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莒南民間故事:王璟的傳說

莒南民間故事:王璟的傳說

王璟(1446~1533年)字廷採, 號東皋, 莒南大白常村人。

明成化七年(1471年)中舉。成化八年中進士,任河南省登封知縣。後任兩京御史。

弘治三年(1490年)巡撫山海關與保定諸郡。弘治九年晉為光祿寺少卿。弘治十四年再升為南京鴻臚寺卿,是年擢為都察院僉都御史,理兩浙鹽政。他嚴懲不法鹽販,革除舊弊,使這一時期的鹽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不久,浙江東部災荒嚴重,王璟受命前往賑濟。他深察災區民情,上疏皇帝十項救災措施,調撥杭湖軍糧30餘萬石,救活40餘萬災民。

弘治十七年冬,奉詔巡撫河北保定,適逢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基,太監夏綬、張峻等人借祝賀之機,到畿南一帶巧立名目,增收苛捐雜稅,搜刮民財,連收割蘆葦、渡河客商皆課以重稅,又於京城附近圈地建立所謂皇莊,濫收賦稅,致使民怨沸騰。宦官又派兵殘酷鎮壓,逮捕了魯堂等200多名反抗的農民,京城民心浮動。王璟不顧個人安危,多次上疏痛陳利害關係。正德皇帝採納他的建議,取消一些苛捐雜稅,撤銷皇莊,使一度趨於白熱化的矛盾得到緩解。

正德三年(1508年),他被奸臣劉瑾陷害,“矯詔罷官”。正德六年,劉瑾受誅,他再度被啟用,出任山西巡撫。此時,韃靼屢次內犯,成為西部邊患,山西一帶深受其害。他到任後,整飭軍馬,改進並製造萬餘支火槍。這種火槍每支藏箭6支,箭頭皆塗毒藥,射程較常箭遠得多,用其禦寇,寇不敢前,西部邊疆暫得安寧。遂升任都察院右侍郎。正德九年任左侍郎。正德十年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不久升為左都御史。入主都察院期間,常視察監獄,查閱案卷,凡遇疑案必一一核查。後封太子太保。

嘉靖元年(1522年),已76歲的王璟要求退職,獲允返鄉。嘉靖帝“詔給月米人夫”,並派專使去寓所“以禮存問” 。

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月二十七日卒於故里,享年八十七歲。嘉靖帝贈少保,諡號“恭靖”,賜“御祭九壇”,並委派特使前來沂州督葬。嘉靖十三年三月十九日(1534年)葬於臨沂城東南三里姜園御封林內。同時,在白常村南設御封林,建衣冠冢。國史總裁任邱李時為王璟撰墓誌文:“碩勳偉績顯於朝廷,完名高節重於海內。”

莒南民間故事:王璟的傳說

現在臨沂一帶還有很多關於王璟的傳說,出生、趕考、朝中為官,以及死後的錦雞落江南、石人偷食等都廣為流傳。

王璟出生的傳說

大明年間,天下太平。萬歲皇爺端坐金鑾殿,紫禁城裡歌舞昇平,十分熱鬧。

這天,皇上心想,“雖然現在天下太平,但山高皇帝遠,不知江北江南的黎民百姓生活得怎麼樣?”於是就跟貼身的大臣商量,是不是該一路私訪到江南?君臣最後商量好了,就安排好朝中的大事,然後不叫眾人知道,君坐車、臣騎馬上了大路。

這天來到山東沂州地界,早早地找了個客棧住下,把車馬放在客棧裡,叫手下的人看管,自己和大臣換上了便衣,好去微服私訪。君臣二人隨便來到沭河東岸的一個緊靠河的村子,想找村裡的老百姓瞭解瞭解民情。可“六月的天,哭孩的臉,說下就下”,一會烏雲就上來了,下起了傾盆大雨。君臣慌了,看見大街左邊有家高大的門樓,就趕忙跑去避雨。

只見大門緊關著,但可以聽見裡邊屋裡有女人說話的聲音,也有一陣陣喊痛的呻吟聲。君臣二人心中正在納悶,忽聽見裡邊屋裡傳出了嬰兒出生的響亮哭聲。裡邊的女人們都笑了,說:“是個大小子,這回可好了,有孫子了!”二人什麼都明白了,原來這家剛出生了一個男孩。

君臣互相使了個眼色,皇上說:“這個孩子真有福,出生時還得咱君臣二人來把門。”大臣也說:“孩子長大後必定是棟樑之才,就不知能官稱幾品?”話未說完,只聽見院裡的一個老婦人說:“俺老百姓莊戶人家的,不要幾品的大官,有一品就行了。”

