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姜維不斷北伐使蜀漢不滿,諸葛瞻臨終前仍感嘆“外不能制姜維”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人盡皆知。但諸葛瞻並非出自個人恩怨,而是對其窮兵黷武政治的不滿。當時在蜀漢,包括諸葛瞻在內的許多蜀漢軍政人物,都對姜維年年發動北伐、勞民傷財持反對意見,所以後來他發出“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的感嘆。但是我們要明白,姜維就算有過錯,與黃皓也不是同一性質的。

姜維頻繁北伐大傷蜀漢元氣

在蔣琬、費禕當權時期,蜀漢一改諸葛亮積極進取的政策,趨於保守。姜維是少數堅定主戰的將領,主張以武力奪取隴西。費禕不認同姜維窮兵黷武的軍事冒險計劃,有心壓制,每次姜維請戰,他撥給計程車卒不超過一萬人。

嘉平五年(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姜維成為蜀漢軍政一把手,從此,蜀漢幾乎年年對外用兵。是年,姜維以數萬大軍攻狄道,無功而返。

嘉平六年(254年),狄道縣令李簡投降蜀漢,姜維再次出兵隴西,包圍襄武城,擊破並斬殺敵將徐質,魏軍倉皇敗退。不過,史料還有另一種說法,卻是魏將徐質斬殺蜀將蕩寇將軍張嶷,蜀軍敗走。

姜維不斷北伐使蜀漢不滿,諸葛瞻臨終前仍感嘆“外不能制姜維”

姜維

正元二年(255年),姜維領著數萬兵馬,抵達桴罕,兵鋒再指狄道。在洮西之戰中,姜維大破魏軍,殺敵萬餘,取得大捷。然而在攻打狄道城時失利,無功而返。

甘露元年(256年),姜維兵出祁山,遭到魏將鄧艾的反擊,傷亡慘重。《資治通鑑》記:“士卒星散,死者甚眾。”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

甘露二年(257年),姜維又率領數萬人馬,奔襲秦川。魏徵西將軍司馬望與安西將軍鄧艾祭出烏龜戰術,只守不攻。雙方陷入僵持局面,相持幾個月後,姜維無法取得進展,遂於甘露三年(258年)初撤軍而去。

從姜維上臺後,連續六年時間,連連主動出擊,多數無功而返。就算取得得洮西大捷,對蜀漢亦無大利。蜀漢本是弱國,頻繁戰爭令勞民傷財,故而此戰略被斥為窮兵黷武。

姜維的北伐戰略遭到多數將領的反對

在蜀漢內部,反對姜維北伐戰略的大有人在。

首先反對的人是徵西大將軍張翼,他在朝廷上與姜維展開舌戰,認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不過,拍板權終究在姜維手中,他不聽張翼意見,堅持出擊。在姜維取得洮西大捷後,張翼又認為應該見好就收,否則將反勝為敗。姜維不聽,後來攻打狄道果然遭到失利。

姜維不斷北伐使蜀漢不滿,諸葛瞻臨終前仍感嘆“外不能制姜維”

張翼

甘露元年(256年)北伐失利後,不僅是將領們反對北伐,連百姓都怨聲載道。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時任蜀漢中散大夫的譙周寫了一篇《仇國論》,批評姜維的軍事冒險主義。認為“民之疲勞則騷亂之兆生”,“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當時諸葛瞻被任命為衛將軍,錄尚書事,就是負責內政,他對姜維的窮兵黷武也是持反對意見。時任右車騎將軍的廖化私下裡說:“‘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由此可見,姜維的北伐戰略是不得人心的。

姜維北伐是導致魏國發動滅蜀之戰的主要誘因

景元三年(262年),姜維又一次出兵北伐,進攻洮陽。魏徵西將軍的鄧艾率部反擊,大破蜀軍。姜維退守沓中。

儘管姜維頻頻發動戰爭,對魏國卻沒形成致命的打擊。不過,司馬昭對姜維的流寇戰術十分頭疼。這時有個名叫路遺的騎士自告奮勇,情願潛入沓中,伺機刺殺姜維。從事中郎荀勗反對說:“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名以刺客除賊,非所謂刑于四海,以德服遠也。”

姜維不斷北伐使蜀漢不滿,諸葛瞻臨終前仍感嘆“外不能制姜維”

司馬昭

司馬昭認為魏國軍事力量遠遠強於蜀漢,卻一直居於防禦地位,成倒懸之局,應該要反客為主,轉守為攻,討伐蜀漢。

司馬昭從三個方面分析伐蜀勢在必行:其一,魏國自平定諸葛誕叛亂,經過幾年休整,元氣已經恢復到全盛時期的水平;其二,欲消滅東吳,勢必要先消滅地處上游的蜀漢,便可沿長江而下,水陸齊進,直搗吳都;其三,蜀漢總兵力只有九萬,駐守首都及其他軍事基地的部隊有四萬人,能機動作戰的人數只有五萬人。這五萬機動部隊,主要由姜維統領,駐紮在沓中。只要把姜維的部隊困在沓中,魏軍主力部隊從東部乘虛而入,直指駱谷,奔襲漢中。只要漢中失守,闇弱的劉禪必定六神無主,百姓也將陷入恐慌之中,到時必可一舉滅掉蜀漢。

在此之前,姜維之所以屢屢北伐,魏國採取守勢,主要是魏國連續爆發幾起內戰,無法集中精力對付蜀漢。如今司馬昭已經平定內亂,可以騰出手來進攻蜀漢。可以說,姜維的北伐,是司馬昭決定發動滅蜀之戰的主要原因。

當諸葛瞻的軍隊作為蜀軍最後一道防線被鄧艾擊破後,諸葛瞻知道蜀漢大勢去矣,他在臨死之前,對姜維咬牙切齒,正是因為認為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姜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