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滿漢全席的由來。

據說滿漢全席一共有108道名菜,它起源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

其實在清軍入關之前,滿人吃飯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在露天的環境之下,在地上鋪一塊獸皮,大家圍攏起來,席地而坐。

滿漢全席的由來。

想想也是,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前,女真人還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的漁獵民族,他們的生活十分原始,根本談不上宴席文化。

相傳在滿清入關之後為了團結漢族,邀請了漢族官員,並且舉辦了一次滿漢全席,其實質就是為了促進各名族的團結以及共同發展,滿清統治者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之前在征服中國的過程當中有太多的血腥屠殺,像什麼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還有像剃髮一伏之類的民族政策,這使得漢滿兩族之間幾乎有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後來,當滿清統治者真正成為中國大地的主人之後,改變了統治的方針,開始用比較友好的方式來與漢人相處。

滿漢全席的由來。

清代服飾

其中一個就是在飲食文化上下功夫,有事沒事就大擺筵席,比如在端午,中秋這些華夏傳統節日白節令宴,還有監守,宴庭,臣宴等等,從客觀上來看,這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滿漢全席最早的記錄,應該是在乾隆年間,由黎鬥所著的揚州畫舫錄藝術。

該書裡有一個石丹由南菜北菜各54道組成,其中廣東菜和閩菜各十二道,江浙菜30道

滿漢全席的由來。

滿漢全席菜譜

滿族菜和北京菜各十二道,山東菜30道,這就是最早的滿漢全席的雛形了,滿漢全席的菜餚樣式非常多,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珍貴,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可謂是應有盡有。

而且呢,雲集了各國各地的飲食特色,能滿足不同人的喜好,清朝是由滿族建立起來的,所以清朝初期的宮廷宴席都帶有強烈的遊牧遺風,食物的烹飪方法分為烤煮燒,而食材也多為肉類奶製品,除了豬牛羊肉之外,還有鹿肉,袍子肉,野豬肉等等

滿漢全席的由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飲食逐漸吸收了漢族和滿族的傳統特色,漢族菜餚開始成為宮廷宴席的主角了,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康熙帝進行了宮廷實質的改革,改籓製為姚更漢習,開始佔據宮廷宴席的餐桌,但是這時的漢席和滿席是分開的,直到道光年,滿漢席才不再分開,而是合二為一,滿漢席到了光緒時期,滿漢席又被規模更大的滿漢全席所取代。

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特別是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之後,園內務府御膳房被遣散出宮,一些人為了謀生,自然就流向了酒樓飯莊,開始重操舊業。

滿漢全席的由來。

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對宮廷宴席是充滿了嚮往和好奇,在夸父的心理作用之下很少在大眾面前露面的滿漢全席便走進了大眾視野。最為流行的便是民國初年的京津地區的滿漢遷途,共有菜品108道要用三天才能吃完,不過這樣的奢靡風氣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消失,上世紀60年代,相伴這香港地區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一些國外的遊客對於體驗中國的皇家飲食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日益成為一股火熱的需求,所以說滿漢全席就是最為合適的範例和噱頭。

滿漢全席的由來。

為了迎合需要,香港再次掀起了滿漢全席的熱潮,各大酒樓都將滿漢全席作為清朝宮廷飲食加以宣傳,就這樣,在各大酒樓的競爭當中,滿漢全席的菜品種類也是越來越多,而選料也是越來越講究,席面也是越來越奢華,正是這樣愈演愈烈的商業競爭之下,最終才形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滿漢全席,這其中菜品也是因地制宜,各大菜系都有滿漢全席,並且各有特色,儘管現在的滿漢全席與真正的宮廷御膳大相勁庭,但是這並不妨礙滿漢全席在國人心中的頂級菜餚地位。

如今呢,滿漢全席已經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經典象徵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