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千五百年前,魏都平城的天際線

一千五百年前,魏都平城的天際線

平城永寧寺復原透檢視

拙作《一線穿南北,中軸貫今古》(發表於《大同今古》2019。5)談到了魏都平城的中軸線,本文想談談1500年前平城的天際線。1500年前的平城(今大同)不僅平面壯闊,廓城週迴達到32裡,而且有天際線,最高建築——永寧寺高度超過大同現在所有的住宅樓,直刺雲天,巍然屹立。北魏的都城建設理念很超前,放到現在都不落後。

一、1500年前平城的天際線有多高

《魏書·釋老志》雲:“其歲,高祖誕載。於時起永寧寺,構七級佛圖,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見《魏書》·中華書局·第八冊·第3037頁)永寧寺建於“高祖誕載”,北魏高祖即孝文帝元宏“皇興元年八月戌申,生於平城紫宮”查皇興元年為公元467年。皇興元年是獻文帝的年號,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為慶賀兒子拓跋宏(到洛陽後改姓為元)出生,特意在國都平城修建了一座當時“為天下第一”的永寧寺。

為什麼能說“為天下第一”呢?因為它“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敞。”北魏“三百餘尺”又相當於現在的多少米呢?北魏的尺小,每尺與現尺相比為1:0。837。查《隋書·歷志》記:“後魏前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七釐”,對此《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錄》為27。9釐米。

按此折算,則相當於現在 的83。7米還多。83。7米是個什麼概念呢?以現住宅樓層高3米計算(一般均在2。7米左右),相當於現在30多層樓房高。

二、永寧寺塔建成了沒有?

回答是肯定的。永寧寺不僅建成了而且還使用上了。同在《魏書·釋老志》中曰:“承明元年八月,高祖於永寧寺,設太法供,度良家男女為僧尼者百有餘人,帝為剃度施以僧服,令修道戒,資福於顯祖。是月,又詔起建明寺。太和元年二月,幸永寧寺設齋,赦死罪囚。三月又幸永寧寺設會,行道聽講,命中、秘二省與僧徒討論佛義,施僧衣服、寶器有差”。

孝文帝元宏於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在永寧寺為100多名僧尼剃度落髮,並“施以僧服,令修道戒。”太和元年上半年曾兩次抵達永寧寺,二月,在永寧寺“赦死罪囚”,並設齋祭祀。三月又到寺設會,聽世俗官員與僧徒講經說法,討論佛義。這三次活動的規模都很大,也很隆重,可謂盛況空前。

三、永寧寺的原址在哪裡?

酈道元《水經注·漯水》雲:“又南逕永寧七級浮圖西,其制甚妙,工在寡雙。又南,遠出郊郭,弱柳蔭街,絲楊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園溉,長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論也。”酈道元當時在平城為官,他眼中的永寧寺“其制甚妙,工在寡雙。”這樣一組精美絕倫的建築矗立於“絲楊被浦”“長塘曲地”之間,說明它不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城內,而是在“郊郭”。北魏京城周長20裡,平城外廓週迴32裡,說明永寧寺在周長32裡的廓城內和周長20裡京城外。它不在京城的西部,也不在其北部,從“所在市濩”看,它應該在如渾水(今御河)的二級臺地上,不然怎麼水會像從雨中的瓦沿溝那樣紛紛落下呢?

明《大同府志·寺觀》記:“南堂寺在府城東南,又號永寧寺,後魏建。內有金石像高一丈八尺,外有九級浮屠,高九十丈,鈴鐸聲聞十里。”同書卷十八《題南堂寺》詩有小注曰,“在城東南,今廢。”另查清代《雲中郡志》和《大同縣志》所記略同,均曰永寧寺在大同城東南。

1972年,我們大同考古工作者在位於大同城東南軸承廠的鍛造車間下,發掘出土了砂石雕硯和波斯銀器。1982年又在附近出土窖藏文物,含銅鋪首銜環16件等,皆是北魏時期的。對此1987年北京大學宿白先生認為,出土文物是永寧寺的遺物,原大同軸承廠下部是北魏永寧寺的原址。現在大同軸承廠已拆除,後邊蓋凱德世家居民樓。我也認為宿白先生說得對,北魏平城永寧寺的原址就在現凱德世家居民樓範圍內。

四、永寧寺的模樣

永寧寺從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建成,到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七月十日被鮮于阿胡帶領的朔州流民燒燬,在平城大地上共存在了60年。到公元516年(熙平元年)北魏靈太后曾經在洛陽也建立過一座永寧寺。據《魏書·釋老志》記載:“肅宗熙平中,於城內太社西,起永寧寺。靈太后親率百僚,表基立剎。佛圖九層,高四十餘丈,其諸費用,不可勝計。”

按《水經注》記載,洛陽永寧寺塔以代都(今山西大同)七級浮圖為藍本,又加高加大而建成。證明洛陽永寧寺是平城永寧寺的“翻版”或“改造版”。

平城永寧寺到底是什麼模樣呢?只能從洛陽永寧寺去尋找蹤影。洛陽永寧寺也早已焚燬,所好近幾十年考古工作者已找到原址並撰寫出考古報告。根據發表在《文物》1992年第9期,楊鴻勳《關於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復原草圖的說明》:

一千五百年前,魏都平城的天際線

洛陽永寧寺復圖

1、塔的基礎為素土夯築,東西101、南北98、厚2。5米以上。臺基四周用青石包砌,呈正方形,長寬均為38。2米。臺基四面中間各有一條踏道。臺基周邊及四面踏道均設有欄杆。

2、塔的結構和構造。由六柱共同組成聯合受力的框架,中間夯土砌體,從而形成一個土木混合結構的整體角墩。在建築立面構圖上,於各層兩端設一對闕。塔內為兩間進深的周廻空間,中央的五間構架為實心土臺,北面為樓梯,南和東、西三面砌出佛龕。

3、塔的高度。《洛陽伽藍記》說:“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千尺摺合公制272。85米。

4、外觀和風格。“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牕。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見《洛陽伽藍記》卷一)基礎造型是我國東周臺榭和秦漢樓閣的改進和新發展,細部吸收了犍陀羅塔殿情趣,有機地融匯中外文化於一體,是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創作典範。

一千五百年前,魏都平城的天際線

洛陽永寧寺遺址

原標題:“為天下第一”的平城永寧寺 ——淺析魏都平城的天際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