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有多大的才能?

姜維的戰術能力非常突出,雖然離諸葛亮還有一些距離,但戰略識見上就相差比較大了。

姜維北伐跟諸葛亮北伐時的形勢區別之一,就在於姜維北伐時,經過司馬懿、郭淮大力治理過的隴右、雍州地區其軍事力量是明顯增強了的,相對的,蜀漢因內政治理越來越不如諸葛亮在世時期,所以即使是費禕去世後姜維能包攬軍事大權,他能拿出來北伐的軍隊最多時也不過七、八萬(諸葛亮一伐、五伐兵力均為十萬餘人),這就造成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是當初曹魏應對諸葛亮侵擾,是用洛陽中軍加雍涼地區的邊軍進行抵禦,投入總兵力最多時也達到了十萬至二十萬(五伐),但面對姜維用雍涼地區的邊軍就足以應對(也包括駐紮在當地的兩三萬中軍步騎)。

二是曹魏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和蜀漢力量的進一步略微衰弱,姜維北伐的方向更加向西偏移了,諸葛亮時期尚且兩伐關中(陳倉、郿縣),三出隴右地區,而姜維或伐隴右,或意圖進軍隴右更西邊的河西走廊,曹魏在這裡的統治根基更為薄弱,羌胡人離心力大,這也是姜維屢次招羌、胡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的戰略指向所在。如果蜀漢的實力還如同諸葛亮在世之時,姜維大可不必費心繞道更遠去打這些地方,打這些地方意味著後勤運輸距離更遠、能攜帶的作戰兵力更少,對臨陣應變的軍事能力要求更高,最好能夠一戰而克,同時鞏固軍事果實。

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有多大的才能?

何以見得蜀漢國力在諸葛亮去世以後逐漸衰微了呢?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在世時沒有頒佈過一次大赦,而蔣琬、費禕、姜維時期,大赦次數大約為八九次,舉行大赦有兩種目的,一是爭取民心,彰顯寬大(過多的大赦也是對法制的一種破壞),二是讓部分囚犯能重新投入生產活動或作為兵源補充。

姜維屢出隴右,大抵因為兵力不足無法做到分兵並進,或是分軍迷惑對手使其找不準己方的主攻方向,反倒因對方佔有主場優勢,總能預算到姜維的進攻方向和作戰意圖,先行進行部署調整。儘管如此,姜維仍能數次和郭淮、陳泰打平手,除了響應姜維的羌胡人被魏軍平推之外,蜀漢本軍基本不大吃虧,而遇上的是徐質、王經這樣弱一點的對手,就是一波打爆,順手把曹魏境內的民眾遷移到漢中去。一旦郭淮、陳泰等人打算截斷後路,姜維立馬就能將軍隊及時撤出。這就是姜維戰術能力的體現,很符合諸葛亮的評價“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現談姜維的治國理政才幹問題,陳壽說姜維學的是東漢大儒鄭玄的經學,陳壽言其“粗有文武”,不過在費禕在世前時,姜維就與之平錄尚書事,相當於掌握一半相權,費禕去世後,相權但是《陳袛傳》載:“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陳袛接替逝世的呂義為尚書令,姜維因長期帶兵在外,沒有很好地參與朝政,導致其治理內政的權力向尚書令陳袛轉移,而陳袛雖然也支援姜維北伐,卻也為了迎合劉禪而結交提拔宦官黃皓,最高讓後者得以亂政。

姜維為什麼沒有像諸葛亮一樣積極參與內政治理呢?可能性大一點的是,姜維自知其理政之幹不突出,所以就只管軍事方面的行動,或是出於其重心都集中在北伐上,疏忽了對內政的參與治理,無論是哪一種,都意味著姜維對一個穩定執行的後方建設對於前方軍事行動具有重大支援意義的認識不夠深入,當內政不良,前方軍事又遭受挫折時,就引起了從朝臣樊建、董厥到部下張翼、廖化等等的反對,而這反對又進一步擎肘了北伐事業,比如對於洮西之戰,張翼戰前反對,大勝之後也反對繼續用兵。

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有多大的才能?

