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多爾袞的權與謀-論皇太極長子豪格,是怎麼樣失去帝位的

從夏啟驅逐伯益開始,到慈禧與肅順等“顧命大臣”爭權結束;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每每到了皇權更替之際,“禍起蕭牆”的戲碼,總會不約而至地上演。

在這數百場的權力爭奪中,我們見過胡亥、楊廣那樣的陰謀篡位者,也見過李世民、朱棣那樣“明搶”、“靖難”者,當然,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有驚無險”的順位繼承者。

多爾袞的權與謀-論皇太極長子豪格,是怎麼樣失去帝位的

當我們越瞭解歷史,就越明白:權力的交接,遠遠不是“受命於天”這四個字,所能概括的;在每次權力更迭的背後,都有數不盡的權謀與算計。

所以,即便是已然成功的“順位繼承”,青史君都要給它們加上有驚無險的定語。

畢竟,在中國歷史上,還有那麼多本該名正言順繼承皇位的人選,卻最終都沒有成功······

公元1643年九月,也就是滿清入關的前一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突然崩逝,享年52歲。

根據《清史稿》記載,皇太極的駕崩,屬於絕對的突發事件——在沒有出現任何先兆的前提下,皇帝突然間就“沒”了。

是夜亥刻,上無疾,端坐而崩,上在位十有七年,壽五十有二。

幾乎沒有遭受任何痛苦的皇太極,走得算是“安詳”;可是,活著的那些滿清貴族們卻亂成了一鍋粥。

由於皇太極在生前,並沒有明確儲君人選,所以,在其駕崩之後,面對巨大的權力誘惑,立馬就有兩個滿清貴族跳了出來,都說自己才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選。

這兩個人,一個叫豪格;一個叫作多爾袞。

多爾袞的權與謀-論皇太極長子豪格,是怎麼樣失去帝位的

豪格,全名為愛新覺羅·豪格,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其母乃是皇太極的第二任大福晉(正妻)烏喇納喇氏。

從少年時期起,豪格就善於騎射,且英勇善戰;

在努爾哈赤時,就因戰功出色,被封為和碩貝勒;在其父皇太極繼位之後,豪格更是盡心盡力,屢立戰功。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豪格因軍功積累,被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皇太極又授予了豪格兼管戶部的事務權力。

毫無疑問,皇太極對於自己的這個長子還是相當滿意的。

故而,當皇太極死後,大部分人都認為豪格是皇位的不二人選。

這些包括皇太極的長兄,掌控著正紅、鑲紅兩旗的和碩禮親王代善;

以及皇太極的親衛部隊,正黃旗和鑲黃旗的大部分首領,如

索尼、圖賴、錫翰、鰲拜、譚泰等朝廷重臣;

而掌控者鑲藍旗的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也對豪格表示支援。

如果再算上豪格自己所掌控的正藍旗,滿洲八旗,有六旗以上,都是支援豪格,或者說不反對豪格繼位的。

然而很可惜:在當時的大清朝堂上,還有另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堅決反對豪格繼位,它們就是由多爾袞、多鐸兩兄弟所率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子之弟。

在我們漢人的禮法裡,在哥哥皇太極留有子嗣的情況下,身為弟弟的多爾袞是沒有資格繼位皇位的。

可是,當時的滿清,還沒有完全“漢化”;在以強者為尊的“漁獵部落”生存體系裡,同樣是軍功顯赫的多爾袞,硬要說他有繼承資格,那也沒有錯!

而且,在野史裡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多謀善斷的多爾袞,其實才是努爾哈赤最中意的繼承人,當年要不是努爾哈赤自己駕崩得突然,多爾袞時年過小,大汗的位置根本就沒有皇太極什麼事。所以,此時多爾袞站出來爭奪皇位,也算是“出師有名”。

由於討論野史真假一事,並不在本文主旨之內,我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但是,“多爾袞確實極善權謀,是一塊搞政治的好料子”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早在皇太極時期時,他就有意拉攏了一批朝中權貴,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在當時暗中支援多爾袞的滿清將領也不在少數。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人並不僅限於聽命於多爾袞的兩白旗,而是散落於滿洲八旗之間。

多爾袞的權與謀-論皇太極長子豪格,是怎麼樣失去帝位的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之戰正式開始。

參加過有關“人事任免”會議的朋友一定都知道:

此種會議,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的會議主持人提出候選人,然後由官階最低的官員開始發言,表示自己贊同或反對;等到與會人員都發言完畢,再由會議主持人,根據大家的看法,作出總結性發言,對此事定調。

當年的會議流程於此大致相同:

經過皇太極的十數年經營,會議一開始,雖然多爾袞、多鐸等人極力反對,但是與會的大部分人都表示:願意支援皇太子之子豪格登基為帝;

