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戰國時代,燕齊兩國為百年世仇,先是齊國蠱惑燕王噲進行“禪讓王位”導致燕國大亂,乘機佔領齊國,殺掉國君、太子和王室貴族,此時,儘管齊國統治了燕國,但沒滅亡燕國;後來在五國干預下,燕國復國。

當燕國復國後,燕昭王故伎重演,離間齊王和田文的關係,又歷經變法圖強,派樂毅領導五國伐齊,一雪前恥,然而,當燕國大軍深入齊國腹地,連續攻陷70多個城池時,最後只剩下兩個城池時,卻沒有滅亡齊國。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燕國齊國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就是不滅國,難道真是歡喜冤家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相信瞭解一下燕國與齊國的百年恩怨情仇。熟悉戰國時代歷史的朋友們,都十分的清楚,燕國與它僅有兩個鄰國齊國、趙國關係都非常緊張,燕國對外戰爭基本上也都是對趙之戰,或者是對齊之戰。

燕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實力比較弱小,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沒有多少話語權,並且燕國經常受到鄰國欺辱,生存和發展壓力非常大。正因如此,燕國與齊國和趙國才成為了世仇,哪怕是後來六國實施蘇秦提出的合縱策略時,三個國家也是經常明爭暗鬥的。

對外戰爭的一直失敗,讓燕國的歷代國君都倍感壓力,後來到了燕王噲時期,更是中了齊國的詭計,企圖在國內實施禪讓制度。燕王噲“禪讓”之事,導致整個燕國大亂,齊國趁機佔領了燕國很多的國土,也擄掠了燕國國內不少的財富,這讓綜合實力本身就十分弱小的燕國更加雪上加霜,發展幾乎是停滯不前。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燕國復國後,燕昭王下定決心進行變法,他穩定國內混亂的局面後,任用樂毅、劇辛等人開始實施變法,變法結束之後,燕國的發展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國家實力也上升了幾個臺階,此時燕昭王迫切地想要一雪前恥,於是便派樂毅出使它國,聯合其它五個諸侯國共同攻打齊國。

而此時,齊國處於齊湣王在位時期,齊湣王本人是一個比較昏庸殘暴的君主,他曾藉由合縱之名,讓聯軍幫他抵擋秦國的部隊,自己在戰線後方偷偷的吞併了宋國,這一舉動引起了其它國家的公憤,所以當樂毅出使的時候,各國都願意派出軍隊幫助燕國伐齊。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樂毅帶領的六國聯軍在一開始的時候一路高歌猛進,打下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並且佔領了齊國大部分的國土,也掠奪了不少的金銀財富,到最後只剩下了即墨等兩座小城。

燕國幾乎佔領整個齊國,為何不滅齊?

樂毅在一年內攻陷了齊國70多座城池,但在此之後圍困了即墨城六年也沒能將其攻破,導致田單在六年後用火牛陣一舉復國,那麼真的是因為齊國的兩座小城有著絕對的防禦力嗎?當然不是,那麼為什麼燕國與齊國仇恨如此之深,依舊沒有在佔盡優勢的時候消滅齊國呢,本篇文章來分析一下,樂毅伐齊卻未滅齊,背後不為人知的因素。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燕國非常崇尚和奉行王道政治制度

首先是燕國的政治環境,我們先從燕國內部來進行分析;燕國從立國開始就奉行王道的政治制度,這一點是受西周基本政策影響的,燕國的第一任國君召公奭作為西周的大貴族,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認同的社會政策都與西周基本類似。

我們根據史料記載可以發現,召公奭在燕國在位的時間是非常久的,開國之君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傳承,是有著最根本影響的,受召公奭的影響,燕國對於王道的政治傳統非常的崇尚。

王道在戰國時代又與儒家學說比較類似,講究“仁政“講究透過德才兼備的人來治理國家,同時崇尚克己復禮,也就是復興西周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禮樂制度,要求各大諸侯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

戰國時代,諸侯國都出於西周,王道政治提倡和平共處

而在西周時期,參與紛爭的各大諸侯國,都是從西周分離而來的國家,或者由西周正統分封的國家演變而來的新型諸侯國,它們身上都揹負著諸侯的名分,也就意味著它們是周王朝的一份子。

既然如此,就理應和平共處,享受諸侯擁有的權利同時履行諸侯應該擔負的責任;所以在這種理想觀念的指導之下,王道政策或者說儒家學說非常反對,以壓迫性的方式來致使國家臣服,簡單來講就是反對,透過戰爭來消滅周王朝承認的諸侯國。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齊國是西周正統諸侯國,堅守王道政策的燕國沒有滅齊念頭