原來是孩子的奶奶正走出屋門,向院子裡的陽溝潑接生過的髒水,聽見門外有人說話,問“孩子官稱幾品”,她還以為越品多官就越大,心想“有個官做就怪好”,所以就說“莊戶人家,一品就行”。剛出生的這個孩子就是王璟,他的奶奶真會說話,後來還真應驗了她的話。

巧治夜哭郎

王璟從小聰明伶俐,七歲時爹孃把他送到南學把書念,老師教的點到就會、過目不忘,顯得才華出眾。十七歲去北京應試,趕考的路上路過一個村莊,天黑了沒奔上客棧,就在一家農戶裡住下了。

這家農戶的夫妻倆剛有個不滿一歲的女兒,常常日夜哭啼,而且越是到晚上,哭得越厲害,刺耳的哭聲令夫妻二人經常徹夜難眠。說來也怪,王璟在他們家住下後,孩子竟一夜睡到天亮也沒哭。第二天王璟走了,孩子睜開眼看了看,又“哇哇”地哭起來。夫妻倆一想,這趕考的書生肯定是個貴人,他住了一夜女兒一夜沒哭,他走了卻又哭,於是就趕緊去追王璟。

王璟停停走走的,也沒走多遠,就被跑著來的夫妻倆追上,說明了來意。王璟說:“只要我在你家,孩子就不哭?可我急著去趕考場,不能長住在你家呀!”之後想了想,說:“那這樣吧,我給寫幾個字,你們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就行了。”說完拿出筆墨、取出紙張,放在自己行李上寫了四個大字“王璟在此”。夫妻倆回家後,把字放在了孩子的枕頭底下,果然夜晚就睡得香甜,不哭了。

夫妻倆喜得逢人便說:“多虧了那個過路君子,俺家孩子的哭病好了!”從此以後,凡是有孩子哭夜的,人們就寫個帖子貼在大路口的樹上或牆上,男孩哭夜就寫“天黃黃地黃黃,我家有個哭夜郎,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出太陽”;女孩就寫“天綠綠地綠綠,我家有個哭夜姑,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太陽出”。

王爺好大膽

王璟有夜讀的習慣。這天夜讀到了午夜,王璟想到廁所裡方便。 他打著燈籠進了廁所,可廁所裡沒有放燈籠的地方,一時不知所措。正在這時,一個鬼出現了。只見他長著一雙大眼睛, 頭大大的,頭頂平平的,一副很憨厚的樣子。王璟把燈籠往他的頭上一放,誇獎說:“小鬼好大頭。” 那鬼受寵若驚,忙說:“王爺好大膽 !”

山東免徵三年錢糧

有一年王璟的八十老母從家鄉跑到京城看望兒子,被皇帝知道了,皇帝便叫正宮娘娘設御宴接待這位從鄉下來的老太君。皇帝出席作陪。王母為人忠厚,在家雖沒見過大世面,但在皇帝和娘娘面前卻落落大方,聖上十分歡喜。

娘娘問王母: “你們山東有什麼?”王母答道:“山東呀, 有山、有水、 有人。”娘娘覺得好笑,便又進-一步問: “你們山東有什麼, 好吃的特產?”王母說:“有山楂、 桃、梨、棗。”

“百姓們吃什麼主糧?”王母說:“吃包穀 (玉米)。”

娘娘卻聽成“吃草谷”,她又問: “穿什麼?”“夏天頭頂席角, 腳穿草鞋,身披油草蓑衣。”

“冬天你有棉衣嗎?”王母說:“冬天呀,我穿的熟羊皮襖可暖和了。”娘娘又聽作楊樹皮襖了。

經過一番談話,娘娘動了惻隱之心,覺得佐都御使王都堂的老母在家過著這樣清貧的日子,山東一定很窮,便脫口說出:“山東很窮,應該免收三年錢糧。”這時皇帝正喝得酒興大作,也隨聲附和道:“應該!應該!應該免收三年錢糧啊。”王璟和老母聽聖上給山東免收三年錢糧,心裡非常高興,立刻跪謝。君無戲言,山東免收了三年錢糧,當然山東老百姓都感激王璟母子。

但事後卻有人奏本說王璟母子欺君。皇帝便把王璟叫去查問真情。王璟回答:“臣未曾欺君。老母講山東有山即有泰山,這是五嶽之尊;有黃河,靠渤海、黃海、東海可謂有水吧?山東出聖人算是有人吧?樂陵棗、肥城桃、萊陽梨、蒙山山楂都是數得著的天下名產吧?老母所說家鄉吃的主糧是包穀,娘娘卻聽作草谷,實際叫玉米。老母在聖上面前避諱“玉”與“御”字同音,故稱作包穀。至於頭頂席角那是斗笠,蓑衣睛天遮日、陰天避雨,是農家必備之物。臣的家鄉沂州府東關產的草鞋天下馳名。老母說家有熟羊皮襖也是蒙山特產。以上句句實言怎有欺君之理呢?”皇帝聽了心悅誠服,並感嘆自己久居深宮,不瞭解天下民情怎麼能治理國家呢?便決定微服輕裝秘密巡遊天下。

