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問:請編輯說一說清朝宮廷的吃喝情況。

清朝內務府下設“御膳茶房”,負責管理宮廷飲食。從殘存的《御膳茶房》檔案中,能看到乾隆、道光、光緒等皇帝及其後妃的膳食情況。此外,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的《國朝宮史》及《欽定大清會典》中,也留有很多相關材料。

在清代,皇帝、后妃的每日食材是有定額的,稱為“分例”。其基本標準如下:

(1)皇帝的每日分例

: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19斤。大蘿蔔、水蘿蔔與胡蘿蔔共60個。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幹閉蕹菜各5個(6斤)。蔥6斤。玉泉酒4兩。醬與清醬各3斤、醋2斤。早、晚隨膳餑餑8盤,每盤30個。御茶房配備茶、乳,例用乳牛50頭。(注:當時以16兩為1斤,下同)

(2)皇后的每日分例

:盤肉16斤、菜肉10斤、雞、鴨各1只。白菜、香菜、芹菜共20斤13兩。水蘿蔔、胡蘿蔔20個。冬瓜1個。幹閉蕹菜5個。蔥2斤、醬1斤8兩、清醬2斤、醋1斤。早、晚隨膳餑餑4盤,每盤30個。御茶房配備茶、乳,例用乳牛25頭。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3)自皇貴妃而下,到最末位的常在,每日分例如下表:

除此之外,宮中的每日分例中,還包括副食與日用品。

比如,皇后的“分例”當中,副食部分包括

:新粳米一升八合、黃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麗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兩、白麵七斤八兩、麥子粉八兩、豌豆折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兩、蜂蜜四兩、核桃仁二兩、松仁一錢、枸杞二兩、曬乾棗五兩、豬肉九斤、豬油一斤、香油一斤六兩、雞蛋十個、麵筋十二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一斤、甜醬一斤六兩五錢、清醬一兩、醋二兩五錢、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條。

日用品部分包括:

白蠟五枝(內一枝重三兩、四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四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籮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其實,

“分例”只是一個每日的最低供應標準,皇帝可以隨時依據自己的喜好加料

。比如,雍正四年十月十七日,皇帝就在自己的“分例”之外,增加了如下專案:

十七日,萬歲分例以外,添鵝一隻、鴨五隻、雞三隻、筍雞二隻一次。賞信郡王飯桌,添豬肉十六斤、小豬一口、鵝一隻、鴨四隻、雞三隻、筍雞二隻、文蹄二個一次。四阿哥、五阿哥往海子裡去,添豬肉二斤、五十斤豬半口一次。跟隨太監三十三名,添豬肉十六斤八兩一次。(因為是)亥日,減萬歲分例之內,減五十斤豬一口一次。狗四條,常添牛肉二斤八兩,今日添起。

據檔案統計,這一天,雍正在食物方面共計消耗了:“五十斤豬七口半、豬肉一百八十二斤六兩、小豬七口、鵝二隻、鴨二十八隻半、雞八十二隻、筍雞十九隻、文蹄二個、牛肉一百五十六斤七兩”。

也就是說,他一天就吃/浪費掉了14.5口豬、28.5只鴨子、101只雞、2只鵝、182斤豬肉、156斤牛肉。此外,他還給自己養的四條狗,制定了每狗每日二斤八兩牛肉的基本狗糧標準。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圖:雍正像

較之雍正,乾隆在吃飯問題上更為奢侈。

按乾隆的習慣,他每日早晚有兩次正餐,其餘時間會隨時傳喚點心。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八日,皇帝南巡,住在涿州行宮。他當天的早飯,是在清晨6點左右。據檔案記載,菜品如下:

正月十八日卯正,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卯正二刻,涿州行宮進早膳,用摺疊膳桌擺:皇太后賜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燕窩鍋燒鴨子一品、豬肉餡侉包子一品。燕窩肥雞掛爐鴨子野意熱鍋一品、廂子豆腐一品、羊肉片一品、羊烏又燒羊肚攢盤一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一品。上傳叫馮鼎做:鴨絲肉絲粳米麵膳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

合計一共是十四道菜。

皇帝一人,自然是吃不了這麼多的油膩食物。於是,“上進畢,賞用”,將吃剩下的菜品,賞賜給了身邊的親信大臣,以示恩典(后妃的剩菜,則會賜給宮女、太監等)。

然後是晚飯,時間大約是下午兩點:

