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在秦俑坑中挖掘出的眾多秦始皇兵馬俑裡,唯獨有一個兵俑與另外2000多位大相徑庭,他的臉竟然是綠色,為什麼兵馬俑裡出現了這樣一位與大家格格不入的形象呢?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始建於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至秦二世2年,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建造而成,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秦始皇陵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是秦始皇陵最重要的地理特徵,當時秦朝總人口約為2000萬人,而築陵勞役多達72萬人之多。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13歲繼位不久之後,就開始下令修建陵墓,直到他逝世,整個陵園工程還未竣工。秦始皇陵的營建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建時期。自秦始皇繼位至統一全國,為期26年,工程規模較小,初步奠定了陵墓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第二階段為大規模修建時期,截止到秦始皇去世為止為陵墓的第二階段,基本完成了陵墓的主體工程。第三階段為收尾時期,始皇死後至秦二世又修建了兩年,為陵墓修建的第三階段。皇陵主陵由地表以上的封土堆和地下的地宮兩部分組成,地表的封土堆高約76米,封土地下隱藏的秦陵地宮又分為外層和內層。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根據考古學家利用先進的現代精密儀器考察考察得出結果,秦始皇陵僅地宮城牆的高度就高達30多米,皇陵地宮整體推測深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6-150米之間。地宮整體稱倒金字塔形,內層宮牆為四方形。秦始皇陵其實描繪的就是一個縮略的中國秦王朝,甚至是一個小的中國的縮影,這樣的形容並不是沒有依據。整個陵墓群中包含了武官和車馬的兵馬俑坑,目前已發現四座坑,坐落於主陵東部1500米處,對外展出的兵馬俑分別為一號坑,展出的是秦始皇的右軍。二號坑展出的是秦始皇的左軍和三號坑宮廷侍衛郎衛及三軍指揮部,而四號坑是一個沒有放置任何陶俑的空坑,被認為是原本要建設成為中軍,但最終並未建成。這也證明了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之說。兵馬俑坑只是整個秦始皇陵建築群中最小的一塊區域,在兵馬俑的西邊有著龐大的呼應俑坑武官車馬的馬廄坑群,意為車馬糧草的中樞。再往西便到達了陪葬墓區,皇陵的外圍左右以及地宮內層已探明的就有600多處陪葬墓坑,出土了5萬多件青銅器,並且還在不斷的發掘之中。由北向南還有提供觀賞的青銅水禽和青銅動物陪葬坑、石料加工遺址、外層建築群、制磚瓦窯群、圓寺吏舍,專門負責吃喝的食官遺址、內層的便殿建築群、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文官俑陪葬坑、寢殿、珍奇異寶的府藏坑、埋藏盔甲與頭盔的石甲冑陪葬坑、養動物的苑囿坑。負責唱戲的百戲俑陪葬坑,還有徒刑的墓地等等區域,可謂窮奢極欲,古玩和宮廷裡的稀世珍寶,千奇百怪之物填滿了整個墓穴。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據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簡單地說,就是秦始皇生前在宮廷裡的全套裝備和人設都原封不動地將之帶入了陵墓。《史記》還有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不滅者久之。秦始皇帝宮不僅以水銀模擬了江河湖海,抬頭模仿了天象,懷疑是一些雲朵的壁畫,或者是一些飛禽的銅像。低頭模仿了地理,以娃娃魚或鯨魚的脂肪為燭膏,整個地宮裡燈火通明,這種奢靡程度真的不是年入過億的網紅,住個豪宅開輛勞斯萊斯就可以想象的。陪葬坑中出土了數不勝數的寶貝,每個都令現代考武學家們嘖嘖稱奇。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村民楊志發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了兵馬俑,並上報了國家。此事令中國考古學界悉數震驚,早在過去人們就知道秦始皇陵墓的位置,但不知1。5公里之外的陪葬坑裡居然挖出瞭如此多稀世珍寶。用他們的話來說,坑裡的每一塊秦磚都價值連城,至今出土了2000多個兵馬俑。考古團隊們最初見到兵馬俑時,兵馬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豔,五彩斑斕,歷經2000多年光彩不減。但是,在考武學家們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小時之內,彩色紋樣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眾印象中的陶土色,這也是秦始皇陵層層疑團中的一個,到底秦俑使用了什麼才彩繪材料呢?