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英塘村,位於潮州楓溪區東南方向,省道潮汕公路(S233)兩側,距離區管委會駐地約3。5千米。東至雲步、全福兩村,南為洋頭村和浮洋鎮的烏洋村,西接西邊、高廈兩村,北界全福村和高廈村。村落呈正方狀形分佈,與周邊自然村建成混凝土道路,交通方便。

古代,海陽縣通揭陽的驛道穿村而過,道旁過去曾有煙墩,訊兵戍地(於60年代被平整無存),明時曾於此設英塘急遞鋪,村落已有英塘之名,時屬大和都(見《潮州府志》(郭志))。村落位於潮汕平原,韓江中下游,住地名稱原謂羊尾下。明初年間(約1400年)商人王純叟從福建莆田來潮經商並定居於此,與沈、郭、蔡、周等姓居民相鄰,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現僅王姓。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蝨母仙門樓

英塘鄉有一東門樓,也叫蝨母仙門樓,建於明代初期,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傳言當年蝨母仙何野雲來到英塘鄉,鄉民在樹底下賣臘蔗,蝨母仙口渴跟鄉民要了臘蔗吃後沒錢給,他望了望村裡的格局風水,建議鄉民在此處蓋座大門樓,村裡便會順風順水,財運貫通。鄉民聽之有理,於是沒收蝨母仙的臘蔗錢,後東門樓蓋成,清末年間村民王廷康得中舉人,他將英塘村名二字,用藏頭詩格式寫下名聯一對流傳至今“英才合沓興槐裡,塘水淪漣蔭梓庭”。

傳言東門樓最初只有一米八高(跟人差不多的身高),當年浮洋大老爺(庵後玄天上帝)“拍醮”經過東門樓時,人抬著老爺轎已經高於門樓的高度,要想透過那是不可能的。可東門樓也有它神奇的地方,門第前的路面有個大坑,人先踩進大坑,老爺轎便這樣通過了。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蝨母仙門樓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蝨母仙門樓

英塘鑼鼓隊

英塘村在上世紀1928年左右就組建有鑼鼓隊,自1948年聘請潮州大鑼鼓名師許裕興先生到本村傳授大鑼鼓技藝,第三屆司鼓王映明等人得到先生的親傳。自此,師承名門的英塘鑼鼓隊由王映明先生代代相傳,直至一九九四年,才由他的弟子第六代司鼓王茂標老師接班傳承到現在,已有九十年的歷史,共培養了十四代傳人。王茂標老師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大鑼鼓傳承人,他繼承家鄉王映明先生的鑼鼓技藝,無私奉獻,精心培養下一代。每週末,我們都能看到王茂標老師在祠堂內教徒弟練習潮州大鑼鼓,對於他來說,傳授潮州大鑼鼓,不但是一種責任,更是在弘揚傳承潮州大鑼鼓優秀傳統文化。

英塘鑼鼓隊,遠近聞名,無論是市、區的文化活動、慈善活動,還是省、市、區的鑼鼓大賽,都能見到英塘鑼鼓隊的身影。誰能想到,一支農村鑼鼓隊也能走上高雅的大舞臺,在2008年代表廣東省參加“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並榮獲“豐收獎”及個人輔導獎。在2003年汕頭國際民間音樂花會榮獲“金獎”、“最佳司鼓獎”,並且受到來自四方的稱讚。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潮州牌坊街文化巡遊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文化巡遊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傳授鑼鼓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傳授鑼鼓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傳授鑼鼓

*

陳友諒軍師,化名何野雲

何僊者,俗稱蝨母仙,化名何野雲(公元1325~1393年)。公元1362年,何野雲事助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雄天下,後來戰敗。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統一天下,改號明洪武元年。之前的物證證明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何野雲,來到了潮汕。但是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五皈寺”碑刻證明,

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

,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五皈寺碑刻載文天祥和何野雲,落款洪武二年,即何野雲到此第二年立碑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陳氏始祖墓可以證明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何野雲在潮汕。潮陽明朝陳氏始祖

