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教你簡單說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要幾句話就把五代十國的歷史講清楚,是不可能的,單是把這個時期出現在史冊中的人名一一列出來,可能就得寫兩三頁,可見它的繁雜與混亂。

五代十國,是唐代後期至北宋統一的一段分裂時期,歷經大約60年左右的時間。“五代十國”的稱謂源於《五代史》(先後有官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

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教你簡單說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新五代史》)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嚴格來說,“五代十國”的稱謂並不準確,有些政權只是一方割據勢力,稱不上是朝代或國家,而且這些政權互相替代,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只是已經形成這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就按這種通行的叫法來講吧。

按照主流的劃分法,五代十國上自朱溫滅唐,下至趙匡胤建宋,時間是907年到960年。而按照范文瀾先生的劃分,以15個政權的實際建立時間為劃分標準,應該上自前蜀建立,下至北宋消滅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時間是891年到979年。

五代的建立者,都是唐朝的藩鎮,依靠軍事割據而自立的。五代政權地處中原和華北地區,承襲的是大唐的衣缽,可以說是這段歷史的主流。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其封國已是高度自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形成藩鎮型的朝廷,是為五代。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基本上都地處在南方(北漢除外),這些政權自成一家,有的自立,有的奉五代為正朔,是這段歷史的非主流。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地處江南地區的有南吳、南唐、吳越、閩等;地處湖廣的有荊南、南楚、南漢等;地處兩川地區的有前蜀、後蜀;地處山西的是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一國。十國中,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最後敗於後周。宋朝建立後,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第一階段(891年至907年),藩鎮割據的遺禍

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勢力逐漸強大,唐帝國由盛而衰。安史之亂嚴重摧毀了北方的經濟,大量人口南渡,促進了南方經濟大繁榮,因而戰亂後的唐朝非常依賴南方的稅賦收入。不幸的是,唐末的黃巢起義又破壞了南方的經濟基礎,唐帝國的救命丸也沒了,迅速走向了分崩離析,滅亡就在眼前了。

五代十國是怎麼開頭的呢?這得從唐朝的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說起。888年,唐昭宗繼位,此時的唐朝,已是皇室微弱、軍閥控權、搖搖欲墜的爛攤子。唐昭宗認為,中央之所以如此式微,在於中央軍事力量過於薄弱。登基初期,他便招兵買馬,擴充禁軍,組建了一支兵力10萬的中央軍。同年12月,唐昭宗以王建為節度使,出兵討伐割據西川的藩鎮,同時另派朱溫組建聯軍,討伐盤踞河東的李克用。

西川戰事雖成功了,但王建獨攬軍權,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而討伐李克用的戰事受挫了,於是唐昭宗下令調遣西川徵軍援救東線。891年,羽翼已豐的王建抗命不遵,並派兵駐守邊關,切斷了西川與唐朝的聯絡,自此,西川實際上成為了王建的獨立王國。903年,王建受封蜀王,同年王建於成都稱帝,國號為蜀,史稱

前蜀

,這是“十國”中

第一個獨立的國。

朱溫和李克用是死對頭,征討李克用就是朱溫的主意。在此次戰役中,勝利者是李克用。唐昭宗苦心經營的中央軍遭到重創,折損大半。而朱溫的嫡系軍卻坐山觀虎鬥,中央軍和李克用的實力被大大削弱,朱溫坐收漁翁之利。此後,朱溫迅速崛起,實力逐漸超過了李克用。

黃巢敗亡之後,殘餘之眾在秦宗權的率領下繼續轉戰於北方,燒殺劫掠,為禍甚烈。原淮南節度使被部下所弒,部將楊行密打著為故主復仇的旗號組織義軍,實力漸強,成為淮南地區的首腦人物。當此之時,秦宗權派弟弟秦宗衡與孫儒領兵南下,企圖佔領淮南。而北方的秦宗權,遭到朱溫攻伐,秦宗權獨力難支,急令秦宗衡和孫儒北上支援。孫儒不願再受秦宗權控制,殺死秦宗衡,轉投朱溫,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不肯把淮南拱手讓人,起兵反抗,殺死孫儒。892年,唐昭宗無可奈何,只好接受既成事實,正式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後來楊行密被封吳王,這個政權史稱

這是“十國”中的

第二個國

在福建一帶,流寇出身的王潮,響應黃巢,逐漸成為當地流寇的首領,後來控制了福建全境。893年,朝廷在鞭長莫及的情況下,唐昭宗只能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後來王潮的弟弟王審知被封閩王,這個政權史稱

國,這是“十國”的

第三個國

在浙西一帶,當黃巢起兵作亂時,錢鏐集結鄉勇,據守自保,因為戰功顯赫,一路升遷。893年,唐昭宗任命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承認他對浙西的統治。後來,錢鏐被封為吳越王,這個政權史稱

吳越

,這是“十國”中的

第四個國

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教你簡單說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錢鏐畫像)

在湖南一帶,當年孫儒被楊行密擊殺後,孫儒殘部轉戰湖南,後來,這一殘部的主將死於內亂,馬殷成為新的主將,並逐漸控制湖南全境。896年,朝廷任命馬殷為潭州刺史,承認馬殷對湖南的統治。後來,馬殷被封楚王,這個政權史稱

國,這是“十國”中的

第五個國

在嶺南一帶,封州刺史劉謙擁兵過萬,已經在嶺南經營多年。劉謙死後,兒子劉隱繼承父業,逐步統一嶺南。905年,朝廷任命劉隱為清海節度使。劉隱死後,其弟劉龑襲位,並於 917年稱帝,後改國號漢,史稱