如果去過兵馬俑坑的應該知道,很多陰謀論相傳的真人俑其實是並不存在的,兵馬俑是一個薄壁空心的塑體,平均高度超過1。8米,採用了魔術結合的工藝製作,工藝水平之高空前絕後,已出土的2000多位兵馬俑神行栩栩如生,姿態英氣逼人,面部表情細緻入微,但2000多位兵馬俑又沒有發現所謂的雙胞胎俑,每個都有獨立的姿態與表情,可謂千人千面。現代做陶塑和泥塑的專家都嘗試過複製兵馬俑,但由於其內壁過薄,一入窯溫度一升高,整個塑形就垮掉了,更不要說兵馬俑原本包裹全身一遇到空氣就脫落的神秘彩漆,以及如何做到猶如真人一般的面如生機、活靈活現、千人千面的形態,部分製造工藝在現在也是一個謎。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另外,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了若干柄青銅劍,其中有幾柄古劍震驚了在場的所有考古學家。那是長度約為84釐米的長劍,出土的時候銀光閃閃鋒利無比,在土坑中存放了2000多年,竟然可以直接當作開鋒的兵刃來使用,進入實驗室一驗,不得了劍身上居然使用了鍍鉻工藝。這實際上是一種個鉻的化合物,將它鍍在劍身上就可以防鏽。在此劍出土之前人類有記錄的最早鍍鉻工藝是1937年德國人首次使用此工藝,1950年美國人把鍍鉻作為專利申請下來,而秦帝國這一個恐怖的技術跳躍一下就把該技術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1980年12月,在臨潼秦始皇陵封土堆的西側,兩乘青銅車馬先後出土,分別是一號車立車,也叫做高車,高1。52米長2。55米,以及二號車安車高1。04米,長3。28米。兩架馬車均以正常人馬的1/2製作,銅車馬整體用青銅鑄造,使用的金銀配飾點綴物的重量則超過14千克,兩車分別重達一噸多。單個青銅車並不是由模具澆築而成,而是由3000多個零件組成的靈敏機械。兩車共含有7000多個零件,內含1000多件金銀飾物和彩色圖紋紋樣的點綴,數量龐大,形態各異的組裝零件對金屬鑄造和組裝的要求難以想象。每個元件之間的縫隙都插不進一根頭髮,特別是一些圓形和弧形的構件,是如何鑄造開模並且精細到數千個零件嚴絲合縫的主裝拼接呢?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專家認為,修長或大體量的部件採用空心鑄造法,寬而薄的則採用鍛鑄結合的工藝,複雜的元件被拆解成原件單獨製作。透過活頁、子母扣、銷釘和柳環連接合為一體,這是迄今中國出土的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的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文物。我國頂級的文物保護專家團隊曾經嘗試用古代的鑄鍛結合工藝製作銅車馬,均以失敗告終,在很多部件和細節上遇到了瓶頸。譬如,專家在製作中發現,各種圓面、弧形的配件,其尺寸比例根本無法靠常規的直尺和圓規等工具計算,必須使用現代計算機來建模,如果不加入現代工業科技根本無法完成此工程,除非一體澆築,那秦人是如何做到的呢?可見,2000多年前要做出7000多件獨立部件來組裝成兩部數米的青銅車馬,在當時是多麼驚為天人的工藝。在沒有進入主陵地宮的前提下,僅在外圍的陪葬坑裡就挖出了這些不計其數鬼斧神工的瑰寶,那麼埋藏在秦始皇陵主墓,這個大一統六國將六國珍寶悉數納入囊中的中國第一位皇帝,天下歸一的秦始皇陵帝宮裡到底還藏有多少稀世珍寶,實在非吾輩可以想象。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秦陵帝宮曾經被挖掘過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困擾著所有的科學家們。根據古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墓被大規模的盜擾大概就有7次之多,歷代都有相關的史料記載。盜墓者包括項羽、赤眉軍、石虎、黃巢等。也有《漢書 劉向傳》中記載的牧羊小兒為了尋羊不小心以火把燃燒了大量秦皇陵的傳說。對秦始皇陵大肆盜掘最有名的歷史事件就是項羽率30餘萬人,持續30多天的盜掘秦陵。《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私收其財物”。《史記 高祖本紀》還有記載“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其財物,罪四。”《水經注 渭水下》中記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90日不能滅,根據兵馬俑坑出土的文物,有明顯的火燒和毀滅的痕跡,所以多數人相信史書中記載的事件是真實的。但更多細緻的研究表明,項羽等大肆挖掘皇陵的勢力可能並沒有找到皇陵地宮。考古學家們多數認為,原本秦始皇陵除了地下部分還有一部分地面建築群就是被項羽搶掠燒燬破壞的那一部分,只是年代久遠,證據消亡,已無從考證,確實也成為了秦始皇陵考古史上的一大遺憾。當然,秦始皇陵帝宮是否在過去已遭到挖掘,到現在並無完全的證據來證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七十幾萬人建造了39年的陵墓,絕非普通小毛賊可以破壞。除去歷史上這幾次大有記載的盜墓事件,科學家們還是非常樂觀的相信秦始皇陵帝宮並未真正地開掘過。