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導語:“時勢造英雄”,三國戰亂時期,曾湧現出無數的英雄豪傑、驚世英才。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為什麼英才總免不了要早逝呢?難道真是“天妒英才”?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一、曹魏的郭嘉

荀彧是“王佐之才,”深得曹操賞識,郭嘉也是他舉薦的。荀彧和他,就是曹操的左膀右臂,為曹操立下了不少的功勞。

郭嘉曾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定遼東。出謀劃策之時,屢有別人意想不到的奇計頻出。史上有名的“官渡大戰”便是以奇制勝、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孫策在官渡之戰中想要偷襲許都,又是郭嘉預言孫策必死,烏桓之戰也是他的奇謀之傑作……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曹操也稱郭嘉為自己的“奇佐”。他37歲便英年早逝,更令曹操痛惜不已,不久就是赤壁慘敗,從此再無驚人之舉……

真是時也命也運也?肯定還有他自身的原因,他想出一個計謀之前,必定要經過各方籌謀推敲,比如要知天下大事,還要對周圍的人、事、物及各種關係間的細緻觀察、深入分析推理等等,這些都是極其耗費精力的。“一張一弛”是不可能的,他就這麼一直“張”著,不被累死才怪。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二、蜀漢的龐統

“鳳雛”龐統之才絕不亞於諸葛亮,他原先是輔佐周瑜的,周瑜心胸不如劉備寬廣,後來龐統便投奔了劉備。

益州牧劉璋邀請劉備入川 時,劉備頗為猶豫。在劉備彷徨不定之時,是龐統一錘定音,讓他伺機奪取益州。他跟劉備入川后,又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供劉備選擇。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結果劉備選擇了中計,假裝回荊州,誘殺了蜀中名將楊懷和高沛,然後進兵成都。每條計策都是步步為營、滴水不漏,真是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萬一有什麼地方疏忽了,就是給敵人斬殺自己的機會!所幸劉備依計而行非常成功,一路打到了涪城。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劉備一行人在涪城的慶功宴中,喝酒聽曲,玩得不亦樂乎,躊躇滿志。得意不免忘形,這時龐統卻說了很不合時宜的掃興的話,說劉備不是仁義之師。

如果劉備不那麼假仁假義,選擇龐統的上策,也許龐統不會這麼早就死吧?上策是最方便快捷的,不需付出太多的傷亡。在之後的雒城之戰中,龐統中流矢而亡,也是英年早逝,36歲便離開了,劉備每思及此便是淚流滿面,想來也有後悔之意吧?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三、東吳的周瑜

周瑜也是三國中耳熟能詳的一個重要人物,“既生瑜何生亮”、“瑜亮之爭”等都是我們很熟悉的,可見他的聰明才智堪比諸葛亮,他也是三國人物中,唯一一個被曹操、劉備、孫權都忌憚的人物。

曹操曾寫信給孫權,想挑撥孫權和周瑜的關係,藉此除掉周瑜,在信中說赤壁之戰周瑜沒有功勞,是曹操自己燒的戰場。劉備也曾挑撥孫權,說周瑜非池中之物,不可能久居人下等等。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在東吳,若說魯肅是正合人物,那周瑜便是“奇勝”之才。著名的赤壁之戰,也是他堅持要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的,赤壁之戰以少勝多,以奇制勝,為後來的“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所以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就開始忌憚周瑜了,這就叫“功高蓋主”啊。後來周瑜建議孫權軟禁劉備,孫權也沒采納,足以表明孫權已經開始和周瑜離心離德了。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之後,周瑜又提出要征討益州,他卻答應了,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之時,不幸染病,不治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

周瑜的其他戰略,孫權也不接受,比如他不願意採納周瑜的“進取西川,跟曹操南北對峙”,也許也是因為對周瑜有所顧忌吧。他反而更信任魯肅,故周瑜死後,龐統護送周瑜棺槨回到江東,孫權就放任龐統投奔劉備而去。

三國的幾位奇才都是英年早逝,這三件事,別做太絕

結語:

我們經常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太過智慧,慧極容易早夭,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聰明太過,更需低調做人,以防功高蓋主,被主忌憚太過,一般都沒什麼好下場的。

也許郭嘉不該過早把自己掏空吧?也許是因為周瑜鋒芒太露了吧?也許龐統不該在慶功宴上出言不遜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