未正,上至宮門升座,茶膳房大人福隆安送上奶茶,賞奶茶畢,傳膳。進晚膳用摺疊膳桌擺:蓮子八寶鴨子熱鍋一品、肥雞火燻燉白菜一品、羊肉他他士一品、蓮子豬肚一品、青筍香蕈燉肉一品、水晶丸子一品、奶酥油野鴨子一品。後送:青筍爆炒雞一品、攤雞蛋一品、蒸肥雞炸羊羔攢盤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葷素餡包子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鹹肉一品。隨送:粳米膳一品、村雞湯一品;額食六桌——餑餑奶子十二品一桌、內管領爐食八品一桌、盤肉二桌,每桌八品、羊肉四方二桌。

上要餑餑二品、二號黃碗菜二品一盒。

按一品為一道菜,合計共是六十三道菜

。檔案中沒有提及“賞用”一類的字眼,顯見這些食物,在擺完排場之後,絕大部分被浪費掉了。

下午5、6點鐘左右,乾隆又吃了一頓有五道菜的點心——附帶一提,乾隆晚飯期間專門要了“餑餑二品、二號黃碗菜二品一盒”,說明皇帝並不隱晦自己的飲食偏好,“皇帝吃任何一道菜都不超過三匙,以防止喜好被人偵知”之類的說法,只是民間的無稽之談。

這些南巡途中的菜品,相對於安居宮中,其實已經“樸素”許多。據乾隆四十七年正月《膳底檔》的統計,

在這個月的二十八天之中,僅豬肉一項,皇帝與他的皇后、嬪妃們就共計消耗掉了:豬肉1.9萬餘斤

(相當於一天要吃掉/浪費掉680斤豬肉)

、豬蹄1009個、豬肚320個、豬心肺144個、豬油155斤有餘、豬大腸107.5根、豬小腸164.5根、豬腰子42個、管子

(可能是指豬喉管)

81根。

此外還有肥雞128。5只、肥鴨174。5只、菜鴨268只、菜雞397只,當年雞14只。

這樣的排場,遠遠超出了同時代底層民眾的想象。大約70年後,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高層在永安封王,清廷方面刺探到的情報是:

“偽官雖貴為王侯,並無常俸,惟食肉有制,偽天王日給肉十斤,以次遞減,至總制半斤,以下無與焉。”

這些底層出身的造反者,顯然沒有見識過紫禁城內肉食者們的排場。

所以他們給自己制定的最高吃肉標準,只是可憐的每天10斤——當然,這種“可憐”,也只是相對紫禁城而言。太平天國“總制”之下的監軍,大體相當於清朝的七品知縣,這些人已經分不到肉吃,更底層計程車兵與平民,其境況可想而知,“三月不知肉味”是尋常事。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圖:乾隆御用“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碗”

進入晚清後,在慈禧的躬親示範下,清朝宮廷的飲食排場未減反增。

據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一書披露,慈禧的“每日分例”如下:

每日用盤肉五十斤(即豬肘子)、豬一口、羊一隻、雞鴨二隻。新細米二升、黃老米(即紫米)五合、江米三升、粳米麵三斤、白麵十五斤,蕎麥麵一斤、麥子粉一斤、豌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兩五錢、盆糖八兩、蜂蜜八兩。核桃仁四兩、松仁二錢,枸杞四兩、幹棗十兩。香油三斤十兩、雞蛋二十個、麵筋一斤八兩、豆腐二斤;粉鍋渣一斤、甜醬二斤十二兩、清醬二兩、醋五兩、鮮菜十五斤。秋季,要備茄子二十個、黃瓜二十條。

這一“分例”自然也只是一個最低供應標準,慈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時給自己加料。

以果品一項為例,按照“分例”,慈禧每天的供應標準是“核桃仁四兩、松仁二錢,枸杞四兩、幹棗十兩”,但實際供應情況,往往是該標準的十倍、百倍。

據檔案記載,光緒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二十八日,長春宮的太監共給慈禧傳用瞭如下果品:

平均下來,慈禧每天的果品供應是:25個蘋果、3.7斤片棗、2.5斤山裡紅,1斤桃仁、紅黑棗各1.7兩,栗子3.3兩,核桃13.3個。

這麼多果品,慈禧自然是吃不完的,剩下的或賜給身邊的宮女太監,或直接就浪費掉了。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圖:光緒年間宮中所用“銀鍍金壽字火鍋”

