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前言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永興元年(公元357年)符堅即帝位後,即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改革,因而兵強國富。建元六年(370年),符堅以“先強後弱,各個擊破”為方略,開始了他的統一北方的戰爭。十餘年間,先後擊滅前燕、前涼、代等割據王國,並奪取東晉梁(治今陝西漢中)、益(治今四川成都)兩州及襄陽、卑城等戰略要地,把中原地區全邵納入前秦的勢力範圍。後又進軍西城。其版圖據《高僧傳·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傳》所載:

“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苞襄陽,北盡沙漠。”

許多部落、小國也競相歸附,《晉書·載記符堅上》記載:

“邵善王、車師前部王來朝,大宛獻汗血馬,天竺獻火浣布,康居及海東諸國,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貫其方物。”

此時唯一與前秦相抗衡的,只有偏處東南一隅的東晉。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發動對東普的戰爭——淝水之戰,欲滅東晉,完成統一大業。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淝水之戰形勢圖

淝水之戰是前秦統一戰爭總戰略的組成部分

前秦是一個透過軍事征服逐步發展而成的封建軍事帝國。前秦軍的統帥符堅雖是一位氐族皇帝,但從小受漢文化教育,“博學多才藝,有經濟大志”,在他的觀念中“中國”應是個整體。這一點是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所不可能達到的思想高度。符堅繼其父業後,《晉書·載記符堅下》記載了他說的話:

“混一四海……不得辭天下,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嘗不臨食輟埔。”

於是苻堅勤修德政,用賢使能,外修兵革,內崇儒學,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前秦對北方的統一,結束了半個多世紀國家分裂、民族殘殺的局面,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時東晉的戰爭,同樣旨在統一中國,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雖然他進攻東令的結局是失敗的,但應把淝水之戰看成是符堅進行統一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在北方進行的統一戰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苻堅畫像

前秦統一的客觀條件

前秦之所以能在民族紛爭的環境下統一北方,除了前秦的強大和前秦統治者積極有效的措施外,與當時民心思定、厭惡戰爭及民族矛盾減弱和民族融合的趨勢不無關係。苻健採取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取得了穩定民心、鞏固統治的效果。及苻堅之時,更是大興文治,緩和民族矛盾,塑造正統王朝形象,《資治通鑑》記載:

“堅舉賢才、修廢職,課農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儀,繼絕世;秦民大悅。”

由此北方民族矛盾走向緩和,前秦也日益強大,加上民心思定和民族融合的趨勢,前秦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371年,滅仇池;376年滅前涼,滅代。

在苻堅的文治下,北方的民族矛盾進一步緩和。前秦得到了關東民眾的擁護,總體上說,淝水之戰前,北方民族矛盾並不尖銳,更不是導致前秦淝水之戰敗亡的主要原因,否則戰爭還未打,在苻堅徵發士兵的過程中,前秦就早已瓦解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而是苻堅徵發了近百萬的大軍。

而且苻堅任用王猛,採取了一系列積極開明的政策,使得前秦走上封建化,前秦逐漸強大並統一了北方,並試圖消滅東晉,進一步統一全國,怎奈擁有百萬之眾,卻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看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其實,苻堅在他治理前秦、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由於他性格的兩面性,早就埋下了他敗亡的種子。是他自己拿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的性格具有明顯的兩面性與矛盾性,這種矛盾的性格在他採取的種種措施和行為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王猛畫像

淝水之戰前秦失敗的原因

從軍事角度看,最初兩軍隔河相望,《資治通鑑》所記:

“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

可以看出,整個過程並無真正意義上的戰鬥。而秦軍因何自潰,成為了最大的疑問。從符堅的戰術選擇來看,他並非要如謝玄之意。

相反的,他有自己的打算。符堅的本營遠在項城,北軍糧道漫長,補給困難。此外北軍天然擅長陸戰,如果趁南軍渡河,鐵騎掩殺過去必將勢不可當,從而速戰速決以避免落入持久戰。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符堅忽略了兩點因素:

一、前秦部隊的構成是多民族化的混雜部隊,戰術素養良莠不齊,在符堅作出退而擊之戰術選擇之前部隊也並未進行過相關的戰術演練,符堅的決定也就成了拍腦門決定,部隊的上層缺乏有效的手段及時向下傳達戰術意圖,導致到達基本戰鬥單位的口令變成了簡單的“後退”,最後也並未設定明確的停止訊號。這種軍事指揮上的失誤無疑是失敗的關鍵。

二、 符堅忽視了反諜的工作,放縱了朱序對軍隊的破壞。因符堅生來寬厚,對凡是歸降於己的敵人不但不殺,反而大多都給予重用。如羌人姚萇,鮮卑人慕容垂等,皆是前秦勁敵,歸降後均位高權重。朱序本是原東晉襄陽城守將,被俘後也官至尚書。早在戰前,朱序在被派往遊說謝石後,就私底下向東晉洩露國家機密,《資治通鑑》記載:

“序私謂石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迴歸秦陣後,終於被朱序抓住良機,在陣後大呼:

“秦兵敗矣!”