官絕人不絕

王璟才華出眾,會理財、理事,替皇上執掌後宮,成為粉黛三千的後宮總管,把所有後宮的瑣細之事處理得條條有序。後宮平安了,天下就太平,皇上於是龍心大悅,想下去微服私訪一趟,也順便看看沿途的美景,就放下了國事,叫都堂王璟掌國三個月,放心大膽地去遊玩觀景了。

正值茂春,御花園內百花爭豔、百鳥齊鳴、蝶飛蜂舞,正宮娘娘叫王璟陪她觀花賞春。見王璟年輕英俊、人才出眾,心中不免產生了愛意,就故意在下臺階時把鳳鞋崴掉。因為古代女人都是三寸金蓮腳,娘娘自己不便弓腰提鞋,於是有意調情,就嬌聲嬌氣地叫王璟把她的鳳鞋給提上。

常言說“伴君如伴虎”,王璟為官曆來小心謹慎,從不敢違反皇規,況且古代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就不敢用手直接給娘娘提鞋,於是拿手絹把鞋後跟包好,趴在了地上,用牙咬住娘娘鞋後跟的提鞋布,慢慢地給提上了。

娘娘見他那忠厚老實的樣子,笑著說:“王都堂呀,王都堂,你算是一輩清官做絕了!”王璟一聽嚇了一跳,趴在地上沒敢抬頭,額頭上直冒冷汗。娘娘自知失言,接著說:“王都堂,叫你兒孫代代都做官。”王璟這才謝恩起身。

可能真讓娘娘說中了,王璟的後人並不多,可他為官清廉的名聲很大,大白常姓王的都是他的傳人。後人說,“大白常出了王都堂,姓汪的也改姓了王!”

莒南民間故事:王璟的傳說

錦雞落江南

王璟死後,王家請來很有名的風水先生選擇墓地,先生看好了村西南湖的一塊風水寶地,可以代代高官、人丁興旺,被御名“石林”,由石人、石羊、石馬、石龜等鎮林。一切準備安置停當,開始挖墓穴。當時風水先生就吩咐,“千萬別挖太深,挖到一丈五六尺深的時候,挖不動的地方就千萬別挖了!”先生也不敢離開,恐怕出差錯。

一夥年輕人一會就挖了一丈多深。誰知這時先生突然急著去方便,於是讓他們先挖著,馬上就來。可是小解完了又想大解,耽誤了好一陣兒。等他跑回來時,可了不得了,出了大事!年輕人勁頭足,一會就挖到了一塊石板,竟然忘記了先生囑咐過的話,一個後生彎下腰,伸手就把石板給掀了起來。只聽“撲啦撲啦”兩聲,大石板下飛出了兩隻五顏六色的錦雞,直下西南方向而去。先生遠遠地看見,大聲說:“錦雞飛到江南,脈氣破了!”氣得拿起傢什,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時,大夥也傻了眼。有人說:“錦雞落到江南?那為了家族今後的興旺,咱就把靈柩葬在江南吧!”另一個人說:“我聽先生說錦雞飛到姜園去了。正好沂河岸有個姜園!”最後,只好又找了個地理先生,在沂河岸的姜園看了一穴好地,就把都堂王璟葬在了沂州府的東關姜園。

實際上錦雞並沒有飛姜園。錦雞展翅雙飛後,飛過了沭河,又飛過了沂河,在沂州府南門南的小土嶺上落下來,歇了歇腳,然後直飛江南去了。以後人們把錦雞落過的地方,叫做金雀山、銀雀山。從歷史看,不管明清還是民國時期,大官大都出在江南。

莒南民間故事:王璟的傳說

石人偷食

傳說在清朝時,村裡有家人把磨好的煎餅糊子放在磨臺上,還沒來得及收起來,因為當時天還不亮,就上屋歇了一會。再出屋門時,看見黑乎乎的有個人影在偷吃磨臺上的煎餅糊子,情急之下,她就用收糊子的尺板狠狠地打了那人的頭一下,人影瞬間不見了。

第二天,村裡有人看到一個石人的頭上粘著煎餅糊子。對於這事,沭河兩岸的人們傳得神乎其神。

對於大白常御封石林和有關王璟的傳說故事還有很多,至今仍在兩岸流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