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夜讀丨劉邦克己、曹操制怒、曾國藩不驕,自律方能成大事

文/洞見ciyu

“有種品質可以讓人在碌碌無為之輩中脫穎而出,不是天資,不是教養,而是自律。”

生活中,自律的人,慾望有節制,情緒會控制,凡事不張揚。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十分自律。比如,劉邦臨大財不取,曹操遇大事不怒,曾國藩處高位不驕。

劉邦:剋制慾望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大軍直搗咸陽。他於咸陽宮前拾階而上,眼前盡是一幢幢雕龍畫鳳的宮殿,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四處擺放,六國美女也盡攏於此。

市井流氓出身的劉邦,哪裡見過如此陣仗,他在這富貴鄉中難以自持,但他很快就遏制住內心的慾望,成山的金銀財寶分文不取,如雲的後宮佳麗不曾染指一個。

稱帝后,劉邦沒有沉溺於享樂中,也沒有迷失於萬人之上的權力中。他勤勉於政事,命蕭何制定律令,讓韓信重理軍法,讓陸賈編《新語》,最終以一介布衣,成就帝王事業。

古人說:“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任內心的慾望不斷放大,最終吞噬的是自己。

在劉邦入咸陽的1800多年後,李自成領著大軍攻打北京城。百姓紛紛翹首以待,以歌贊曰:“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然而,當李自成攻陷京城,入主皇極殿後,他領導的大順軍馬上淪陷在一片奢華中。他縱容將士驕奢無度,搶了大戶搶小戶,搶了錢糧搶民女,惹得百姓怨聲載道,最終李自成只在北京城當了42天的帝王。

《禮記》有言:“傲不可長,欲不可縱。”

每個人心裡都有貪念紮根,因名利,因美色。弱者在不饜足中失守,滑入人性的深淵。強者卻懂得保持淡然的心境,對抗著不斷膨脹的慾望,篤定地追求真正的人生。

曹操:管理情緒

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遇事不被情緒左右,能駕馭住心緒,才能冷靜剋制,不至於因為一時的脾氣擾亂心智。

寧可輸給強大的敵人,也不要輸給失控的自己。制住怒氣,穩住心態,是一個人最大的本事。

官渡之戰後,曹操清點袁紹書信時,發現許多人私底下在勾結袁紹。曹操沒有暴跳如雷,反而平靜地讓手下把信件當著眾人面前盡燒了,收攏了一大批人心。

赤壁之戰中,曹操兵敗如山倒,沒有垂頭喪氣,逃竄中的三次劫後餘生,他都盡情大笑,這是為了讓愁悶一洩而盡,也是為了穩定軍心。

問題會產生情緒,但情緒難以彌合問題。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管理好情緒,他們不會以心情為導向,而以結果為導向。

很多人覺得情緒沒法改變,認為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但其實,控制情緒是自主性最高的一件事,因為這完全是自己在做決定。

如何對待情緒,是一種選擇。學會理性地控制情緒,看似修的是心境,最終成就的是格局。

曾國藩:空杯心態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他一生貫徹“守愚之道”。

道光十八年,28歲的曾國藩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朝登龍門,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因此許多人進入翰林院後,便懶於進取,整日無所事事。可曾國藩卻仍時時保持警醒,他每天都寫日記來反省自己的不足,堅持了三十年。

他制定“日課十二條”的目標,鞭策自己日拱一卒,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必須完成。

晚年時,曾國藩仍覺得自己的學問無所成。即使公務再繁忙,也會抽時間看書修身,經常秉燭夜讀。直到去世之前,他還在孜孜不倦地閱覽宋代理學家的《二程全書》,希望在理學的探究上更上一層樓。

曾國藩並非超群絕倫的天才,但他一生都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沒有站在聚光燈下,而是獨處讀書,時隔八年,攜《晚熟的人》歸來;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告訴學生,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內是已知的,圓圈外是未知的。

已知的圓圈越大,未知的邊界就越廣。保持空杯心態,才能不斷突破已知的界限,探索更多的未知。

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很可能只是我們自己的自以為是。橫在我們成長路上的障礙,從來都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那些已知的、我們以為已經足夠用了的東西。

以謙卑的姿態成長,隨時讓自己保持“空杯心態”,才能打破固有的思維框架,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自律不難,不需要做“大事”;自律很難,是要積跬步,以致千里。

也許我們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終其一生也不會有什麼宏圖大業。然而無論有多平凡,我們也要時時內審,自律克己,才能活好這一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