”。顯然,韓國憑藉這條交通要道,獲取了數不清的利益。

在武遂西方,還有一條名為成皋的午道,這條午道沿著黃河一路向北,直通函谷關。列國合縱討伐秦國時,這條成皋午道是必經之路。而在南方南陽盆地與伏牛山的交界處,則有一條名為夏路的午道。這條午道便是楚國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東周時期列國討伐楚國時,亦會走這條夏路。

中國大陸上,八成面積是山地,那麼,古代的道路交通是不是很差?

《史記》有云:“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秦皇嬴政一統中原之後,耗費無數人力物力打造了若干條秦直道,這種道路在當時而言相當於高速公路。之後,這項利在千秋的工程,為漢朝匈奴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參考資料:

【《史記》、《漢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