而燕國主要針對的物件是齊國,齊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對周王朝有巨大貢獻的姜子牙,雖然,戰國時期的齊國,經歷過權力變遷已經不再是姜氏家族掌控,但齊國的國號沒有改變,齊國的諸侯國地位也沒有被周王朝質疑,所以名分上而言,它依舊是周王朝的正統諸侯國。

因此,消滅齊國不符合燕國一直以來王道政策所引導的方案,導致在樂毅發起的伐齊戰爭後期,無論是燕昭王也好,還是燕惠王也好,都有著做太平天子的念頭,必然不會從根本上消滅齊國這個國家;這也與燕昭王進行變法和後續發動樂毅伐齊的原因相輔相成。

燕國發動伐齊戰爭是為復仇而非滅國

我們都知道燕昭王之所以會進行變法,或者會發動戰爭最大的目的在於,為燕國一雪前恥,落腳點在於復仇而不是滅國。所以樂毅作為一個燕國將領,在君主不贊同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滅國戰爭。

其次是燕國國內綜合實力的因素。燕國是進行了燕昭王變法之後發動的樂毅伐齊,但是我們從燕國前期的作為可以看出,它本身沒有與齊國一對一戰爭的實力,不然它也不會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而聯合其它的五個國家共同發動戰爭了。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燕國變法不徹底,並沒從根本上改變國家實力

燕國雖然在變法之後才推行戰爭的,但燕國的變法,類似於吏治變法,是不徹底的變法,並沒有觸及到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王道政策並不適用於戰國時代,所以燕國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其之所以會呈現出一種復興的面貌,主要是因為它改變了基礎政治制度之下的,某些發展形式以及某些對待平民百姓的政策和態度。

這樣的力量其實是有限的,它並不能支撐一個國家循序漸進的發展,也不能在長時間內提供國家很強的經濟後盾,和軍事實力支撐,因此到了後期的時候,燕國的軍隊已經是捉襟見肘,變法所帶來的利益,已經不足以支撐這個國家繼續發動戰爭。

當燕國因變法帶來的短暫興盛過去之後,這個國家的發展依舊是比較薄弱的,對於一個根基比較深厚,並且發展程度也是不錯的齊國來講,它很難將其一舉擊潰。因此,雖然樂毅有著非常高的軍事天賦,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燕國的軍需供給不足,軍隊戰鬥能力變得薄弱的時候,哪怕才能再怎麼強大也很難打一場漂亮的戰鬥。

燕國內部政治影響戰爭走向

再者,燕國內部的一些勾心鬥角影響了戰場上的變化;伐齊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燕昭王就已經去世,之後燕昭王的兒子燕惠王繼位,燕惠王相對於自己的父親來講是一個比較平庸的君主,他沒有很強的識人之能,也沒有很大的統御能力,所以這樣的君主極其容易參與到臣子的爭鬥當中。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樂毅功高震主,被臣子離間,燕惠王產生疑心

在那時,燕國內部的爭鬥越來越頻繁,最主要的是騎劫和樂毅之間的紛爭;樂毅因為帶領聯軍伐齊有功,在整個燕國的威信是非常之高的,這就引起了其它臣子的嫉妒和不滿,一部分大臣擔心樂毅崛起之後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也有一部分本身與樂毅有衝突的人擔心樂毅會找他們的麻煩,這些人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時也為獲得更大的利益,自然會推出一個能夠與樂毅相抗衡的人。

而這個時候樂毅遠在齊國戰場,對於燕國內部的行政發展不甚瞭解,也給了這群人可乘之機;因此,在這些言論的影響之下,燕惠王對齊國的戰場產生了疑心,畢竟樂毅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用了也就一年多的時間,可是他卻在燕國戰場上又滯留了將近五年。

燕國黃金臺換將,戰場局勢逆轉,齊國復國

可這五年的時間都沒有支撐樂毅消滅齊國,燕惠王並沒有想到,這是因為燕國發展實力以及它基礎制度的影響,只是覺得樂毅與齊國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就將那時燕國國內炙手可熱的騎劫推上了將軍之位,也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黃金臺換將事件。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黃金臺事件之後,騎劫代替樂毅成為了燕國的領兵大將,騎劫的軍事能力是遠遠比不上樂毅的,所以在他領兵之後不久就導致了燕國內部軍隊的混亂,讓齊國的田單抓住了機會用火牛陣一舉復國;所以燕國國內內部的爭鬥也是影響齊國戰場的重要原因。