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此時何野雲應該是48歲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陳友諒是其40歲左右的中年時期。他曾為陳友諒軍師,故碑碣為國師何野雲。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明陳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明陳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還有,

鄭南山夫婦合葬墓位於汕頭市金平區蓮華居委桑浦山南麓蜘蛛山,

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

,墓葬主體坐北向南,墓碑陰刻正書:明 考處士南山鄭公墓 妣孺人順德李氏 妣孺人隆德陳氏。

上款為地師何野雲

。該墓系由潮汕歷史上著名之地師何野雲(又名:蝨母仙,建此墓時51歲)主持建造,墓葬形制為明代墓葬形制,歷史悠久,儲存基本完整。此墓亦可證明何野雲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活動於潮汕地區。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鄭南山夫婦合葬墓

再有,

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號居士。寬公為鳳港四世祖。生於元朝至正癸未,卒於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現兩英鎮新寮門村後,座坤向艮),一名飛鳳地,此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依據《鳳港盧氏族譜》可知,

盧寬公終於1394年,而何野雲早一年仙逝於1393年

(盧氏安葬何仙骸骨於鳳港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何僊陵),而盧寬公墓是何野雲先生獻圖而造,不是何仙親做。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詳情可參考鳳港四世祖墓“鵁鷦飛”的文章

蝨母仙和化名何野雲名字的由來

傳說在朱元璋立國初時,劉伯溫曾在朱面前極力推薦何野雲,朱同意召請他同來共治天下。但何野雲自感冥冥之中與富貴無緣,接連輔助錯主而慚愧得無地自容,再也無意踏入仕途,選擇避開紛爭之地,就此隱姓化名“何野雲”。他取“何”字~問今生不知為何而來;“野”字~不受馴服約束之野性;“雲”字~順其自然,飄逸不定,閒雲野鶴之意。在明洪武初年,何野雲自江西遊蕩來潮州府地域內,主要在澄海、達濠、潮陽、揭陽一帶,居無定所,以為人相風水及占卜謀生度日。

何野雲技藝高超,無所不通,為潮汕先民做了很多好事,但因其形骸如“濟公”放蕩不羈,性格乖僻,常常弄得衣食不保。他身披道袍,四處遊蕩,形象髒亂,袍服上“跳蚤”成群,但卻能矢口成讖,言吉凶屢屢皆驗,故而潮汕先民便稱他為:蝨母仙、邋遢道士。他精通地理術數,不計報酬幫助民眾擇吉厝宅及墓葬風水、同時指點建築佈局。傳說有一次,潮陽某村在初建村時,大戶員外請來蝨母仙指導建造一座“鎮宅保村居風水”的宮廟,廟宇建成員外請他為其廟命名,蝨母仙建議稱為“龍尾爺宮”,此後“何野雲、蝨母仙”又被人們演化成為“龍尾爺”。

明初洪武年間,何野雲來到潮汕後,便開始隱逸於荔枝巖,風門古徑,徑腳仙寮,鄒堂山麓“隱仙洞”(曾贊“山前好面堂,鄒堂好後壁”),桑浦山金雞把後門,大南山東麓華古巖(曾題寫“山勢突兀名華古,勝蹟永留南山上”的詩句),鳳港村,仙門城等地。何仙行蹤飄忽莫測。到了後來,便經常居住在鳳港盧氏四世祖盧寬家中。並以擅長造祠堂廟宇、名勝亭閣、圍築鄉里、造橋通津、掘井泉、修築渠道以利航運著稱鄉里。何仙還以善占卦、擇風水稱譽鄉眾。何仙又被稱為地僊,其足跡廣佈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歲。盧氏主人,遵其囑咐,在鳳港鄉外鳳頸處,為他修築了一處墓穴,並鐫其銘曰:何僊陵。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何野雲(1325~1393),原是生於元末、活動於明初的一名道人。元末時下山作為軍師,輔助陳友諒的紅巾軍,和朱元璋率領的、劉伯溫當軍師的起義軍,逐鹿天下。後來,陳友諒敗亡,何野雲浪跡天涯。因渾身蝨子,蓬頭垢面,行為怪異,故民間稱其號為“蝨母仙”。在潮汕一帶雲遊,寄情于山水。明洪武年間,何野雲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陽,揭陽以及海陽,為人營造陰宅,指導建築風水,成為名噪一時的地師。何野雲技術高超,據說他有時候哼著“人生在世不得意、牽動長江萬里愁……國山河在……”等詞句。

