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寇準:剛直清正善斷大事的一代名相

寇準:剛直清正善斷大事的一代名相

在中國歷史上,寇準算得上是一代名相,給歷代後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剛直、清正、善斷大事,但他在仕途上卻是屢進屢退,最後竟客死於偏遠的雷州。是啥原因呢?本文專門聊聊他的故事。

寇準:剛直清正善斷大事的一代名相

(一)勤奮好學入仕為官

寇準出生於名門望族,遠祖蘇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朝任司寇,因多次立大功,遂以官職為姓。曾祖父、祖父因逢亂世均未出仕,但都很有學識。父親寇湘曾於後晉開運年間(944-946年)考中進士。任魏王記室參軍(即王室秘書),因屢建功勳,被封為三國公(即燕國公、陳國公、晉國公)。

寇準自幼受著良好的薰陶和教育,加之自身天份極佳、勤奮好學,年紀輕輕就脫穎而出了。十四歲時會寫詩,十五歲時熟諳典籍《春秋》等,剖析問題也比較快當準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年僅十九歲的寇準考中進士甲科,取得了參加宋太祖殿試的資格。有人勸寇準,說宋太祖喜歡錄用中年人,你就把年齡多報幾歲,選中的機率要大得多。寇準正南其北地說,我不能去哄騙國君,要靠自己的努力進取。由於寇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一上殿應試就中,任職大名府成安縣(今河北成安)知縣。

寇準的確有“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決心和行動,一上任,對於賦稅和徭役嚴格按照朝廷的規定辦,禁止巧立名目搞攤派,大大地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衙門的公差在收稅和徵役時,不得到鄉下去橫行霸道,魚肉百姓。後來他採用了一個好辦法,既便民又堵塞了漏洞,在縣衙門前張貼布告,上邊寫清應徵物件的姓名、住址和納稅(徵役)的具體內容,百姓見了主動來繳稅或服役。

寇準:剛直清正善斷大事的一代名相

(二)勤政謀政為國極諫

宋太宗在處理國家大事時,常常徵詢寇準的意見,他也常能直言面對。皇帝雖然稱為天子,其實也是實實在在的人。人就有脾氣和喜怒哀樂,在廷前議事中,有時因言語不合,宋太宗發了脾氣,起身就要退朝,寇準卻上前大膽地扯住衣角,讓宋太宗坐下,繼續勸諫,直到取得一致意見後才罷休。宋太宗息怒後,細細想寇準的言行,的確是百分百為國家著想而不是謀私利。宋太宗感動地說道:我有寇準這樣的大臣,好比唐太宗有魏徵一樣。魏徵是唐代的一代名臣,輔佐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位列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第四位。宋太宗將寇準比喻成魏徵,可見對其評價有多高!

從唐末到宋初,渭水南北住著一些少數民族,俗稱番民。宋太宗晚年時期,番民經常鬧事,影響社會穩定。是啥原因呢?原來是當地的行政長官(知府)採取驅趕政策,把渭南的逐到渭北,還修築柵欄和堡壘,切斷番民之間的往來,番民們十分不滿,經常尋隙生事。寇準熟諳古今社會穩定的道理,提倡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友好往來。宋太宗委派寇準去當地任職。

寇準上任後,把當地的番民首領召集到一起,經過多次協商,拆除了那些柵欄和堡壘,恢復了他們原來的廬舍和帳篷,努力協調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從此當地出現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國軍隊多次侵犯北宋北部邊境,深入到北宋城鎮掠奪,還故意裝出毫無鬥志的樣子,引誘北宋軍隊出擊。寇準分析敵情後,認定這是敵人大舉入侵前的慣用伎倆,旋即奏請宋真宗下詔加緊練兵,增派精兵強將把守關隘要地,防備遼軍偷襲。

同年十一月,遼國蕭太后、遼聖宗率領二十萬軍馬大舉入侵北宋,北宋朝野震動,宋真宗急忙召見大臣們詢問退敵之法。寇準主張御駕親征。陳堯叟等人建議西去成都避難。兩種意見爭論激烈,宋真宗拿不定主意了。

寇準大義凜然地說,如果聖上流亡到偏遠的蜀地,全國軍民人心動搖,大宋江山豈能安然無恙?宋真宗認為寇準說得很有道理,便決定御駕親征。

宋真宗來到了澶州北城,登上城樓檢閱當地的軍民,大家的歡呼聲傳到數十里遠。把遼國的兵士都嚇了一大跳,以至於擾亂了隊形。

兩國軍隊相持了多日,孤軍深入的遼軍最利速戰速決,最忌曠日持久,到陣前督察軍情的遼統帥蕭達攬被北宋大將射死,遼軍士氣大挫,寇準建議乘勝前進,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由於不少大臣貪生怕死,說寇準主戰是為了抬高自己身價,紛紛要求主和。宋真宗是被迫出征的,內心巴不得儘快結束此役,因此在初戰有利的情況下同意簽署和約。但從力勸皇帝出征澶州這件事上,充分體現了寇準忠於國事,發奮禦侮的高尚精神。

寇準:剛直清正善斷大事的一代名相

(三)坎坷的仕途之路

由於北宋統治者昏庸軟弱,使清正之人難容於邪枉之徒,加之本人生性剛直,尚缺乏深沉和大度,不諳剛柔相濟之道,因此寇準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令人唏噓。

淳化二年,寇準任同知樞密院事,他與院裡的最高長官張遜不和。一天他與同僚溫仲舒一起騎馬到郊外,路途中一個瘋子來到兩人的馬前狂呼萬歲。這本是區區一樁小事,寇準沒有放在心上,但被張遜察知後,指使其心腹向宋太宗告發。宋太宗大怒,傳訊寇準前來“理麻”,還叫當時同行的溫仲舒來作證,雙方在朝廷上相持不下。宋太宗恨張遜和寇準有失大臣體面,也不給皇上面子,把兩人都貶職外放。其中寇準貶為青州知府。如果寇準大度深沉一點來處理,不要在朝廷上對著幹,至少比貶職的處理要好一些吧?

由於寇準從政有方,1005年宋真宗提拔他為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但王欽若等佞臣卻懷恨在心,時不時找機會陷害寇準。宋真宗聽了佞臣們的挑拔,漸漸疏遠了寇準,最終竟罷免了寇準的宰相,貶職為刑部尚書,出任陝州(今河南陝縣)知州。

1022年,寇準被貶職到雷州(今廣東海康)。年逾花甲的寇準身處偏遠的異鄉,回首往事,不甚感慨,曾賦《感興》詩一首,訴說仕途的艱難及險惡。

1023年九月,六十三歲的寇準病逝。寇準的靈車北歸時,官民一路設祭哭拜,沿途遍插竹枝,其上懸掛紙錢等祭品。一月之後,枯竹生筍。。。。。百姓爭著為寇準修祠立廟,年年歲歲按時祭奠。

寇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現有《寇忠愍公詩集》傳世。

寇準:剛直清正善斷大事的一代名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