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宋韻遊藝|千年前的宋人,體育休閒原來這樣豐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高華生

萬人空巷的蹴鞠、綿延三十餘里的錢塘觀潮,到老百姓普遍能參與的投壺、錘丸、爭標、擊壤、相撲、陀螺、馬球、鞦韆等活動,千年之前的宋人體育休閒生活豐富多彩讓人驚歎。

如今,當我們漫步杭州南宋御街、西子湖畔、錢江兩岸,依稀能看到這些運動穿越千年之後的影子。這些帶有南宋臨安城印記的運動,是宋韻文化的一種歷史形態,值得我們研究回顧。

錢塘江畔綿延三十餘里

都是圍觀弄潮衝浪的粉絲

每年的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舉世矚目,無數觀潮人蜂擁而至。穿越回千年以前南宋都城杭州,雖然沒有現在的帆船、槳板、衝浪等水上時尚運動專案,但是當時的宋人有自己的水上專案:弄潮、游泳、水鞦韆、賽龍舟、水球等。

宋韻遊藝|千年前的宋人,體育休閒原來這樣豐富

當時划船“爭標”已經成了老百姓日常體育鍛煉活動。那時候的西湖龍舟爭標,六條龍舟分成兩隊,向立在湖中的一根掛著錦彩、銀碗、紙幣的“標竿”劃去,最先拿到“標”者獲勝。比賽過程中岸上鼓鳴鑼響,熱鬧場面可以想象。

宋代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一書則講述了杭州城裡水面盪鞦韆表演:表演者蕩著鞦韆,直到身體與架子持平,突然鬆手跳到空中,翻個筋斗再鑽入水中。這個專案當時叫水鞦韆,像是現在跳水與盪鞦韆的結合。

宋韻遊藝|千年前的宋人,體育休閒原來這樣豐富

所有專案中,要說競技難度和危險係數,非弄潮莫屬。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和周密《武林舊事》書中記載,每年八月十八日,錢塘江都有規模浩大的弄潮活動。

弄潮兒是當時萬眾關注的人物,類似現在的體育明星。“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弄潮的時候他們披頭散髮,潮頭越大,他們弄得越歡,場面驚險刺激而想而知,也難怪普通老百姓百看不厭。

每年八月十八,從廟子頭到六和塔,綿延三十餘里的錢塘江畔,佈滿了為觀潮搭建的綵棚、看臺,是錢塘看潮的盛景。

我們常常去爬的南高峰

是南宋相撲全國總決賽場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熟悉的南高峰在南宋時是個“網紅”地。

南高峰有塔,塔下建有一寺,叫“榮國寺”。榮國寺塔院,就是南宋都城臨安的著名相撲比賽場地。在《夢粱錄》卷二十《角抵》中,詳細記錄了當時的盛況。

宋韻遊藝|千年前的宋人,體育休閒原來這樣豐富

“角抵”,就是相撲,也叫“爭交”。在南高峰舉行的是全國最高級別的相撲比賽總決賽,獲勝者的獎品很是豐厚。宋理宗景定年間,溫州人的韓福奪得相撲冠軍後,還被授予軍職成為軍官。

那時候比賽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正式分勝負的比賽,有打擂臺的性質,基本是官方組織的。另外一類是民間的,在瓦舍勾欄(南宋臨安文化娛樂活動的專業場所)進行比賽或表演。

當時,杭州有大批相撲高手,還有女將,比如“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在“瓦市諸郡爭勝”,名氣大得很。

女子相撲選手穿著類似今天的無袖圓領衫,女子相撲最熱鬧的時候,曾在東京汴梁宣德門廣場上,為皇帝和老百姓表演。

北宋嘉祐七年,司馬光給宋仁宗上了一道摺子——《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呼籲朝廷要加強對文體表演市場的監督管理,並建議以後禁止女子相撲表演。不過,從記載南宋都城風貌的《夢粱錄》來看,此時民間的女子相撲表演還沒有受到影響。

除了女子相撲外,還有“喬相撲”、“小兒相撲”。“小兒相撲”就是兒童的相撲表演,“喬相撲”就是喬裝相撲、滑稽相撲。周密《武林舊事》“社會”條中記有“角抵社”,說明南宋民間已經自發成立了相撲運動的協會社團。

現代高爾夫運動

和宋代捶丸是近親

西方體育史一般認為高爾夫運動起源於14世紀的蘇格蘭,但是也有不少中外體育史家認為,這項運動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宋朝。根本原因就是早在宋代,中國就出現了與高爾夫運動高度相似的競技專案——捶丸。

宋韻遊藝|千年前的宋人,體育休閒原來這樣豐富

2002年,山東泰安市泰山岱廟雨花道院翻修馬道時,發現了六塊宋代的“土襯石”,上有十四幅宋代嬰戲石刻,其中一幅畫面上一童子分腿而立,右手執球,左手執一月形球杖上舉,反映了宋代捶丸的場景。

錘丸可能由唐代盛行的馬球演變而來。唐代民間只有貴族才會養馬,所以馬球是一項貴族運動。後來馬球演變成了步打球,逐漸又演變成更為經濟的捶丸。

據捶丸專著《丸經》記載,宋徽宗不僅愛打球,還是個裝備黨,他的球杆以金子裝飾緣邊,頂上還有玉飾,球包是個錦囊。

捶丸還有“兒童版”——擊角球。宋代《過庭錄》曾記載了一個擊角球的故事:范仲淹外孫、北宋官吏滕元小時候愛擊角球,范仲淹擔心他玩物喪志,每次勸戒他都不聽,最後命人拿鐵錘將球打得碎渣四濺,和我們現在家長痛恨孩子沉迷電子遊戲,十分相似啊。

從豪門宴席到平民巷陌

投壺是雅俗共賞的遊戲

投壺來自於儒家所奉行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禮,在投壺遊戲中,巧妙地體現著六藝中“禮”的重要性。古代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然而當活動場地有限、賓客數量不足等原因而無法射箭時,投壺就被用來代替射箭,因而有“凡宴不射,即為投壺”的說法,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常常做的一種投擲娛樂遊戲。

宋韻遊藝|千年前的宋人,體育休閒原來這樣豐富

流傳至宋代,投壺更熱,更普及。北宋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這裡的“射”指的就是投壺。

投壺的核心環節是“投箭入壺”,但並不是想怎麼投就怎麼投的。投壺之前,先擺酒席。酒席要擺到客廳或者庭院裡。酒席擺好,大家分東西兩排站立,主人站在東邊,客人站在西邊,雙方鞠躬行禮。然後主人向客人發出邀請,客人再三推辭之後,接受邀請。如此這般客套完了,主人捧出一捆箭和一隻壺,把箭發給客人,把壺安放到酒席南邊,距離酒席大約兩支箭或者三支箭連起來那麼遠。

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在《投壺新格》一書介紹了投壺的過程,並對舊規進行了簡化,讓投壺進一步世俗化、平民化,後來逛個園子、遊個湖都能看到有人隨處表演投壺,場面熱鬧非凡,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走進平民巷陌。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