有些人不是反對姜維北伐,而是反對姜維頻繁無節制的北伐,加速消耗蜀漢國力。在諸葛亮時期,蜀漢治理得上下有調,支撐得起更大規模的用兵,縱使如此,諸葛亮仍儘可能地降低消耗,以使曹魏方面的軍事、經濟消耗大於蜀漢方面的消耗,達到縮小兩邊國力差距的目的。故而諸葛亮北伐,都悉心準備,一伐之前,“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六年春,亮出祁山”(一伐),“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口邸閣(修建來儲存糧食)”,“十二年春,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五伐)。

可以說,諸葛亮每次行動都很有條理步驟,而姜維有大膽突進的精神,同樣有過分冒失的傾向,總是過分消耗力量,以至把蜀漢不多的物資、軍力消耗完(每發起一次戰役,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時間來積蓄戰時所需物資),當真正有利的時機出現之時,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把握了。在254年至257年這四年間連續用兵,這第一年是因司馬師費曹芳立新魏主,第二年255年是因淮南毌丘儉之叛,這一戰取得洮西之戰的大勝,次年256年,姜維不顧張翼等人勸阻,意圖趁隴右上年兵敗空虛之際,一舉打穿隴右,卻不料胡濟失期不至,加之急行軍遠赴,後勤跟不上,被鄧艾大敗於段谷。

257年,淮南諸葛誕之叛聲勢浩大,司馬昭大發關中兵去平叛,關中守備極度虛弱,以至於鄧艾、司馬望只能進行收縮防禦,完全不理會姜維的挑戰,守了將近一年,姜維也沒找到機會。姜維這一次有機會不能“用”,重大的影響就在於前三年連續發兵,儲備起來的物資都用完了,故而能投入關中戰場的部隊兵力不是很多,以防物資過快消耗萬。兵力沒有佔據明顯優勢,不能不顧傷亡強行攻堅,姜維最後只能無功而返。

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有多大的才能?

258年,姜維為獲取更大的殲滅性戰果,改變了魏延、王平守漢中之時藉助漢中險要層層阻擊的防禦策略,提議“斂兵據守”,放棄漢中外圍據點,主要堅守漢、樂二城和陽平關,讓漢中督胡濟撤至漢壽,以期誘敵深入、聚而殲之。這時漢中兵力由三萬人減少為一萬五千至兩萬之間,響應地,姜維為便於北伐隴右,加強了離漢中西邊方向一千里左右的沓中的防務,將四五萬軍隊屯聚於此處,開展屯田。

這種形勢下,整個漢中防禦體系的弱點就被曹魏洞見了,司馬昭和鍾會知道了能否攻破漢中取決於兩點,一點是能否在沓中拖住姜維使其無法及時回援,第二點是,儘管蜀漢放棄了漢中外圍阻擊據點,漢中盆地的地形仍然不易打,這就需要投入重大兵力進行攻克,於是制定了伐蜀方案:以鄧艾領隴西三萬餘人在前牽制姜維,諸葛緒領三萬餘在後截斷其退路,鍾會以十萬餘人直撲漢中。姜維預料到了魏軍動向,並向成都進行了通報,卻沒有預料到曹魏一次性投入如此多兵力,對自己所在的沓中和漢中進行三面牽制。

在敗於鄧艾之手後,姜維再次體現了其卓越的應對能力,受鄧艾、諸葛緒前後包抄之間,他虛作北上打隴右之勢,諸葛緒怕後方有失,急忙回援,姜維趁勢回軍繞過諸葛緒所部,退防陰平,在這裡擋住了鄧艾追軍。聽說漢中失守後,姜維與從成都趕過來的張翼、董厥放棄陰平退保劍閣,擋住了鍾會。鄧艾卻從陰平偷渡西南八百里的無人區,徑向成都,迫降劉禪。

綜合來評價,姜維其人對蜀漢是忠誠的,直至最後一刻依舊為復國而努力,對於北伐事業有著不輸於諸葛亮的執著精神,戰術指揮能力很優秀,缺乏的是像諸葛亮那樣將戰術能力服務於蜀漢整體戰略的能力(戰略頭腦、理政之幹),蜀漢最根本的戰略就是:最大限度儲存自身實力的同時,以透過戰爭手段拉平魏蜀差距。不留餘力北伐的結果就是,既沒有力量去把握下一次重大戰機,又沒有多餘的力量應對曹魏騰出手來的猛然一擊。

缺乏戰略識見作為指導,過於追求戰機、戰果,這是姜維最大的毛病,在其取得一系列大大小小戰績的同時,也成為敗亡之源,段谷之戰、侯和之敗及漢中之失,姜維要負重大責任。總之,作為名將的姜維,戰術能力一點不輸於趙雲、黃忠甚至是張郃、張遼這些人,然而需要像諸葛亮、劉備這樣持成穩重的統帥來駕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