燕齊戰爭還受外部環境影響

除去燕國內部因素的影響,外部的發展環境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各大國之間的制衡關係了;其實在戰國時代,比較明顯的國家關係只有兩種,一種是聯盟,另一種就是對抗。聯盟和對抗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發展關係也沒有固定可言,選擇憑藉主要是國家的獲利的大小而定。

齊國齊湣王暴戾的行為,觸及了其它國家利益的時候,自然會引起其它國家心目中的不滿,也就同意與燕國聯合共同討伐,可是在伐齊的過程當中,燕國佔據了絕大部分利益,逼迫齊國割讓了土地,同時將一個經濟大國,多年發展積累下來的財富幾乎擄掠一空,其它國家獲利是比較小的。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五國伐齊,分贓不均,各國出工不出力

尤其是像韓國秦國這樣的國家,它們本身與齊國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能夠獲得的也只是一些金錢財富,對於最為珍貴的領土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本身這兩個國家對於伐齊就不是特別的熱衷,自然也就不會真心的出力。

也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利益被燕國佔據,其它的國家也不會掏心掏肺,而且燕國在齊國戰場上逗留了六年之久,六年的時間雖然在歷史長河當中不值一提,可是對於整個戰國時代來講卻是無法忽略的,如果發展良好的話足以改變戰國時代的格局。

所以,其它國家是不會陪著燕國在戰場上逗留六年的,這就與我們上面分析的因素相結合了,也是導致燕國後期實力不支的關鍵,畢竟前期之所以勢如破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有五個國家給予它的支援,後期只有它一個國家在勉強支撐,前後之間的差距自然是非常之大的。

討論

齊國滅亡會導致戰國格局鉅變,其他諸侯國利益受損

再者,齊國畢竟是一個諸侯大國,它的滅亡足以使戰國時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而一個諸侯國的滅亡牽連的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利益,而是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利益群體。試想一下,齊國國家實力如果不算強盛,土地面積卻比較廣闊,其它國家能夠任由燕國佔領嗎?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任由燕國將其佔領,那麼,燕國的國家實力會陡然加劇,而且在戰爭之前燕國還進行過變法,如此這般下去難保不會是第二個秦國,而且伐齊的戰爭六個國家均有參與,戰爭結束後的財富如何劃分?齊國國家的領土又如何分割?

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引起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所以無法決定利益歸屬的國家自然會阻止這場戰爭的發生,簡單粗暴點來講,就是如果我得不到,那麼大家都別想得到。所以燕國哪怕想要滅亡齊國,其它的國家也不會允許。它們或許能夠接受兩國的戰爭,但是絕對接受不了單一的吞併。

長平之戰五國旁觀,邯鄲滅國之戰,各諸侯國紛紛伸出援手

這樣的情況在戰國時代多有爆發,比如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長平之戰雖然規模比較宏大,但它只是秦國和趙國之間,因為利益紛爭所爆發的單純戰爭,並不涉及到國家的滅亡,其它的國家都是袖手旁觀的。

可是到了邯鄲之戰,秦軍直搗趙國的都城,企圖將趙國消滅,這樣的行為是關係到時代格局的,也是關係到其它國家切身利益的,畢竟大家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在邯鄲之戰的時候,各國紛紛伸出了援手。所以說,外部環境的發展以及其它各個國家的態度是影響伐齊戰爭結局又一關鍵因素。

戰國時代,燕齊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卻不滅國,難度真是歡喜冤家

小結

以上敘述我們可以得知

,樂毅之所以破齊六年未能夠消滅齊國,有燕國內部國家發展的原因,同時也有其他諸侯國在背後對齊國的影響,事實上,在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之間看似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但它們之間的利益紛爭卻是錯綜複雜的,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有可能一場戰爭的爆發就可能牽連全部國家的利益,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長平之戰,趙國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可在長平之戰當中它一夜之間就失去了40萬軍力,不單純是對趙國的軍事實力造成了重大的損害,同時也鬆動了山東六國的抗秦防線,讓後來的滅國之戰變得相對容易。

所以說,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的利益都是相關聯的,它們可以接受單方面的戰爭,為了報仇或者為了謀取一些蠅頭小利,這些大家都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但一旦牽扯到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每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心中都有一筆明確的賬,他們一定會計算得失的大小,然後從中選取一個平衡。所以,樂毅伐齊看似是燕國的對齊戰爭,但其背後卻是整個中原地區各個國家的利益紛爭與角逐,其實水還是很深的。

參考文獻:《史記》、《左傳》、《呂氏春秋》、《戰國策》、《漢書》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