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要知道為何至今都不開掘地宮,首先要知道一些隱藏於地宮內的秘密,一些問題使得發掘工作非常棘手,可以說就算是以現在的科學條件,依然不能確保能在保護珍貴文物的前提下開啟秦陵,那麼是遇到了哪些困難呢?《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有一個重要的記載,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還有很多古籍記載,秦始皇陵內含有巨量水銀的事實,秦朝秦始皇帝生中唯一表彰過的婦女,名曰巴寡婦清,為其起了一個高臺,名為女懷清檯,稱頌她的貞潔。而實際上,巴寡婦清對秦朝的貢獻極大,其家族世代錘鍊丹砂,丹砂就是現在所謂的水銀。中國古代水銀主要產地集中於四川東南部,其實就是八蜀之地,巴寡婦之名就來源於此。水銀的作用不僅僅可以防止一些墓葬品的快速氧化,具有防腐之效,更重要的是它含有劇毒,具有高揮發性,如果盜墓賊闖入陵墓,則會在密閉的空間內被高濃度的氣化水銀直接毒殺。在秦始皇陵外圍陪葬坑未發掘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司馬遷記載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之說十分荒謬,但近幾十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考武學家在封土堆多處超大範圍測得汞元素異常,超過了正常值的八倍,並在地宮的東南部地下疑似測得巨量水銀,驗證了史記的說法。前面提到秦始皇帝宮其實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中國,而這些大量的水銀則是象徵著中國的東部沿海,可見秦始皇的雄心一直延續到他長眠的地底。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另外,史記中記載的令將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就是描繪了地宮中存在著很多弩箭機關。已從墓葬坑中挖掘出的5萬多件青銅器裡,其中含有大量的弩機,這一點也被完全證實,甚至考武學家們認為還有更多其他防止盜墓人的各種意想不到的機關被設定,並未被史料所記載。就如血渭一號墓九層妖塔一般,始皇之墓在建造規格、建造技術上絕對不會遜於中國其他的任何陵墓。另外在倫理上,一向信奉傳承中華文明,對挖掘首個一統中國的始皇之陵墓,必須慎之又慎,要在完全確保保護重要歷史文物和遺蹟的前提下方可進行,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核心問題,即使到現在的科技手段都無法確認在技術層面可以保全這些珍貴的國寶,甚至沒有一點把握。科學家的研判,由於古墓環境地下塵封上千年,空氣氣壓甚至微生物與外界已完全不同,可能古墓裡的環境極度缺氧,使得物品得以完整儲存。以陪葬坑的兵馬俑為例,原本為彩色,出土後極短時間內就變成了陶土之色,而相對於環境更加嚴苛的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漆的保護則更加令人頭疼。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秦始皇陵不同於三星堆那三個小土堆等其他考古現場。例如規模還算龐大的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總面積為5334平方米,深24米,考古工作挖掘了十年,現今研究秦始皇陵工作的考古學家普遍認為,秦陵如果按照正常的考古學繪圖、照相、提取標本,進行探實式測定,漸進挖掘等一系列工作的正常流程,則地宮就需要約400-500年來挖掘。而陵園總面積約為56。25平方公里的其他區域,文物的挖掘難度簡直不敢想象,並不是像各位腦海中想象的那樣,拿幾個挖掘機,甚至盾構機咔咔往下挖就完事了。地宮特殊的結構和構造,使得邁出第一步就極其困難,一般來說在考古現場搭棚就是第一步。而皇陵就算只開挖地宮這個小小的區域就要搭一個幾平方公里的挖掘棚,其特殊的密閉性使得挖掘工作難上加難,有可能一開啟,接觸到氧氣後,就會造成大量文物的損毀。另外,地宮深度被推測為至少36米至150米之間,相當於最少12-50樓以上的深度。上層的封土堆為一個山丘,重量極大,底下為中空的地宮,整體內部的詳細施工圖和支撐結構未知。按照1500米外的兵馬俑坑的結構來說,如果地宮也是這種板壁和土壁,許多考古學家認為只要挖錯一個點,也許就會造成整個山體的塌方。屆時,即使有數之不盡的稀世珍寶,都要長埋於地下。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的勘測鑽探修復技術,在世界考古學史上也缺乏先例,沒有可借鑑的發掘經驗,研究秦林的中國頂級專家們都只有這樣的一個共識。

秦始皇陵為何不挖,裡面隱藏著什麼未解之謎?地宮裡的謎團現代科技無法解開

從考古學角度來看,推動考古學進步的是發現本身和發現的方法,錯失了可以把機會留給技術能力更強的後人,但由於現今的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失誤和侷限性而造成歷史性的遺憾。面對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的歷史文化遺產,沒人敢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付學費了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