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坐其父出師無功、褫職”轟動京師的一甲一名旗人狀元—崇綺

科舉制度從古至今經歷一千三百餘年,可說是世界延續最長的選拔人才方法,古代想要一展才學,唯有科舉之路,作為歷史最後一封建王朝,大清王朝也不例外,特別是同治時期的“旗狀元崇綺”。

清朝的科舉取士從順治三年丙戍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總殿試一百一十二科,共錄取進士二萬六千七百四十七人。

除順治壬辰、乙未兩科滿漢分榜,有兩個狀元以外,清朝的歷代皇帝為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凡是旗人,無論滿族還是蒙古族,都一概不在問鼎甲之列。

狀元、榜眼、探花這三個光宗耀祖的頭銜,一向為漢人所得。

這是順治皇帝傳下來的慣例,各朝皇帝心領神會,包括滿朝文武皆心照不宣,因此,各科考試倒也相安無事,直到。。。。。

(圖:閬中貢院考棚)

狀元家族的榮辱興衰

同治四年,殿試出了一樁滿朝議論、轟動京師的頭條大新聞“旗人崇綺奪得一甲一名狀元”。

崇綺,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初為工部主事,坐其父出師無功、褫職。”其父賽尚阿在嘉慶道光年間頗受皇帝賞識,官升得很快,從筆貼式到軍機章京,又升到內閣學士,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協辦大學士,咸豐元年官拜文華殿大學士。

正值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這位軍機大臣受命為欽差大臣,督辦廣西軍務,結果軍事失利,一敗塗地。

於是朝廷以“排程無方,賞罰失當,以致勞師糜餉,日久無功”為名,下令“褫職逮京治罪”。

此後,阿魯特氏家道中落,崇綺也頗有身居鬧市無人問津的境地,只得閉門一心只讀聖賢書,打發時間。

“坐其父出師無功、褫職”轟動京師的一甲一名旗人狀元—崇綺

(圖:清朝軍機處內景之一)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同治帝在保和殿親試及第的第一榜新貢生,共計二百六十五人,其中就有崇綺,此次是由武英殿大學士賈楨、軍機大臣寶鋆主考。

殿試考官總八人,從卯時分唱名進殿後,禮部散發題紙開始,此時保和殿鴉雀無聲,貢士們各安其位,均在冥思苦想回首過往析其篇。

崇綺則不然,筆走龍蛇地寫了一篇,因為他知道旗人一甲三名肯定沒希望,心中筆走龍蛇時反而沒有顧慮,坦然寫出了心中構想。

前三名皆是漢人所得,旗人不在列,這是滿朝文武大臣的共識,以及歷朝慣例,簡稱清朝“潛規則”;何況當時的阿魯特氏已經沒落,崇綺無顧慮,反而讓崇綺心無旁鷲,最終為清朝出爐一名旗人一甲狀元。

“坐其父出師無功、褫職”轟動京師的一甲一名旗人狀元—崇綺

殿試慣例是一天,閱卷的大臣是兩天,因為試卷都是密封,讀卷大臣看到滿意的文章就會在其上畫一個圓圈,越好的文章圈越多,大臣們逐次類推,最終的結果是以圈多少為序排名次。

排出名次後,由同治皇帝在養心殿親覽,當然,說是同治帝親覽,但實際並非如此,同治皇帝在當時僅才十歲,自然不識何為優劣,最終做主的是兩後宮太后。

好在卷子都是讀卷大臣排出來的,點狀元並不難,而這次難的就是,圈最多的竟然是旗人崇綺,遂兩太后都甚覺為難,感到事情不好辦,於是讓協辦的大學士瑞常為首的讀書大臣與軍機大臣把卷子拿下去自主商量,再來答覆。

由於同治年少,兩皇后又不想開罪歷朝慣例,那這個結果只好由大臣們選擇,大臣們商議後,決定“只論文字,何分旗漢”,由恭親王和瑞常領銜復奏。

兩宮皇太后看後,默許鈐印欽定了。

就這樣,崇綺金榜題名,身為魁首,自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更打破了大清王朝立國二百餘年的“潛規則”,由旗人身份中狀元。

《清史稿》雲:“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獲授修撰者,止崇綺一人,士論榮之。”

“坐其父出師無功、褫職”轟動京師的一甲一名旗人狀元—崇綺

同治十一年九月,崇綺的女兒又被詔冊封為皇后,崇綺更是備受殊榮,升隸滿洲鑲黃旗,官運亨通,賜三等承恩公,後遷內閣學士,戶部、吏部侍郎,家道因他再次興盛。

但好景並不長,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逝世,一切都轉變,崇綺的得寵源於同治帝愛屋及烏,喜歡於皇后,然而,崇綺女兒進宮後婆媳矛盾很重,慈禧動輒就拿這皇后出氣,同治死後,這位皇后也被慈禧折磨而死,其父崇綺也因受牽連,被革職。

而這,只是清朝末年日趨衰敗沒落的縮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