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13歲的“裸跑弟”要讀博士了,他的成長對於普通家庭有參考價值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13歲,大多數的中國兒童才剛剛小學畢業進入初一,而這名叫做何宜德的小男孩已經在攻讀菲律賓聖保羅大學博士學位。

何宜德最早被公眾認識,源於他的“裸跑”。

10年前在零下13度的紐約,當時年僅3歲的他僅著一條黃色內褲赤身在雪地裡裸跑。他身後的皚皚白雪與他赤裸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他之所以要挑戰身體極限,也是因為他父親的“鷹式教育”理念:用極端的手段激發孩子潛能的教育。

13歲的“裸跑弟”要讀博士了,他的成長對於普通家庭有參考價值嗎?

在爸爸的教育下,小小的何宜德創下了一系列帶有傳奇色彩的記錄:

3歲雪地裸跑;

4歲公海自駕帆船;

5歲開飛機;

6歲出自傳;

7歲起3次徒步穿越羅布泊;

8歲參加南京大學自考;

9歲起三奪機器人錦標賽世界冠軍;

10歲1年透過20門自考科目,破中國自考成人記錄;

11歲南京大學自考專科畢業;

12歲南京大學自考本科畢業;

13歲修完西班牙武康大學MBA工商管理碩士,完成了3萬多字論文及答辯,順利畢業。

正是這些在普通人眼裡無法想象的成績,何宜德被冠以了“神童”的名號,10年來為媒體持久聚焦和追蹤報道。包括這一次13歲讀博士,或成184年以來,世界現代教育史上,年齡最小的在讀博士生。

13歲的“裸跑弟”要讀博士了,他的成長對於普通家庭有參考價值嗎?

那麼何宜德的成長經歷對於我們普通家庭而言具有參考價值嗎?或者說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可以讓孩子復刻何宜德的成長之路?

家長需要有決心和毅力

何宜德的爸爸在何宜德的成長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對於絕大多數家庭而言,兒女的成長軌跡基本是相同的:都將會在適齡的時候按部就班地進入學校學習,只不過因為家庭條件和理念的差異,有的孩子在公立學校,有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而還有一些孩子會選擇國外的學校。

而像何宜德這樣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家或機構自學的孩子,是極為少見的。而促成何宜德這樣的學習方式的人,就是何宜德的爸爸。

13歲的“裸跑弟”要讀博士了,他的成長對於普通家庭有參考價值嗎?

何宜德的爸爸何烈勝倡導的是“鷹式教育”,這位科班出身的老師因為兒子早產多病,於是他放下了手中的事業,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他透過對兒子長期的體能訓練,不僅讓兒子恢復了健康,還摸索出了他認為行之有效的“鷹式教育”理念,之後還出版成書。

雖然網友對於他的“鷹式教育”褒貶不一,但是目前看起來何宜德確實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求學之路。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這樣的培養方式實施起來確有難度,因為孩子沒有進入學校,所以需要父母的全程管理,而不能假借他人之手。

13歲的“裸跑弟”要讀博士了,他的成長對於普通家庭有參考價值嗎?

那麼家裡至少得有一個人不能工作需要全職監督和照顧孩子。不僅僅是照顧,還得探索孩子的成長道路併為之引導,可是父母也不是神仙,也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你怎麼就一定能篤定你選擇的道路就是正確的呢?

所以單從這一點上來看,何宜德的成長之路就不具備可複製性。

“學霸”和“神童”

什麼是“神童”?“神童”就是對天資聰穎、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何宜德憑藉以他小小年齡完成的一些列“不可能的任務”而被大眾冠以了“神童”的名號。

那麼他是“學霸”嗎?也許吧,因為他已經開始攻讀菲律賓聖保羅大學的博士學位了。只不過他這個“學霸”與我們通常所認知的“學霸”有些不同。

我們通常認知的“學霸”是指擅長學習,對知識接受能力高於常人,能在學習中發揮巨大優勢勝於普通人的人,他們大多有輕鬆考高分的心態和能力,能在別人都考砸的情況下輕鬆取得高分。

13歲的“裸跑弟”要讀博士了,他的成長對於普通家庭有參考價值嗎?

而何宜德並沒有系統地進入學校進行學習,也就並沒有和其他同學有過考試的較量,所以單從這方面而言,他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學霸”的。

而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學霸”的吸引力會比“神童”更大。大家還記得王安石的《傷仲永》嗎?那“泯然眾人矣”的仲永留給世人的是無限的感慨和惋惜;而北大人稱“韋神”的韋東弈卻是以“學霸”的姿態贏得了大家的稱道。

所以“神童”可以成為“學霸”,而“學霸”並不一定是“神童”。可是“神童”的機率多小啊,而“學霸”卻要多得多。

所以從這一點上而言,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學霸”,但並不會妄想他(她)是“神童”。

13歲的“裸跑弟”要讀博士了,他的成長對於普通家庭有參考價值嗎?

其實還有一點,也註定何宜德所走的道路我們沒有辦法去模仿。

因為他沒有進入學校進行系統的學習,所以他的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會比普通人低得多,雖然有人會說學科知識不用學那麼深,“反正買菜也用不到高數”,但是懂是一回事,知道卻是另一回事了,有很多科學知識你還是得知道不是?

另外,缺少集體生活,缺少人際交往,也會讓孩子“不會”與人打交道,嚴重的就會害怕社交而不願意與人交往,但是人是群居動物,缺失必要的社交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

據何宜德自己講,他之後還會讀博士後,也會把初高大學的課程再系統地“回爐”學一遍,今後他會選擇從商,向新媒體營銷方向努力。

他才13歲,還有很美好的明天在等著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