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唐玄宗李隆基承繼大唐帝位後,在他統治前期的開元年間,先後任用賢能的姚崇、宋璟為宰相,輔佐國政,除弊興利。

隨之,大唐王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富民強的良好局面,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開元之治”。

到了開元后期,隨著唐玄宗的驕傲怠惰,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與危機開始越來越多地滋生、發展著,並最終導致並大唐王朝走向衰落。

不管唐玄宗一朝由盛世轉入衰世的原因有多少,下面的這兩大因素,應該是最重要的。

一、信用奸佞,怠於政事。

“開元盛世”的局面出現後,唐玄宗漸漸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開始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貪圖享樂。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唐玄宗(畫像)

他喜歡朝臣們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對張九齡、裴耀卿等賢能的朝臣,不再感興趣;對那些拍馬溜鬚者,漸生好感。

於是,一批投機鑽營的小人得到提拔、受到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輩,相繼成了李隆基的寵臣。

1。奸滑李林甫。李林甫先是在宇文融的引薦下,登堂入室,做了御史中丞。後來,透過巴結宰相何休和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當上了宰相。

成為宰相後的李林甫,為了及時知曉唐玄宗的言談行蹤及內心想法,就設法籠絡、收買李隆基的隨侍近臣。

這樣,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當唐玄宗找他商量什麼事時,他都能對答如流,而且跟唐玄宗想的一樣。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李林甫與唐玄宗(漫畫)

有如此乖覺的臣子侍候著,唐玄宗感到很舒服,認為李林甫既能幹又聽話,比張九齡等時不時直言犯諫者強多了。

於是,李隆基越來越信任李林甫,李林甫也就愈加有恃無恐。

為了閉塞唐玄宗的視聽,掌控朝政大權,李林甫把負責進諫的官員們召集在一起,直言不諱地說:“今明主在上,臣將順治不暇,勿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

李林甫告訴他們,面對聖明的皇上,你們只要聽說聽道就行了,沒必要多嘴多舌。否則,就會像儀仗隊中亂叫的馬匹一樣,將被棄之不用。

從此,諫官們噤若寒蟬,誰也不敢再向唐玄宗提什麼工作建議。

當時,鎮守邊關的將帥都選用忠厚名臣。其中的功績顯著者,往往可以晉升為宰相。

李林甫為了自己的相位長保無虞,就建議唐玄宗任用出身低微的少數民族將領做邊關統帥,並舉薦了不斷討好自己的安祿山。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安祿山(劇照)

不明就裡的唐玄宗聽後,認為李林甫言之有理——省的那些漢人將領從邊關回到朝廷後,隨意指責政務,令人討厭。

於是,安祿山登上了歷史舞臺,並最終結束了李隆基的帝王使命。

2。地痞楊國忠。一度與李林甫為奸的楊國忠,早年是個地痞無賴。

楊玉環由壽王妃成為唐玄宗的寵妃後,不止她的近親們得到了封賞,楊國忠這個遠房堂兄,也跟著她沾了光,有了接近唐玄宗的機會。

當唐玄宗聽說楊國忠精於擲骰賭博之術後,就時時召他入宮,與之一起消遣娛樂。

為了能讓楊國忠名正言順地出入皇宮大內,隨時伺候自己,唐玄宗就封他為金吾兵曹參軍。

後因楊國忠賭技高超,屢屢讓唐玄宗玩得開心、盡興,其官位便不斷得以提升——由戶部度支郎中,而監察御史,直至成為宰相。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楊國忠(畫像)

做了宰相,同時兼領四十餘個其他職位的楊國忠,橫行不法的膽子比李林甫更大。

他打擊賢良,摒棄才俊;貪汙腐化,唯利是圖;閉塞言路,作威作福。整天打著唐玄宗的旗號,隨心所欲地發號施令。

就這樣,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操控下,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在黑暗、腐敗、墮落之路上,愈行愈遠。

二、軍事管控,外重內輕。

為了加強邊境的防禦,唐玄宗在大唐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立了軍鎮(也叫藩鎮),軍鎮的長官叫節度使。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軍鎮分佈圖

後來,隨著軍鎮武裝力量的不斷加強,唐朝的軍事力量管控,由原來的“內重外輕”,逐漸變為“外重內輕”,大唐的中央軍事掌控權被削弱。

這一變化,一方面,來源於唐玄宗窮兵黷武,頻頻發動對外戰爭;另一方面,與府兵制的瓦解密切相關。

1。征伐周邊,邊關將帥日益做大。唐玄宗為了開疆拓土,威懾鄰邦,時常於邊境地區宣示武力。

為此,鎮守邊關的忠勇將領王忠嗣,曾極力勸諫唐玄宗,停止對周邊的征伐,休養生息,全力經營國家。

但是,志得意滿、不可一世的唐玄宗根本不理睬王忠嗣的諫言,委派哥舒汗等將領率領唐軍,西征吐蕃、南侵南詔……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哥舒翰(劇照)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外部力量入侵,確保邊境的安全,駐守邊關的部隊在不斷增加,邊關將帥隨即日益做大,朝廷的軍權開始外傾。

2。兵制轉換,出現了“藩鎮割據”。唐朝初期,中央設定軍隊管理機構,然後從老百姓中挑選人員組建軍隊,予以訓教、管理。成為軍兵(服兵役)的民眾,平時耕種,戰時出征。此之謂為府兵制。

這時的大唐軍隊,由朝廷統一徵集、管理、調配,軍權集中在中央——“內重外輕”。

後來,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開始瓦解,百姓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少,生活難以維持,無力繼續負擔沉重的兵役。此種情況下,府兵制逐漸被募兵制替代了。

募兵制下的軍兵,自入伍起,就享受一定的工資待遇,成為僱傭兵、職業軍人;而不是臨時徵用,戰爭結束就回家。

“開元之治”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其末期轉向衰落,主要原因有兩個

大唐的軍兵(劇照)

唐玄宗開元年間,守衛京都的軍兵,基本上是由朝廷募集而來的。

到了天寶年間,募兵制完全代替了府兵制。於是,邊鎮的精兵強將越聚越多,導致了唐王朝軍事力量分佈的“外重內輕”。

而且,鎮守軍鎮的節度使,不僅掌控著軍隊,還把持著地方上的民政、財賦等權力。

他們“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藩鎮割據”。

公元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揭開了大唐王朝中央勢力與地方割據勢力長期鬥爭的序幕,大唐走上了不歸路!

主要參考文獻:《新唐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