士兵便開始潰逃。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朱序

而從苻堅自身來看,苻堅一方面深受漢文化影響,另一方面又帶有氐族的落後性。所以,他雄心勃勃卻缺少謀略,有勇無謀;想王天下卻不能虛心納諫,專斷獨行;以仁義治國卻不能分辨善惡,重小信而輕社稷;想要一統天下,卻不顧自己兵疲民憊的實際情況,一味的武力征伐,窮兵極武,只是要實現他征服東晉,一統天下的願望,好大喜功。

這是苻堅性格的兩面,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與不能擺脫氐族落後性的制約。兩面性在他身上結成了一個矛盾,並由此塑造了一個有勇無謀、重小信而輕社稷、專斷獨行、好大喜功的苻堅,一個理想主義的悲壯英雄。他與項羽有幾份相似,如婦人之仁,但他又缺少幾分項羽君臨天下的霸氣。

他有著氐族的純樸簡單、剽悍、直率,又有著漢文化對他以仁義王天下、以德治天下的影響,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兩面並沒有在他身上實現完美的結合,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錯,塑造了一個有著諸多矛盾性格的苻堅。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氐族人

他以開明統治者自居,聽取他人意見,卻又專斷獨行,不能虛心納諫。苻堅登上王位之初確實是能聽取他人意見的,如殺氐貴樊世和外戚,強德,厲行法治,他都聽取王猛的意見,積極支援王猛。但在苻堅以後的統治過程中,更多的表現出了他不能虛心納諫、專斷獨行的一面。王猛勸他除掉慕容垂、姚萇等人,苻堅卻一廂情願的濫施仁義,對他們信任有加。就連王猛勸他都不聽,更不用說別人了。

其實在淝水之戰前,前秦眾臣輪番勸諫苻堅不要伐晉,苻堅不為所動,苻堅拒諫出現達九次之多。多個“堅不聽”體現出的是一個專斷獨行、試圖以一己之野心統一中國而不顧一切的苻堅。

而且他大興文治,廣施仁義,效法古聖王,以“義”取天下,卻又好大喜功,窮兵極武。一方面,苻堅任用王猛,

“崇禮儒士”

,興儒學;以

“恩信懷戎狄”

,籠絡各少數民族貴族,寬恕對待氐族親屬,似乎是一派聖王形象。但另一方面,他卻好大喜功,窮兵極武從公元370年總兵十六萬滅燕到382年呂光總兵十萬鐵騎五千遠伐西域,再到383年大舉伐晉,總計十四年間,動員數十萬兵員的軍事行動,竟達十五、六次之多。這樣長時間、頻繁的對外征戰,導致的只能是兵疲民憊,國勢的削弱。

苻堅還試圖

“王化天下”

,樹立聖君形象,但又擺脫不了氐族豪強的實質。苻堅確實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緩和了民族矛盾,並且以

“恩信懷戎狄”,“崇禮儒士”

,力圖樹立自己封建聖君形象。但他又一味征伐,不講策略,不懂進退之道,不諳緩急之理,且發兵百萬卻無統一部署。這一切,無不表現了他氐族豪強的實質。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前秦地圖

結語

淝水之戰使得東晉對江南地區的統治的確得到了穩定,但是前秦帝國對東晉帝國發動的戰爭並不能算做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東晉的政治腐敗,上層崇尚老莊之學,以清談為時尚。政治上的不作為使得民生相當艱難,而前秦帝國政治清明,同時大力推廣漢學,其對中華文化的繼承程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東晉,在當時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

假如符堅統一了中國,以氐民族對於漢文化的著迷程度,東晉遺留的中原文化也依然會得到保留。公元383年,符堅輸掉的這場戰爭令人扼腕;對於人民來說,則意味著災難。於是北方大亂,割據四起,直到隋重新統一中國的200多年裡,北方人民仍然會不時的懷念符堅締造的那個短暫的盛世。

參考文獻:

1。 《高僧傳·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傳》

2。 《晉書·載記符堅》

3。 《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存在疑義,請聯絡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