光緒元年的慈禧,相對而言還處在“比較節儉”的人生階段。越往後,她的權柄越穩固,奢靡也就越嚴重。光緒二十三年的一張清單顯示,慈禧與光緒皇帝、隆裕皇后等人,在鮮果方面的消耗如下:

蘋果158320個、秋梨111750個、棠梨77300個、紅肖梨53295個、柿子2275個、文官果2400個、石榴310個、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櫻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檳子770筐、葡萄16385斤、鮮山楂16663斤。(魏開肇,《五園三山》,北京出版社,2000,第103頁)

15.8萬餘個蘋果,11萬餘個秋梨,7.7萬餘個棠梨,5.3萬個紅肖梨,4000多筐甜桃,300多筐酸桃,400多筐櫻桃……自太后而下至最低階的妃嬪常在,無論怎麼吃,也吃不完十分之一。

吃不完的部分哪裡去了?自然是小部分賞賜左右,大部分浪費掉了——這張清單還記錄了部分乾果消耗,“核桃、栗子、紅棗、黑棗、白果、榛子、曬山梨、英俄瓣共計2356石7鬥7升5合7勺”,但它並不完整,該年宮中還消耗了大量的柑橘、龍眼、荔枝、西瓜等,這些並未出現在清單當中。

按乾隆時代的舊例,太后每日的膳食費是六十兩白銀(皇帝每日是五十兩白銀),慈禧所耗,自然早已超過了六十兩。光緒二十五年,湖北的平均米價是2。14兩每石,清代1石約為150斤(不同演算法得出的結論不同,上至180斤,下至120斤,筆者取常用的150斤),六十兩白銀大約可以購到4200斤大米。制度規定,慈禧每天吃兩頓正餐,加不定次數的點心。按她每頓飯耗銀30兩計算,這筆錢可以購買2100斤大米。一個普通的晚清成年人,每天大約吃1斤大米,一年要吃365斤(事實上絕大部分晚清民眾達不到這個標準)。也就是說,

慈禧最低標準的一頓飯,大約是晚清成年小民的六年口糧

太后一頓飯,小民六年糧

圖:慈禧

這種奢靡,養活了許多以腐敗劃扣為生的官員。在宮中做過太監的信修明如此感慨道:

“皇上和太后僅一個人,何以食用如此巨量的物品。殊不知仰食於皇家的人,還要超過這個數目很多倍。

僅以雞蛋一項而論,原來額數是每月二十個,而買辦處每日交進的必須是五百個

,其他可想而知了。”

慈禧的“每日分例”裡有“雞蛋二十個”,本已遠遠超出了她的日常所需。負責採辦的機構每日裡實際採辦的卻是500個。剩餘的480個雞蛋哪裡去了?信修明說,“為皇上和太后買辦的食用之物,過一處扣一處,始能食到主人之口,然而主人豈能不知道嗎?”慈禧和皇帝當然是知道的,但他們並不在乎,因為這是一種“帝德深如海”,是帝王應有的排場和風度。這種“帝德”到了最末端,就是晚清京城中流行的“折羅菜飯”:

“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外有一批小販,專包宮中折羅菜飯,十個大錢,就能令人飽餐一頓。”

據信修明說,最盛時,京城中每天約有1萬家、共計5萬餘人等著買宮中剩下來的折羅。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緒、慈禧相繼賓天,這五萬多人也一時間沒了飯吃。

溥儀時代,清廷雖已風雨飄搖,飲食上的奢靡卻並無改觀。據溥儀自述,隆裕太后每餐的菜餚“有百樣左右”,自己“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這些菜餚除了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因為“從光緒起,皇帝並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飢”,溥儀自己真正吃的,是太后、太妃們小灶上烹調的食物。據檔案記載,宣統二年九月份,溥儀、隆裕太后及四位妃子六口人,按分例“共吃豬肉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斤”,此外另有添菜,包括:31844斤肉、814斤豬油、4786只雞鴨……共計用銀14794兩。

也就是說,1910年9月份,紫禁城裡的六位“主子”,吃掉/浪費掉了差不多5萬斤肉。

(參考資料:

關雪玲《清代皇帝后妃日常膳食制度——以分例為中心》、姚偉鈞《中國飲食禮俗與文化史論》、林永匡《清代宮廷文化通史》、鄭南《清代宮廷御膳禮制演變述論》、王樹卿《清代宮中膳食》、溥儀《清宮飲食回顧》等 。)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