蝨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結尾處有詩曰:

何人曉得是神仙

野鶴孤飛年又年

雲開露出牛眠地

留與人間種福緣

此詩是一首藏頭詩,每一行第一個字連起來,即“何野雲留”,表明是何野雲留的詩句,亦表明仙師在潮汕地區的作品,是留給潮汕地區的一筆文化遺產財富。第二句“野鶴孤飛年又年”,表明何野雲自從陳友諒兵敗後,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風水寶地,何僊幫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項工程建築,都是其高超技藝的結晶。最後一句,表明何僊與潮汕人民的緣分,勸誡世人為善結善緣。

蝨母仙在世時是一位道人

從一些傳說,比如“鑿仙泉救難”、“坑水變酒嫌無糟”等,可知蝨母仙何野雲當時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

蝨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中言道:“誰識仙風道骨”,進一步證明蝨母仙何野雲是一位道人,這個事實也有上面多方文獻證明。鄒普勝是白蓮教徒,也是一位道人,所以蝨母仙何野雲有可能就是鄒普勝,這個結果只是可能而已。

蝨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中更有言道:“國不介慮,家無牽懷,脫志在塵埃之外”,說明自從陳友諒兵敗後,蝨母仙寄情山水,閒雲野鶴的心境。

“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化名就完全符合邏輯。先簡單從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說“不願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後隱居山林”之意;“野雲”就更好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政治,不捲入俗世紛爭,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閒雲野鶴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脫。”這樣理解則完全與史料記載及民間傳說相吻合。

據知情的鳳港鄉里人介紹,在1970年破四舊,立四新時蝨母仙墓被開掉,裡面存一副道袍和一支塵拂,據此可知,蝨母仙在世時是一位道人,這是確鑿的。但並不能證明這只是一座衣冠墓,為什麼呢?據遷墳有經驗的人介紹,在潮汕比較潮溼的環境中,骸骨埋到地下,如果在山地乾燥的地方骨頭可以存在三百年左右。當然我們這裡講的是潮汕民間的安葬方法,而不是像埃及木乃伊那種經過特殊加工且極度乾燥的地方,骸骨可以存在千年以上。而在潮溼的地方,幾十年就化沒了,成為泥土。這個經驗是得到多方證明的,而且他曾經遷過一座30年左右的墳,裡面的骸骨就已經化沒了。所以照這樣分析,蝨母仙的墓是座落在潮溼的練江邊上,甚至有時候發洪水時水會漫過墳埕,因此蝨母仙的骸骨不能儲存太久。蝨母仙逝於1393年,距1970已經577年了,近600年曆史其骸骨極大機率已經化為泥土。綜合上述,可以得出結論,蝨母仙在世時必是一位道士。這與流傳於民間的很多傳說的形象相符。

蝨母仙在世時曾經是陳友諒軍師

根據各種史料及民間傳說均明確地記載 “蝨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到潮陽縣誌的記載,為唯一的官方檔案,這點毋容置疑。蝨母仙“何野雲”確有其人,但並非真實姓名。另外從生活常識來說,我們會把自己的情況告知身邊比較親近熟知且信任的人。蝨母仙為仙城趙氏建了城寨、建了趙氏宗祠、一世祖五千公墓俗稱米甕公(傳為遷骸骨)、二世平田公祖墓雙鳳朝案、三世碧川公祖墓虎地,四世祖四房西疇公墓,做這麼多工程,其跟趙碧川必然非常熟悉,且交情深厚。所以趙家應該是知道蝨母仙的身世的,從仙城流傳下來的說法,蝨母仙曾經是陳友諒的軍師。蝨母仙何鳳港盧氏,蝨母仙為鳳港盧氏建了欹寨門、四世祖公墓飛鳳地,四世祖母墓石壁嶺雞母石,他們交情亦絕非泛泛,蝨母仙在鳳港還有一養女。按照常理,在長期相處的情形下,蝨母仙必會跟他們透漏他自己的身世:陳友諒軍師的身份。現在仙城和鳳港流傳下來的說法,就是蝨母仙曾經是陳友諒軍師。這與廣泛流傳在潮汕民間的說法是一致的。潮陽縣誌亦印證了這個說法。

