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儒家學派中的一個“悖論”——《資治通鑑·熊逸版》讀後感007

儒家學派中的一個“悖論”——《資治通鑑·熊逸版》讀後感007

讓我們來看看三家分晉之後的故事。

趙無恤哥哥的孫子趙籍當了新的主君,這就是趙烈侯。

跟他同一時期韓、魏兩家自然也換了新的主君。

韓家是韓虔,是韓康子的孫子,也叫韓景侯。

魏家是魏斯,是魏桓子的孫子,也叫魏文侯。

這才有了《資治通鑑》開篇的那一句話: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來看看司馬光是如何評價這件事情的: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這句話可謂是司馬光的核心思想,也是《資治通鑑》的核心綱要。讀懂這句話,就能理解儒家的思想內涵。

司馬光認為,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禮;而在禮制中,最重要的是分,分就是地位;而最重要的,就是名了。

那到底什麼是名呢?

司馬光說,名就是公、侯、卿、大夫。這是你的身份象徵。

在儒家思想中,禮制是最重要的事。他們認為天尊地卑,每個人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職就好,不需要胡思亂想。

儒家把商湯、周武王姬發視為聖人,可商湯本是夏朝的子民,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周武王本是商朝的子民,推翻了商紂的統治。

按儒家的思想,以下犯上是絕對被禁止的,那商湯和周武王豈不成了亂臣賊子?

這可是互相矛盾啊,該怎麼解釋呢?

宋朝以前,並沒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很多史料只能避而不談,直接忽略。

司馬光認為,這屬於一個例外。既然制定了規則,那肯定有例外需要說明。

帶兵推翻原來的統治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兩個條件。

其一,就是原來的君主是一個暴君,橫徵暴斂,勞民傷財。

其二,就是發動革命的人是一個有德行之人,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這樣,才比較好地解釋了這個儒學”悖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