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項伯和張良有啥交情,讓他不惜背叛親侄子?原來兩人都是重義遊俠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項伯與張良

項伯是項羽的伯父。項梁和項羽起兵會稽,項伯在下相項氏老家聚集項氏一族,響應項梁。項梁軍渡江北上,到下相會集項氏一族後,項伯就一直在項梁軍中協助項梁,官任楚國的國相令尹。項梁戰死後,項伯成為項氏一族的長者,是項羽最為尊重信賴的至親。楚國時代,項氏一族的封地,先在相縣,後遷下相。始皇帝統一天下,下相屬於泗水郡,北與東海郡下邳縣相鄰,是泗水郡的東部邊縣。自楚國滅亡後,項氏一族,一直居住在下相縣。項伯與項梁一樣,也不是安分的人,好遊俠,結交豪傑,常犯法不軌動武。

項伯和張良有啥交情,讓他不惜背叛親侄子?原來兩人都是重義遊俠

項梁殺人,南走會稽吳縣避禍;項伯也殺人,北去東海下邳躲藏。

張良在沙丘刺殺始皇帝失敗,被秦政府通緝,亡命在下邳潛伏。項伯和張良之間,或許早就有所傾慕往來,鄰近以後,自然是親密無間。項伯亡命下邳,投奔的就是張良,依靠張良的掩護幫助,項伯活命逃脫法網,二人遂成生死之交。項伯是重義氣的人,他知道張良在劉邦軍中,不忍張良與劉邦一道送死,只帶貼身親信侍從,急急驅馬來到灞上劉邦軍中。

項伯私下見到張良,將項羽明早將攻擊劉邦軍的事情告訴張良,要張良馬上與自己一道離開瀚上到鴻門避難,不要與劉邦一道白白送死。張良是臨事不亂、深沉有度的人,他謝過項伯的好意,心中已經拿定主意。他對項伯說:“張良是韓國臣下,受韓王之命,輔送沛公入關,應當在使命完成後回報韓王。眼下沛公危難事急,我張良不辭而別,保身一人亡去,作為臣下是不義的行為,作為朋友是失信的舉動。項伯兄的厚意,張良是心領了。何去何從,實在是不得不言明沛公再作決定。”項伯同意了。張良匆匆入內面見劉邦,將事情如實相告。劉邦大驚失色。

劉邦首先進入關中,降下咸陽,依據“懷王之約”,將出任未來的秦國之王。因此之故,劉邦視秦國為自己未來的國土,秦人為自己未來的子民,秦國的宮室珍寶為自己未來的財富。他安定在關中,希望諸侯國聯軍到來以後,正式確定自己的秦王名分。劉邦之所以全面封鎖進入關中的各路關口,本來是出於擔心,為了自保。

項伯和張良有啥交情,讓他不惜背叛親侄子?原來兩人都是重義遊俠

依照“懷王之約”的規定,滅秦以後的天下政局是七國復國,王政復興。當時,六國都已經復國,各國王政都已經建立只有秦王的空位,是留給首先攻入關中的反秦軍將領,也就是劉邦了。然而,鉅鹿大戰,全殲王離軍,安陽盟約,招降章邯軍,消滅和瓦解秦軍主力,真正迫使秦王朝崩潰的首功和實力最強大者是項羽。項羽的蓋世之功,將如何酬勞?

“懷王之約”訂立之時,項羽要求進攻關中,表明了自己滅秦稱王的意圖。懷王不許項羽,將進攻關中的任務交給了劉邦,促成劉邦如約先入關中,項羽則飲恨未能先入關中,如今功蓋天下,大權在握,諸國各路將領人人折服聽從,會如約允許劉邦獨王關中,自己依然到懷王朝廷做將軍?

又聽說項羽與章邯訂安陽之盟,約許章邯為雍王,章邯將統治關中……。凡此種種變局,都不能不讓佔據關中的劉邦感到不安和擔心,害怕自己已經到手的關中,被強奪瓜分。

劉邦封鎖函谷關,無非是造成已經統治關中的既成事實,佔據有利條件,迫使項羽及其諸侯各國在關外開始交涉,並無與項羽及諸侯國聯軍對決開戰的打算。完全出於意料,項羽根本不作任何交涉,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一舉降下函谷關進入關中,屯軍鴻門之下。劉邦失策理虧,陷入被動的處境。不過,即使到這個時候,劉邦似乎仍然沒有估計到項羽會如此狠急地全面火併,時間就在明日一早。

二、項伯的性格

項羽的叔父項伯,他是項羽之父最小的弟弟。項伯名纏,本來另有字,但因人們都稱他為伯伯——雖然稱最小的叔父為伯有些奇怪,為免去麻煩,就以“伯”作了自己的字。他性格有些拘謹,倒也有不拘小節的一面。他那乾瘦的體形給人精明幹練的感覺,實際上他也具有快刀斬亂麻般的果敢作風。

項伯和張良有啥交情,讓他不惜背叛親侄子?原來兩人都是重義遊俠

項伯從年輕時起就不務正業。楚國滅亡後,項氏家族的人只得四散逃命。項伯也不得不輾轉各地,流浪四方,半輩子都沒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他還曾殺過人。