蝨母仙在世時曾經是陳友諒的軍師得到潮陽縣誌的記載。據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卷十三雜錄篇中的原文記載:“明初有蝨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何野雲墓位於潮陽區貴嶼鎮鳳港鄉鳳頸下手砂,碑文為“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鳳港主人盧立,光緒十三年(1887)重修”。據重修仙陵碑記所載:何仙師享年六十八歲,逝於1393年,此穴位乃仙師生前已相中。光緒十三年重修其墓,至1996年又重修。墓旁有何僊紀念祠。(照常理,墓碑應該寫的是姓名,仙師墓碑沒有寫姓名何野雲,而是寫蝨母山先生,估計是因為“何野雲”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蝨母仙的真正姓名)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汕頭電視臺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汕頭電視臺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汕頭電視臺

*

供奉蝨母仙的廟宇

一代梟雄陳友諒軍師,易名何野雲,民間稱蝨母仙,成為潮汕地區一方保護神,乃是潮汕一大獨特的民俗。蝨母仙何野雲因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昇仙後潮汕各地都有廟以紀念仙師,四時香火旺盛。潮汕人為紀念何野雲,建廟供奉。主要有:潮陽貴嶼何僊陵、仙湖福天宮、仙城安樂三仙宮、揭東風門古徑三仙廟、博羅普濟寺、普寧樹腳村雲昌殿、潮南峽山龍尾廟、揭西黃山王公廟、潮州鰲頭龍尾廟、汕頭岐山古廟、金港龍尾廟、南畔寮龍尾廟、高埕古廟、佳和善社、東墩龍尾廟、徑腳三仙廟、兩英鶴豐紫雲觀三仙廟、揭西仙坡鄉三山永峙廟、洪陽蝨母仙廟以及澄海港口龍爺廟等。現潮汕祭何野雲(龍尾聖王)的廟宇達60餘座,義社(父母會)龍尾聖王神壇更是無法統計,僅汕頭龍湖區下蓬鎮各義社(父母會)會所供奉龍尾聖王就多達近百座。

思考1:朱元璋為什麼沒徹底追殺陳友諒軍師?

從另外一個史實來推測,為什麼朱元璋不會追殺失蹤了的陳友諒軍師。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死後,鄒普勝等將領率眾退入武昌據守,眾將擁友諒兒子陳理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陳理降,鄒普勝不知所蹤,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遁入佛門(在福建泉州晉江靈源山上隱居,採藥救人,當地有很多他的傳說。後來活到99歲,明朝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作為曾經跟張定邊共事過的陳友諒軍師,到潮汕而為地僊,他們兩人算是各有所歸了),後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禮送陳理出境入朝鮮,後終老於朝鮮。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陳友諒的哥哥陳友才得到父母侄兒安全的訊息後,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過血的陳友諒軍師有可能是仙嗎?

《楞嚴經》中有言:“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方便說法。在佛家看來,眾生皆有佛性,即便是過去作惡多端的“壞人”,若能改換心性,棄惡從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

譬如《法華經》當中,佛陀就為“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授記,未來當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這樣成了勸導惡人停止作惡,一心向善的經典之語。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現象

