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期,年僅兩歲的李恪以唐皇孫身份封長沙郡王,後改封漢中郡王。李世民登基之後,李恪晉封漢王。貞觀二年,年僅十歲的李恪被改封為蜀王,太宗還將益州大都督這一要職授予李恪,足見對李恪的重視。雖然當時李恪年幼,並未赴任。貞觀五年到貞觀八年,李恪先後被任命為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開了親王或宰相遙領都督的先例。

在太宗的諸多兒子當中,李恪是受寵的,但又不是最受寵的。他在赴任齊州都督之前,與太宗一起吃了一頓久違的家常便飯。可是事後,太宗就向房玄齡等大臣傾訴內心的不安,他說他想要多多和自己的兒子相處,但是又怕他對他們太親近,讓他們滋生出不該有的野心。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明明只是吃了一頓飯,太宗就如此擔心李恪會有爭奪太子之位的心,對李恪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因為太宗對四皇子李泰的態度截然相反,他寵李泰就是沒有底線的。但是,太宗對李恪也是極好的,李恪在任職期間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大臣彈劾,太宗偏袒兒子,就對大臣說:“朕派權萬紀輔佐朕的兒子,現在權萬紀不能糾正他的過錯,嚴懲也應該嚴懲權萬紀才對,怎麼能怪朕的兒子!”

彈劾李恪的柳範說:“房玄齡輔佐陛下,還不能阻止陛下游獵呢,怎麼能全怪權萬紀?”太宗被懟得無話可說,最後只得承認自己因私忘公了。作為懲罰,李恪被免官,還被削減封戶三百戶,不過不久之後他就又一次被任命為安州都督了。看起來,李恪之所以沒當上皇帝是因為長孫無忌的阻攔,但是從太宗的種種表現來看,在太宗心中的兒子排名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其次才輪到李恪呢!前三個都是長孫皇后所生,太宗格外偏愛他們。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李恪李愔的封地連李惲都比不上,更不能與李慎三人相提並論了。所以很明顯恪母不僅與四妃之位無緣,而且顯然恪母在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論封建時還活著,所以連追封的妃位也沒有,否則至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兩個兒子不會連一個後宮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是個二品九嬪的王氏的兒子都比不上。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麼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裡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係,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嫡子,古代尊卑有別,李恪終歸是庶母所生。而且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當時手握大權,在李世民身邊非常有影響。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當年的奪嫡的功臣,而且也為大唐朝的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李世民曾說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是怎麼登上帝位的,他殺了自己的親哥哥,囚禁了自己的親弟弟(玄武門之變)。李治性情軟弱,即使登上帝位,也會保護自己的兄弟。李世民在廢黜李承乾而打算立魏王李泰時,廢太子李承乾曾說,若李泰登帝位,則他和李治等兄弟俱死。

這對李世民有巨大的震撼作用。而且李世民曾經給李恪寫過信,告誡他要遵循禮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亂想。當然隋煬帝楊廣也是這樣做的,李世民不想讓自己兒子兄弟相殘,因此就找了個看起來比較文弱的小男生。李世民自己有過殺哥哥弟弟的行為,所以十分期望自己的兒子不要出現自己的悲劇。李泰過於咄咄逼人,李世民認為李泰繼位的話李承乾和李治可能下場不會好,最終選擇了性格比較寬厚柔弱的李治。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李恪也比較受李世民寵愛,李世民認為李恪性格像自己你,比較英武,曾經考慮過李恪。但李恪除了不是長孫皇后之子外,還有個很致命的弱點,李恪母親是前朝公主、隋煬帝楊廣的女兒,身份很敏感。李世民傳位於李恪可能性很小,雖然曾經考慮過,長孫皇后的兄弟長孫無忌肯定強烈反對不立自己的親外甥,長孫無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凌煙閣第一功臣。他的反對很有分量。李世民應該也只是一時的想法,很快就放棄了。

李恪作為一個擁有博大胸襟的人,在迫不得已的時候肯定會痛下殺手的,但並不是說,他會濫殺無辜,李泰肯定是難逃一死的,對李泰瞭解的徹根徹底的他肯定不會留下這樣一個禍根的。被岑文字全心全意地教導了那麼多年,可以說李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這一點他肯定比誰都清楚的,所以李泰是必死無疑的。而李治則肯定會繼續他一貫的作風,默默無聞地作自己的清貧王爺,當然李恪也很可能讓他出來參政,但從李治的性格來看,他決不會像李恪那樣跋扈的。李恪的失敗其實是敗在了自己的狂妄不羈上,就這樣一位被李世民稱讚為“此子英果類我”的皇子背上了一個叛逆謀反的罪名被處死了,真是成也聰慧敗也聰慧。

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10歲就被封為蜀王,母親是隋朝公主!

吳王李恪之死,最是引得後人同情,他也確實沒有參與房遺愛夫婦愚蠢的密謀,但長孫無忌這樣處置,也是事出有因。吳王恪並非沒有野心的人,並不見得心甘情願地奉異母兄弟李治為主。當日承乾謀反、李泰被黜之後,頗受太宗寵愛的他也曾下過功夫希望太宗能立他為太子,終因自己的庶子身份以及長孫無忌的反對而未果。太宗決定立李治為太子之後封他為安州都督,讓他遠離政治中心的長安,臨行之際特地告誡他:“父子雖至親,及其有罪,則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漢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霍光折簡誅之。為人臣子,不可不戒!”以昭帝比李治,以霍光誅燕王旦影射不服君上的後果,這是非常嚴重的警告了,如果吳王真的安分守己,太宗也不會說出如此重話了。

李治以先帝少子身份繼承皇位,大把人自負自己英明神武更有資格主宰天下,吳王因太宗曾親口表示過立儲意向,更居司空高位,無形中成為反對力量的代表,所謂“地親望重,中外所向”,即是指此。這樣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身為當權者的長孫無忌自然要將其除掉,以“絕眾望”,安天下。吳王既因長孫無忌的反對而奪嫡夢破,復遭陷害橫死,怨憤之情可想而知,臨死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長孫無忌日後因為得罪了武則天,被武則天依相畫葫蘆,安排了一個罪名,果然將他給族滅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