戰國時的名門子弟,在秦統一天下之後,全都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張良的前半生大抵也是如此。張良在博浪沙偷襲始皇帝沒有成功,更名改姓躲在下邳時,項伯因殺人遭到追捕,逃到下邳,經人介紹向張良求助。

張良慨然應允。對於張良來說,項伯並不是多麼親密的朋友。窩藏這個人既不是出自利害關係,也不是因為友情。他的這種行為,就像是在向人表白說“我這個人是具有俠義心腸的。”唯其如此,他才十分果斷地採取了這一行動。他這種人,就叫做俠。

這種行動不是想要行俠仗義或管閒事,在其他國家,找不到類似的精神。與十六世紀基督教徒的殉教精神相比,立場雖然不同,果敢這一點是大同小異的。

戰國時群雄爭霸,既是古代商品經濟發達的時代,又是思想活躍的年代。各種各樣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以史無前例的新鮮活力造就了獨立的個人,之後,這種新鮮的活力又以驚人的速度減弱。但不管怎樣,從戰國到秦朝,王朝不足以信賴,至秦代,絕對權力則像餓虎一樣害人,個人與個人之間就不得不建立起橫向聯絡,以求得共同安全。

項伯和張良有啥交情,讓他不惜背叛親侄子?原來兩人都是重義遊俠

一旦彼此聯絡起來,俠義精神就會起作用,讓人拋棄所有明哲保身和計較利害得失的弱點,達到與對方唇齒相依的境界。對於俠義之士來說,做事沒有道理可言,目的本身就是道理。這種俠義精神傳到後世,從形式到內容經過千變萬化成為中國精神史上別具一格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劉邦青少年時代,任俠使氣,結交豪傑,也算是綠林中的人物。他曾經到大梁,在名士張耳門下游走,回沛縣在縣豪王陵手下混事,從上使下,對於當時民間社會的規矩、江湖上的禮節、豪俠間的心情,是行家裡手,他自信能夠說動項伯。

當項伯進入劉邦軍帳中來時,酒席已經準備停當。劉邦執弟從之禮,虛上座迎出門來。劉邦盛情延項伯入座上席,親自為項伯斟酒請壽。當時,劉邦四十九歲,張良四十七歲,項伯較張良年長,在五十歲左右。劉邦與項伯,或許沒有一起領兵共同作過戰,從項梁時代起,彼此都是楚軍將領,交往和話題不會沒有。

同是張良的朋友,由張良居中穿針引線,相談甚歡。

酒席間,劉邦尊項伯為兄,與項伯結為兄弟,約為兒女親家,他見機請求項伯說:“小弟以後,對於秦的宮室財產、人員設施,秋毫不敢有所侵犯,登記吏民戶口,封存府庫財物,一切等待上將軍前來處理。之所以派人守衛關口,是防備盜賊,警惕意外事件的發生。小弟日夜盼望上將軍早日到來,哪裡敢有逆反上將軍的意思!小弟豐邑危難時,受項梁將軍救援,至今恩德未報,豈敢背德離反,成陽雍丘,與上將軍聯合作戰,同生死共患難,豈敢逆情有貳心。小弟的真情實意,乞望項伯兄在上將軍面前呈明化解。”

項伯和張良有啥交情,讓他不惜背叛親侄子?原來兩人都是重義遊俠

項伯其人,豪俠而重感情,短見而貪小利,最是看重個人間的恩怨情義,他被劉邦打動說服,同意勸說項羽。他與劉邦約定劉邦明日一早到鴻門軍中,親自見項羽陳情說明。

三、項伯與項羽

項伯回到鴻門軍中,馬上面見項羽,將劉邦的委屈心情一一面呈,極力說服項羽與劉邦和解。項羽生於貴族名家,從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項梁撫養長大,秦時避難,起兵渡江,定陶軍敗,每到關鍵難處,依靠的都是項氏宗族的和衷共濟。項梁戰死後,項伯是項氏宗族之長,項伯的話,他是不能不側耳傾聽的。

項伯說:“沛公不首先攻破關中,我們今天豈能抵達這裡?眼下人有大功而我攻擊之,不義於天下,不如善待,適當處置得好。”

項羽年輕,只有二十七歲。他是天生無敵的將軍和勇猛的戰士,卻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他不能控制內心深處對秦國的仇恨,鑄成失去秦國人心的大錯。聽項伯為劉邦辯解,同是楚軍將士,曾經同生共死的戰友之情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據政治利益的需要決定行動。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隨同項梁軍到東阿援魏救齊、擊破章邯軍後,與劉邦聯軍共同作戰,先戰成陽,攻破秦軍屠城,再戰雍丘,斬殺秦三川太守李由項梁軍敗,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難一場。項羽猶豫動搖了,他答應項伯,同意劉邦前來陳情說明,下令撤銷攻擊令。

項羽戰敗死去之後,劉邦赦免了所有的項氏家族都不殺,並賜姓為劉。項伯在秦國時起跟隨諸侯滅掉秦國,鴻門宴又為劉邦護駕,因此被封為射陽侯。他的封國位置在今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東部。

項伯和張良有啥交情,讓他不惜背叛親侄子?原來兩人都是重義遊俠

在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項伯去世,他的後代項睢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他的封地歸入西漢朝廷。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