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最有資歷的和碩禮親王代善,適時地站了出來,作出總結性發言。

聽著自己的大伯父代善,說自己是“

帝之長子,當承大統”時,豪格開心極了,他強抑著自己激動的心情,說了一句謙虛之語“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沒想到正是這句話,讓豪格追悔餘生。

原來,從前期會議醞釀時期,多爾袞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無論從名分還是實力方面,都難以蓋過豪格。

所以,在此次會議之前,多爾袞早就作出了兩手準備:自己能登基最好;要是不能,最次的結果也是要阻止豪格上任。

於是,當聽到豪格的謙虛之詞時,多爾袞等人立馬站了出來,說道:既然你都承認你能力不行了,那我們就另選吧!

豪格一下子,就蒙了!

與多爾袞據理力爭吧,明明剛才那話是自己說出來的,現在反悔,自己明顯“沒理”;可是,不爭吧,到手的皇位就這麼沒了。

於是,他站在那裡一時不知所措。

代善等人也想不到,多爾袞會來這麼一手,會議就這樣陷入了僵局。

可是,無論如何這件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不然,剛剛強大起來的滿清政權,隨時都有分裂的危險。

看到豪格與多爾袞都兩不相讓,這時候兩黃旗的人,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這句話乍看之下,依然是支援豪格,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原來,兩黃旗之所以會支援豪格,並不是他們覺得豪格能力出眾,而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由豪格繼位,則兩黃旗依然可以繼續享受天子近衛的特殊待遇(如果多爾袞繼位,兩白旗肯定會成為新的天子近衛)。

所以,兩黃旗將領的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我們全力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位,至於他到底是不是豪格,我們也不是很在乎。

而代善和

濟爾哈朗之所以會支援豪格,則是因為豪格的身份比多爾袞更合於“禮法”;但是,在他們的心裡,滿清的穩定是大於個人的榮辱。

也就是說,在代善和

濟爾哈朗的心裡:

豪格能夠繼位最好;如果不能,那麼,最大限度地保持滿清的統一和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而現在的情況是,多爾袞和豪格勢同水火,不管哪一方勝出,另一方肯定會刀兵相見;所以,在代善和

濟爾哈朗心裡

的最優解就是:選擇一個豪格和多爾袞都不反對的第三人繼位,先保住滿清的穩定再說。

而多爾袞呢,透過早期的聯絡,他應該早就知道了自己勝算不大,故而,青史君才會在前中說他在此次會議上,最保底的打算是要阻止豪格上位。

現在,既然目的已經達成,多爾袞自然也不會多說什麼。

但是,作為一個多謀善斷之人,多爾袞立馬重新規劃了自己的路線:他提議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順治)登基為帝。

然後,又提議豪格的支持者

濟爾哈朗為第一攝政王,自己為第二攝政王。

對於,這樣的結果,豪格雖然滿心不滿,但是也無話可說。

然而,豪格不知道的是,自己又被多爾袞算計了:

首先,多爾袞提議福臨登基為帝,那麼多爾袞就有了擁立之功,而豪格卻依然是新帝福臨的“威脅者”。也就是說,多爾袞在不知不覺間,就將豪格弄到了新帝的對立面(豪格的悲慘結局此時已經註定)。

再者,多爾袞之所以會提議豪格的支持者

濟爾哈朗為第一攝政王,完全是為了堵住豪格的嘴。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這個

濟爾哈朗其實一直是個“和事佬”,他向來沒有什麼追求,所以在皇太極收拾“四大貝勒”時,濟爾哈朗才可以一直安然無恙。

現在,多爾袞將其捧為第一攝政王,明顯是個擺設。

而且,由於皇長子豪格的超然身份,他對新帝順治的威脅,明顯高於多爾袞;故而,在順治繼位之後,那些支援順治的勢力,則會明顯地投靠多爾袞,以求打壓豪格。

果然,不久之後,第二攝政王多爾袞就成為了滿清的實際統治者,至於那個曾經名正言順的繼位人,豪格則成為了案板上的魚肉,被多爾袞玩弄於鼓掌之間,並最終於幾年之後,就丟掉了性命。

縱觀豪格與多爾袞爭權的整個過程,豪格似乎只想到了自己的勝算,從來沒有意識到,如果自己沒有上位成功,又該怎麼謀劃。

而多爾袞呢?

則是堪稱算無遺策!他知道自己勝算不大,故而在全力阻止豪格上位的基礎上;力推順治登基,給自己謀得了攝政王的名位身份。

在一切穩定之後,多爾袞又利用順治帝的忌憚心理,開始明目張膽地打壓豪格,最終將這個政敵置於死地。

《孫子兵法》有云:多算多勝,少算少勝,不算不勝。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豪格輸得一點都不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