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紫禁城年夜飯咋吃?選單看一下

由故宮與騰訊聯合出品的文化年俗節目《故宮賀歲》已經上線。從重華宮茶宴上的君臣趣事,到乾隆的紫禁城年夜飯,主持人竇文濤和王剛、馮唐等嘉賓一起一探究竟。對吃貨來說,皇帝的年夜飯吃什麼的話題,繞不過去。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紫禁城年夜飯咋吃?選單看一下

吃啥?翠花,上酸菜!

節目中,皇帝的過年期間行程安排很緊。乾隆的大年初一,禮節性的活動排得滿滿當當,從子夜的“元旦開筆”,到四更天的一系列祭拜活動。一到下午,象徵著團圓飯的宮廷宴席又拉開帷幕了。

說到吃,初一早上起來,皇上就會先吃餃子,菠菜豬肉餡,當下人們倒不常吃。節目中還展示了手抄的正月膳檔,上面詳細記載了乾隆團圓宴上菜品的名稱。東北菜可是清朝宮宴的C位。作為東北菜靈魂的酸菜,更是紫禁城宮宴上必不可少的元素。燉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翠花,上酸菜!

很多菜名都非常有趣,例如“拉拉一品”指的是黃米飯,“野意熱鍋”指的是野味。但這還算通俗的,節目中提到,皇帝給太后祝壽時的菜名更是文雅得玄妙,例如“上青玉版”指的是大白菜,“天廚玉粒”指的是白米飯。

記者也採訪專家,拿到乾隆家宴的選單,研究下來感覺也是“無肉不歡”。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除夕家宴,皇帝御用膳桌用了“豬肉六十五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肥雞三隻、菜雞七隻、豬肘子三個、豬肚兩個、小肚八個、野豬肉二十五斤、關東鵝五隻、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雞六隻、魚二十斤、鹿尾四個、大小豬腸各三根”。皇帝一桌御膳要用豬肉六十五斤,野豬肉二十五斤,還不算雞、鴨、鵝、羊肉、鹿肉、魚肉等,足見“肉勁十足”。

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初一晚膳:“鹿腸鹿肚熱鍋一品、燕窩山藥酒燉鴨子熱鍋一品、肥雞雞冠肉窩一品、山藥蔥椒雞羹熱鍋一品、託湯雞一品、羊肚片一品、燕窩燴鴨子一隻、清蒸關東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烤肥狍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糖油糕一品、年糕一品、青白玉無蓋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琅碟小菜四品、鹹肉一碟、隨送粳米幹膳進一品。”除了幾品小菜都是肉類菜品。以肉食、野味為主是滿族食俗和習慣,清宮年夜飯、團圓飯一直沿襲肉食為主的傳統,作為對滿族先祖的紀念和滿族文化習俗的繼承。

紫禁城年夜飯咋吃?選單看一下

誰掏錢?不差錢,吃的是身份和待遇

皇帝請吃飯,對食客來說,吃的不是菜,吃的是身份。皇帝除夕賜宴近臣和正月初一賜宴王公貴戚、外國使節卻以滿族點心、水果為主。據《大清會典》規定,除夕、元旦、皇帝萬壽等用四等滿席,滿族臣子吃“滿席”,漢族臣子吃“漢席”。皇帝除夕午時在保和殿賜宴近臣,正月初一在太和殿賜宴王公貴戚、外國使節。清宮筵宴中,滿席分為六個等級,漢席分為五個等級,除夕和元旦宮廷大宴是四等滿席。

四等滿席是“活人”能夠享用的最高等級的宴席了,因為高於四等滿席是為死去的帝后祭祀時所設。四等滿席的菜品有:四色印子四盤,四色餡白皮方酥四盤,四色白皮厚夾餡四盤,雞蛋印子一盤,蜜印子一盤,合圓例餑餑二盤,福祿馬四碗,鴛鴦瓜子四盤,紅白傲枝(子)三盤;乾果十二盤;鮮果六盤,分別是蘋果七個、黃梨七個、紅梨七個、棠梨八個,波梨八個、鮮葡萄十二兩;還包括一碟鹽,另外有小豬肉一盤、鵝肉一盤、羊肉一方。正月初一的大宴,雖然是皇帝請客,但是王公要掏錢。王公按爵位等級貢獻酒席所需要的酒肉,只有皇帝的御膳桌由內務府開支。王公大臣參加皇帝宴請不在於吃什麼,更多地體現了一種身份和待遇。

紫禁城年夜飯咋吃?選單看一下

咋吃?男女有別,分兩場吃!

