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公元263年,司馬昭召集天下四方之兵,並派出鍾會為統帥,鄧艾、諸葛緒為主將,一同討伐蜀漢。雖然鄧艾與諸葛緒率軍堵住了身在沓中的姜維的退路,加上鍾會率領主力大軍一路連戰連捷,攻破了漢中數道防線,眼看蜀漢就要岌岌可危,幸好此時姜維設計突出重圍,他與前來救援的諸位將領合兵一處,坐鎮劍閣,抵擋住了鍾會進攻的步伐。由於劍閣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因此鍾會不得不在此處與姜維對峙。但劍閣易守難攻,鍾會一時半會拿不下來,正當鍾會一籌莫展時,鄧艾主動提出偷渡陰平之計。在《三國演義》中,鄧艾偷渡完陰平後,還剩下兩千疲憊之師,而前來阻擋鄧艾的諸葛瞻手中,則有後主派發的七萬大軍,既然如此,為何手中有七萬大軍的諸葛瞻,會輸給鄧艾的兩千人呢?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1。蜀方將來臨陣經驗不足。此次蜀軍完全是鄧艾偷渡陰平進入蜀地內部時被後主劉禪拉出來應戰的,其率領軍隊的主將們都是蜀漢功臣之後,雖然官居要職,但都無實際臨陣經驗。諸葛瞻、諸葛尚為諸葛亮子孫,張遵為張飛之孫,黃崇為黃權之子,李球為李恢之侄,其父輩都為蜀漢立下卓越功勳,而後輩確坐享其成,關鍵時刻當然會掉鏈子。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2。蜀漢御林軍的這支部隊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實戰。翻閱《三國志》,在綿竹之戰前蜀漢御林軍只參加了一次戰鬥,而且在這場戰鬥中御林軍統率向寵陣亡。向寵是蜀漢中領軍,中領軍的職能是統率禁軍,也就是御林軍。240年,向寵率兵征討漢嘉蠻夷叛亂,在戰鬥中陣亡。陣亡後,所部將士搶回了向寵的屍體。御林軍能讓主帥陣亡,其戰鬥力可見一斑,所以此後御林軍就再也沒有上過前線,自此御林軍或許就成了一種榮譽象徵。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3。主將鄧艾用兵果敢。鄧艾用兵才能是在長期實踐中錘鍊出來的,更可貴的是在關鍵時刻敢於背水一戰。雙方對陣,鄧艾派其子鄧忠、司馬師纂分兵攻打諸葛瞻左右兩翼,兩軍失利退回,鄧艾叱責二將並要將其斬首,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結果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鄧艾也親臨督戰,終大破蜀軍,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戰爭雙方往往到最關鍵時刻,拼的就是意志,鄧艾最終熬到了最後,作為從未上過戰場的蜀國將來最終陣亡也是意料之中。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蜀漢亡國前的最後一戰:諸葛瞻數萬精銳之師,為何敗於鄧艾之手?

除此之外,蜀漢自身的腐敗也間接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在《三國演義》中,身為江油城守將的馬邈在聽聞東川己失後,雖有所準備,但也僅僅是提防大路。又仗著有姜維把控劍閣關,對軍情不以為意。當鄧艾攻至城下時,馬邈又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顯然是做了十分充分的準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蜀國在此時軍隊中已是人才盡失,軍心渙散。再加上後主劉禪的無所作為甚至聽信寵臣,導致此時的蜀國早已經是空有其表。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瞻所帶領的軍隊勢力不低鄧艾之軍也是理所當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