南漢

,這是“十國”中的

第六個國

就在南方的這些政權紛紛割據自立的時候,北方的軍閥都一個個以扶正大唐為口號,忙著搶大唐的衣缽。此時,北方實力最強的軍閥有四個:梁王朱溫、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

李茂貞和劉仁恭的政權能夠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朱、李之爭,他們是朱溫和李克用互相牽制的砝碼。

904年,朱溫弒殺唐昭宗。907年,朱溫篡唐,強迫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為梁,史稱

後梁。

這是“五代”中的

第一代

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教你簡單說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朱溫畫像)

北方政權中,最有實力南下的就是朱溫,但楊行密的吳國對朱溫堅決反對,曾幾次痛擊朱溫。不過,朱溫之所以不敢南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李克用的威脅。

第二階段(907年至936年),後梁與後唐爭霸

荊南江陵城,在朱溫掌控之中,907年朱溫任命高季興出任荊南節度使。這個政權史稱

荊南

(又稱南平),這是“十國”中的

第七個國

此時的局面是,閩、吳、楚、吳越、南漢、荊南、燕王劉仁恭之子劉守光,承認後梁的正統地位;前蜀、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奉唐為正朔,拒絕承認後梁的合法性,視朱溫為逆賊。

908年,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襲封晉王。李存勖文武雙全,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璀璨的將星之一。朱溫對李存勖既欣賞又懼怕,他曾說生子當如李存勖。李存勖南滅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晉國在他手中更加強盛。

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教你簡單說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李存勖畫像)

914年,李存勖消滅劉守光,隨後降服李茂貞。923年消滅後梁,登基稱帝,建立

後唐

,這是“五代”中的

第二代

。李存勖隨後吞併岐國,於925年消滅了前蜀,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取得鳳翔、漢中及兩川,震動南方割據諸國,名震天下,“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

對於後唐,南方政權的態度依然分為兩類:吳越、楚、荊南承認後唐的正統地位;吳、閩、南漢拒絕稱臣。

李存勖後期沉湎聲色,用人無方,橫徵暴斂。因為寵信優伶,後唐於926年發生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

趁著後唐大亂,孟知祥脫離後唐控制,割據蜀地。934年孟知祥稱帝,國號為蜀,史稱

後蜀

,這是“十國”中的

第八個國。

第三階段(936年至951年),受制於契丹的後晉和後漢

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被困於太原,遂向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求援,在契丹援助下,滅亡後唐,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

後晉

,這是“五代”中的

第三代

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教你簡單說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建於後晉的陸寶院)

937年,吳國發生政變,權臣李昪強迫吳主禪位,改國號為齊,後又改為唐,史稱

南唐

,這是“十國”中的

第九個國。

南方政權中,南唐的實力最強,在945年消滅閩國之後,國力達到巔峰,成為南方第一強國。沒過多久,閩國的殘餘勢力重新奪回閩東,保留國號,但向南唐稱臣。

石敬瑭在位期間,對契丹人奴顏卑膝、割地稱兒的做法,遭到了內部的強烈反對。石敬瑭去世之後,侄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努力擺脫契丹人的控制,拒絕向契丹稱臣。947年,契丹伐晉,石重貴被迫投降成為俘虜,後晉被契丹人消滅。趁此時機,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改國號為漢,史稱

後漢

,這是“五代”中的

第四代

之前,後梁和後唐對南方政權還有一定的威懾力,而到了後晉和後漢時期,對南方政權的影響力極為有限。二者都受制於契丹。南方政權紛紛和契丹交好,利用契丹威懾後晉和後漢。

第四階段(951年至960年),後周崛起,柴榮遺恨

951年,大將郭威遭到後漢隱帝猜忌,發動兵變,推翻後漢,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

後周

,這是“五代”中的

第五代。

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的國號,史稱

北漢

,這是“十國”中的

第十個國

。北漢是十國裡唯一在北方的政權。

951年,南唐消滅楚國,後被楚國殘餘勢力驅逐出境。楚國勢力沒有復國,而是選擇投靠後周。

至此,除了後周,十國政權有6個:後蜀、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北漢。

對於後周,這6個政權的態度分為四類:吳越、荊南向後周靠攏;南漢地處偏遠,拒絕介入紛爭;北漢、南唐聯絡契丹,抵制後周;後蜀閉關鎖國,隔岸觀火。

郭威養子柴榮繼位後,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在吳越和荊南的協助下猛攻南唐,迫使南唐國主去掉皇帝尊號,不敢以皇帝自稱。緊接著,柴榮又出師北伐契丹,一路勢如破竹,打得契丹連連敗退。959年,柴榮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英年早逝,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

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教你簡單說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柴榮畫像)

960年,獨攬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迫使柴宗訓退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

,這就是說威名赫赫的大宋王朝。

第五階段(960年至979年),北宋統一,五代十國結束

此時,在後周郭威和柴榮的開拓下,已經有了不可阻擋的實力,統一大勢近在眼前,大宋以摧枯拉朽之勢結束了亂世。

963年,南平末代國君高繼衝納地歸降,荊南滅亡。同年,武平節度使歸降;965年,後蜀末代皇帝孟昶兵敗投降,後蜀被滅;970年,南漢末代皇帝劉鋹兵敗投降,南漢被滅;975年,南唐後主李煜出降,南唐被滅,殘閩歸降;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吳越滅亡;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先是擊潰支援北漢的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皇帝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滅亡。至此,五代十國結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