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門好家風,到底有多重要

★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

1818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專案

紹興市全民閱讀優秀專案

紹興市最美領讀者

一門好家風,到底有多重要

文/管見 主播/張彬

記得小的時候,如果犯了錯誤,媽媽在批評我時,一定會有這麼一句:

簡直是

倒敗門風!

小時候懵懂,不知道

門風

是什麼,只知道媽媽既然這麼強調,肯定很重要。

長大了,才知道

門風

就是

家風。

家風,

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代代相傳的

風格

,體現了家族成員的——

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

今天,我就給大家來講一個關於

家風的故事。

如果我問你,這個世界上什麼資源最重要,我想答案是唯一的:

土地!

無論是對一個國家還是一戶家庭,

“寸土必爭”

,當是題中之義。

可是有一個人不這麼看,這個人名叫

張英。

當時年僅40歲的安徽

桐城

人張英升任太子的老師,成為康熙皇帝身邊的大紅人。

按理說,這樣的家族,在桐城當地沒人敢招惹。

但是,我剛才說了,如果涉及到土地,大家都會

拼命

所以,當張英的鄰居家要重建房子時,為了三尺之地,不畏張英家的權勢,以卵擊石,和張家

對薄公堂。

張家並非囂張之家,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也是

寸土不讓。

張家人很自然就想到了遠在京城做大官的張英。

但沒料到,

張英

只讓人給家裡帶回四句詩: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不僅沒有仗勢欺人,反倒勸家人

讓出三尺土地。

與其相爭的鄰居,在這種情況下,也主動退讓了三尺。

那空出來的六尺地,後來成了一條公用的小巷,康熙皇帝得知後,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寫上

“禮讓”

二字。

這便是

“六尺巷”

的由來。

六尺巷的故事講完了,但張英家的

家風故事

還沒有完。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只有一個漢族大臣獲得了

“配享太廟”

的尊貴榮譽,這個人就是張英的兒子

張廷玉。

張廷玉能夠獲得榮寵,靠的就是一顆像他父親一樣的

“不爭之心”。

雍正十一年,張英的孫子、張廷玉的兒子

張若靄

參加科舉,被雍正皇帝親點為

探花。

張廷玉得知訊息後,馬上進宮,向雍正說:

“官宦家庭的孩子,怎麼能和寒門子弟爭先呢?”

張若靄從小受張氏家風的薰陶,自然也明白父親的苦心,和父親一起表明了

辭去探花

的決心,退居二甲進士。

這就是名垂千古的“

張廷玉讓探花”。

正是由於張廷玉不爭的性格,雍正才對其深信不疑。

軍機處成立後,他任命張廷玉為

首席軍機大臣

,使張廷玉達到漢族大臣所能達到的

最高職位。

歷史上,張氏子孫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重用,直至近現代,其族人依然活躍在各個舞臺上。

不爭,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遠見。

它能讓個人在利益前

不迷失

,也能讓家族在前進中

不迷路。

如果說,

家教是最好的教育,

那麼,

家風就是子孫後代——

永遠的教科書。

家風影響孩子的一生,他可以不優秀,但必須正,

立得正,才能走得遠。

家風決定人生,性格決定命運

。正直的家風,才能養育出有教養的孩子。

父母有格局,兒女才會有遠方。

我若不爭,誰與我爭,

讓他三尺又何妨。

一門好家風,勝過讀名校!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管見參考》影片號

更新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