近年來各種“傍名人”現象見諸於報道,網路搜尋很多這方面的資訊。名人故里爭奪之風愈演愈烈,從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到先秦諸子、三國群英,甚至佳麗、反派。風起雲湧的“故里爭奪戰”,女媧、炎帝、牛郎織女等傳說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眾多歷史名人都未能倖免。因為蝨母仙何野雲在潮汕家喻戶曉,但是其真實身世又沒有官方說明。利益驅使,蝨母仙無可倖免地,被“傍名人”了。有的人牽強附會,說蝨母仙故里是他們某某地方的,他們會杜撰一些理由及文獻佐證他們的觀點(真實性存疑),但其實是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蝨母仙在潮汕為民謀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們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認蝨母仙何野雲曾為陳友諒軍師,理由是他們的祖先何野雲其實是個大官(這樣只能說明他們的祖先何野雲,跟潮汕蝨母仙何野雲是不同的兩個人,同名同姓古來有之);有的人說他們的祖先壽命跟潮陽鳳港何僊陵記載的壽命不同(同樣只能說明潮汕蝨母仙何野雲跟他們的祖先是不同的兩個人);甚至還有人宣告蝨母仙的墓在他們的家鄉(但實際上他們所謂的家鄉沒有像潮陽何僊陵一樣的古代墓碑和碑記為證)。清《鳳港盧氏族譜》記載何野雲“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潮陽貴嶼鳳港何僊陵。

明 洪武一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

“ 五皈寺”碑刻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五皈寺碑刻載文天祥和何野雲,落款洪武二年,即何野雲到此第二年立碑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而蝨母仙幫潮陽陳氏始祖建墓在 洪武6年(1373),有碑碣為證:

“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蝨母仙此時應該是48歲左右。而蝨母仙建鄭南山夫婦合葬墓於

明洪武九年(1376)

,蝨母仙此時應該是51歲。

此兩墓都有碑碣為證。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碑碣為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

何野雲到潮時候的年齡,是一位風水師適宜的從業年齡,因為做風水師,一需要經驗,中年以後風水技術和經驗才逐漸豐富,太年輕無經驗和閱歷;二需要體力,尋龍點穴需要滿山跑,尋龍有時需要一天走幾十裡,沒有體力支撐根本無法完成,何野雲到潮時間正是其作為風水師的良好從業的年齡。一些“傍名人”假冒蝨母仙者說其祖先80到100歲也還在為人造風水,我是不相信的。明朝時候人的平均壽命沒有現代長,人生七十古來稀,那個年代上70歲的老人家走路都蹣跚,更不要說80歲,100歲的老人,如何能夠爬山涉水尋龍?

*

未成年的兒童會做風水師嗎?

而按照某些人的說法,他們號稱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而他們的祖先生於1354年。在洪武一年(1368年)真正的蝨母仙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此時他們的祖先才14歲,在洪武6年(1373年)建陳氏始祖墓的時候,此時他們的祖先才19歲,14歲就來到潮汕做風水先生幫人建造宗祠和墳墓?這不合常理,哪位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來做風水師嗎?由此可知,他們宣稱的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完全是蹭名人熱度。

如此種種,是希望透過“傍名人”吸引人去投資發展旅遊業?他們的“傍名人”並不會被潮汕人民所認同。所謂謠言止於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關於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歷來眾說紛紜。一說他原姓廖,一說他原名雪樵,一說他乃鄒普勝。其籍貫也莫衷一是,有言是湖北麻城人,有道是山西棘縣人,有說是江西人,至今難有定論。他的師承也很複雜,有說他師從袁州彭瑩玉, 也有說他乃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廖金精的後裔,仰山風水遺札又記載他師從仰宗鐸長老,而道教卻言其師從青元道人,眾說不一,更添神秘。

“蝨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到潮陽縣誌的記載,為唯一的官方檔案,這點毋容置疑。並且何僊陵重修碑記也是如此記載。並且何野雲早期到潮陽的時間,在五皈寺和華古巖都有記載,詳情可以搜尋

參考文章----“陳友諒軍師何野雲“蝨母仙”是什麼時間到潮汕的?”

蝨母仙“何野雲”確有其人,但並非真實姓名,只是化名。古往今來,有無數高人奇人沒被歷史文獻所記載,所以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現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具體細節(一些文獻只能參考),肯定沒有確定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

流光逝水,夢花幻浪,他的真實身份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

他就是一隻野鶴,一朵清雲,曾經逍遙在這片山水之間

,給這方土地留下美麗的傳奇。

古村落,英塘村與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瓜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