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用SWOT分析法,闡述末代皇帝溥儀改革之路失敗、清朝沒落的原因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與其他歷史朝代走向沒落面臨的結局有所不同,清王朝的覆滅象徵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完結,也代表了中國即將步入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自沖齡之際登基,至退位之時僅僅只有三年。他兩歲時便被慈禧太后養在宮中,於光緒帝薨逝之後繼承大統。溥儀所在的晚清時期不僅國內動盪不安,各類國外勢力也紛紛湧入中國。

用SWOT分析法,闡述末代皇帝溥儀改革之路失敗、清朝沒落的原因

隨著西方文明的滲入,溥儀一路成長的同時也接觸了各種先進思想,為了挽救清王朝的沒落,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收效甚微。歷史的背景往往錯綜複雜,我們無法用現代人的定義來評判古人,但可以用現代的思維方式(SWOT分析法)去分析歷史、研究歷史,從歷史中得到經驗。

一、SWOT

矩陣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指全面的分析所處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以及研究各種與之密切關聯的因素,以矩陣的形式羅列出來,進行辨證統一的分析後,從而制定出最正確、對自身優勢最大化的決策,它主要包括四個概念:

S (strengths):優勢

W (weaknesses):劣勢

O (opportunities):機會

T (threats):威脅

SWOT矩陣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國舊金山大學國際管理和行為科學教授海因茨·韋裡克所提出,該方法主要應用於國家和企業的發展戰略中,現在也被廣泛的運用到所有戰略領域,包括個人發展計劃、以及公司戰略管理、經濟學、廣告學、管理學等領域。

用SWOT分析法,闡述末代皇帝溥儀改革之路失敗、清朝沒落的原因

結合晚清時期溥儀所在的清王朝來說,它既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留下的一個整體,又是當時各種勢力並存中的單獨個體,它不僅要面對封建體制內各種頑固勢力的抵抗,還要接受外來新勢力的衝擊,各種機會和威脅也接踵而至。

二、晚清時期的溥儀面臨哪些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1

、優勢:思維開放,英文老師莊士敦給溥儀帶來西方先進思想

溥儀的年幼無知既是慈禧扶他上位的主要因素,又是日後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成為了溥儀身上的一處優勢。相對於那些深受封建思想固化的老一派,年輕的溥儀更容易接受莊士敦帶來的西方先進思想,思維也更為開闊。

莊士敦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和牛津大學,同時精通英語、數學、地理等學科,還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對中國儒家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因此他在當溥儀老師的時候,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傾囊相授,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大清國的一名臣子。

用SWOT分析法,闡述末代皇帝溥儀改革之路失敗、清朝沒落的原因

與此同時溥儀對這位老師也非常信任,兩人亦師亦友。在莊士敦的影響下,皇宮中的溥儀剪去了長辮子、戴上了近視眼鏡、騎上了腳踏車、也用上了電話。在莊士敦的建議下,溥儀也對宮中進行了財務改革、人員改革,莊士敦的出現不僅給封閉生活中的溥儀帶來了新奇想法,也成為這座封建皇城中的一股新鮮空氣。

2

、劣勢:年齡尚小,缺乏魄力和實權,三載稱帝一直處於傀儡之中

受到莊士敦的思想啟發,年輕的溥儀準備在皇宮內進行一次改制,他最初的目的只是想統計皇宮內所有的財產數目,卻沒想到宮內的太監們都監守自盜,如此一來便觸及了他們的核心利益,溥儀醞釀已久的改革最終被一場大火葬送。

光緒帝病危之後,貪戀權力的慈禧為了繼續自己的垂簾聽政,選了年僅兩歲的溥儀繼承大統,可是慈禧傾盡舉國之力依舊沒能延續自己的命,於是兩歲的溥儀成了名義上的傀儡皇帝,而他父親愛新覺羅·載灃成了監國攝政王,是清朝最後三年裡的實際統治者。而此後的張勳復辟和偽滿洲國兩次稱帝,也不過是成為牽線木偶,任人擺弄。

用SWOT分析法,闡述末代皇帝溥儀改革之路失敗、清朝沒落的原因

3

、“機會”:互為掣肘的合作關係

溥儀一共經歷了三次稱帝,無一例外的是都成了傀儡皇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後,內心一直存著復辟帝制的希望,因此張勳復辟成了溥儀心中毫無疑問的“機會”,可這種違背歷史發展順序的“機會”也只是曇花一現。

隨後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向溥儀拋來橄欖枝,手無實權的溥儀需要強大的軍事武裝,而日本需要為自己找一個師出有名的好藉口,於是溥儀在日本的擁護下三度稱帝。

對於溥儀來說,與日本的合作無疑又成了推動自己復辟大業的一次好“機會”,可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潮流下,他這種個人利益為主的“機會”卻不具備實際意義,與日本的合作很快又讓自己成為了傀儡,連妻子婉容也被日本軍逼瘋,落得個慘淡的下場。

4

、威脅:各國勢力不斷湧出

用SWOT分析法,闡述末代皇帝溥儀改革之路失敗、清朝沒落的原因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封建勢力與新興勢力正在水火交融,而外國各種勢力也不斷湧入,英法殖民帝國以及日本都派出代表來到中國,溥儀生在這段新舊勢力交替的年代中,註定要面對各種外來因素的威脅。

三、SWOT

分析法對個人發展的啟示

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是指人作為個體生活在大的環境中,需要對身邊事物以及遇到的問題有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能力表現,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完善的歷程。”

在讓·皮亞傑的認識論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關鍵點:順應和平衡。

1

、順應:指個體需要調節自身的內部結構,逐漸去適應特定的環境的一個過程

順應簡而言之,就是指個人的發展需要順應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比如路遙《人生》中的高加林,因為走後門被擠掉的工作,又因為走後門而重新擁有,最後因為被揭發而重新失去工作。

在城鄉差異巨大化的年代,個人的意願不足以抵制時代的整體發展,需要順應社會規則後再實現個人發展。

用SWOT分析法,闡述末代皇帝溥儀改革之路失敗、清朝沒落的原因

2

、平衡:指個體透過自我調節的方法,使自己的認知水平逐漸過渡到較高狀態

例如人類從兒童時期的認知水平,逐步過渡到成年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從一個平衡過渡到另一個較高平衡狀態的過程,這期間要經歷平衡—不平衡—平衡三個過程。

從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來說,也可以理解為適應了青年時期的思維模式,而在外部年齡的促使下,逐漸轉變成中年時期的思維模式,是一個衝破思維禁錮再重塑的過程。

結語: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歷史的深刻在於可以指導現代人更好的思考和學習。

社會的發展不斷向前,中國從封建社會過渡到更先進的社會狀態勢不可擋,溥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君主,一出生便面臨著千年難遇的複雜社會環境,這不僅是給予溥儀的一個巨大挑戰,更是中國社會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