紫禁城對於今人來說是一座博物館,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權力的鬥獸場,對於皇帝來說,卻是他從小生活的家。乾隆在茶宴上以詩會群臣,固然是政治手腕,但大臣們也是他僅能接觸到的一群人。他也是真的抱著詩文唱和的心情,在政事稍微輕鬆的年關,舉行一場風雅的宴會。

但皇帝過年真是夠累的,除夕這天午時要在保和殿賜宴群臣,下午回到乾清宮休息一會兒,晚上五六點鐘開始家宴。而皇帝的家宴出於“禮制”的約束,還要分開男女兩場。初一早上,皇帝和自己的后妃們會一起共進早膳。到了晚膳,皇帝才會和皇子、親王等等男性親屬共同享用晚宴。這是避免年長的皇子與非生身嬪妃接觸,妃嬪們在五十歲之前不能跟非親生的皇子見面,想來皇帝過年吃一頓不能團圓的團圓飯也夠鬧心的。有觀眾表示,如果嚴格按史實來看,想想《甄嬛傳》中,皇帝與後宮妃嬪、皇子一起吃團圓飯的場景,也是不合適的。

不過,就像電視劇《延禧攻略》給觀眾普及的,乾隆對心目中的“白月光”富察氏寵愛有加。節目中也提到,成為皇后之後,富察居住在長春宮。每年春節初一早上,她走出敷華門,去往乾清宮和乾隆與嬪妃們吃一餐團圓飯。這樣以紫禁城為家的日子,在富察溘然長逝前,過了13年。富察皇后過世兩年後,乾隆寫的悼亡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內人例事迎佳節,勉強酬春付管絃。

紫禁城年夜飯咋吃?選單看一下

MM三人行

懷念小時候的年夜飯

我記得《上新了,故宮》喜歡請當紅演員,到故宮參觀介紹,做一些文創產品開發,《故宮賀歲》這回請的都是文化人物,或者對收藏和文化有一定修養的名人坐下來聊,感覺會更適合一些。把故宮跟賀歲的話題相結合,對傳承咱們的文化基因還是頗有意義。

身邊年夜飯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化,工作很忙、帶娃壓力大的年輕人可能不一定回去過年;出去旅遊過年的人們,對於年俗開始不那麼看重。其實,古人很早有大年三十守歲的傳統。西晉周處的《風物誌》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現代人吃的美味,比皇帝幸福多了。乾隆除夕筵六十多個菜,用65斤豬肉也不算啥。但看重親情和友情的傳統基因,仍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張楠

儀式的儀式感

對全球華人來說,過年是一項溫暖的儀式,那麼如何過出“年味兒”就是儀式感的問題了。我是個北方人,所以《故宮賀歲》剛看個開頭就覺得親切感大於新奇感。包餃子、藏硬幣、煮餃子……這都是在我們北方過年的“標配程式”啊!這些年來,我在長三角、珠三角都有了過春節的經歷,除夕夜吃湯圓的、吃白切雞的、吃八寶飯的……我都感受過,不同的傳統,不同的年味。其實不僅《故宮賀歲》,把各地賀歲的習俗都拍成綜藝也挺好看的,拼年夜飯、拼看年戲、拼文人會……我覺得這些比各大平臺拼明星拼投入的晚會看有意思多了。 張豔

年夜飯也快被快餐化了

年夜飯大概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然而在這個餐飲發達的時代,再搭載上快速的網路平臺,各種有著快銷意味的年夜飯套餐禮盒品種豐富多彩地面世了,即熱的、微波爐加熱的……讓人感覺年夜飯的儀式感要被“快餐化”了。《故宮賀歲》揭秘了古代皇家的各種賀歲儀式,觀眾看新鮮的同時也許還能重拾對年夜飯的重視吧。孔小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