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澠池之會:戰國末期兩強的巔峰對決

公元前 279年,秦趙雙方發起了一場極為精彩的會盟,是為澠池之會。有別於其他會盟的是:最終國力完全不對等的兩個國家,達成了平等條件。而且繼楚懷王和孟嘗君被秦國扣押之後,趙惠文王卻可以全身而退。何況在戰國這個大爭之世,此次會盟(前279)到長平大戰(前262)前,幾乎締造了之後秦趙兩國近二十年的和平,所以這次會盟的結果非常耐人尋味。那麼彼時國力遠不如秦的趙國是怎麼做到的呢?除了《將相和》的片段裡,還有其他更復雜的嘛?

經過筆者一段時間的資料收集,發現了大量更深層次的東西,具體可以從會盟前各國實力背景、會盟目的、所作準備、會盟細節來分析。

澠池之會:戰國末期兩強的巔峰對決

圖1|澠池之會

先來看一下會盟前各國背景。

會盟前各國的實力背景

源於濟西之戰後,各國利益分配合理:燕取臨淄、趙取濟西、秦取陶邑、楚奪淮北、魏收宋國故土,除了被打殘的齊國,皆大歡喜。但是我們細思,戰國格局到彼時已經是第二次鉅變,第一次是戰國首霸魏國跌落神壇;第二次就是這一次,彼時齊楚已經衰落,秦齊楚三強變成了秦國獨強,兼併六國誰來阻擋?雖然當時的趙國執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已經數年,但總體實力和秦國相距甚遠,偏偏此時楚國的楚頃襄王因為縱橫家的遊說,決議伐秦報仇,秦國為了專心對付楚國,免除以趙國為首三晉的侵擾,於是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戰國後期這一次精彩的會盟就誕生了。

所以澠池會盟前各國的實力背景是:齊楚已衰,秦國獨強,趙國次之。

澠池之會:戰國末期兩強的巔峰對決

圖2|導致秦國獨強的濟西之戰

瞭解了背景之後,再來看一下此次會盟的雙方目的。

雙方會盟目的

秦國發起這次會盟的目的,前面也介紹過,就是:欲全力打擊楚國,為了穩定後方,而與國土接壤,且當時國力天下第二的趙國發起的一次會盟。

而趙國雖然是被迫的,但是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因為當時秦國已經獨強,在國家生存壓力和統一天下的野心面前,任何國家都是把發展實力放在第一位,彼時趙國也不例外。所以此次會盟,趙國也抱著為了安穩發展,和秦國締結盟約的目的。

澠池之會:戰國末期兩強的巔峰對決

圖3|會盟前,雙方各懷目的

而能達成最後的圓滿結局,趙國準備也非常充分。

會盟前所做準備

由於秦國實力強大, 又有楚懷王和孟嘗君被其扣留的前車之鑑,趙國方面做了諸多準備,比如:

讓足智多謀的藺相如隨行安排廉頗陳兵於秦趙邊境若惠文王超過三十天沒有迴歸故國,立太子為王等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對於這次會盟前趙國所做準備也有詳細記載: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從上面的一段文獻,我們也可以看出,濟西之戰後,因為齊國迅速衰落,加之之前楚國的丹陽、藍田、垂沙三戰皆敗,迅速跌出一線強國,秦國已經獨強,而且其有扣押孟嘗君、楚懷王的前科,各國畏秦如虎,趙惠文王也是一樣。所以為了讓趙國全身而退,在會盟前,廉頗、藺相如針對這次會盟已經做出了妥當的安排:

藺相如隨行可幫助惠文王解決會盟時的突發事件廉頗陳兵邊境可以隨時策應,增加會談籌碼超三十天沒有歸國請立太子是為最壞結果做好打算這些安排無疑在當時是非常正確。

而秦國方面,因為仗著實力強大,就如同後世各國國君會見使臣那樣,至少在史料上,並沒有記載作出過多準備。

澠池之會:戰國末期兩強的巔峰對決

圖4|陳兵秦趙邊境的廉頗

最後就是在會盟上,雙方各使出渾身解數!

會盟細節

當秦趙兩王酒酣耳熱之際,許是醉酒,許是試探,秦王要求趙王奏瑟,趙王無法推脫,於是簡單彈奏了幾下。本沒有什麼大不了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放在外交會盟上,就是另有深意。事實也證明:趙王彈奏之後,秦王立即讓史官記錄了下來,並且措辭多有傲慢,命令之詞即可說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將秦王傲慢的一面記錄了下來: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對於趙國來說,現在已經關乎國體,之前所做的準備之一-藺相如隨行,當即派上了用場。他當機立斷,走到秦王面前,讓其擊缶,秦王一向態度傲慢慣了,哪會照做?但是在這位怒目圓睜的趙國上卿面前,沒有多久就妥協了,當時心境,大概與他後世子孫,秦王嬴政面對唐睢的時候莫衷一是。《戰國策。魏策四》記載了後世唐睢面對秦王士之怒時的情景: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對於秦王來說,後果能接受,最終還是在生命面前妥協了,勉為其難的擊了幾下,藺相如隨即讓趙國史官將其記錄了下來。可以說藺相如此時充分展現了春秋戰國“士”的一面。

儘管之後又發生了更戲劇的一幕:或為了緩解尷尬,或為了扳回一局,秦臣讓惠文王獻城十五座為秦王賀壽,他也豪不妥協,沉著應對,反讓秦國割讓秦都咸陽給趙王賀壽。

而在這次會盟的最後,秦王雖然想扣留趙王,但是考慮了箇中厲害關係,加上趙國名將廉頗在秦趙邊境屯有重兵,最後只能放趙惠文王安然歸國,而且趙國上下並沒有作出任何妥協,可以說是歷史上弱國外交的一次典型。同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為這一次會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從文獻上也可以看出結果。歷史上這一次著名的會盟,秦趙平分秋色!雙方均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目的:秦國穩住了趙國,可以安心伐楚;趙國也可以借這個時間繼續發展,休養生息!

澠池之會:戰國末期兩強的巔峰對決

圖5|藺相如沉著應對,秦王慌亂

而因為這場會盟雙方達到了一定的目的,特別是趙國弱國外交,在戰國後期秦國獨大的情況下,卻不落下風,故而這場會盟被傳為千古佳話,使得很多人為藺相如拍手叫好。但其實藺相如只是箇中影響因素之一,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們早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會盟內有藺相如,外有廉頗,同時考慮到最壞結果,做出打算,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這實際上君臣上下同欲的結果。同時在最後秦王之所以沒有扣留趙王,主要原因還是他畏懼趙國強大國力,且廉頗陳兵邊境,加之秦王攻楚意圖太過明顯,過早透露了自己底牌!

因此澠池之會上,戰國末期實力最強的兩大國秦趙,博弈之處甚多,而趙國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得益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道秦國目的是兩國休兵,進而伐楚;知道秦國的虎狼之性,會盟前作出了充分準備。加之趙國曆經胡服騎射,國力頗為強勁也讓秦國忌憚,才有了這完美結局!否則如《孫子兵法》所說那樣:絕對實力面前,不需要陰謀詭計。若趙國沒有這麼強大的國力,最後將趙王扣押,能奈他何?

天時地利人和,匯成了戰國後期兩大國一次精彩的會盟!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如有錯誤希望大家及時指出,版權為日月千年依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文獻: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策。魏策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