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張居正巧打“鐵鍋大戰”:看似離奇,卻一招制敵|逸聞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1525—1582),官至首輔。在任期間,他促成隆慶和議,鞏固邊防;改革漕運,丈量土地,實行“一條鞭法”;整頓吏治,強化內閣和六部事權,裁省冗官,朝廷為之一新。張居正的膽識和政績確有史譽,而他打贏的一場經典“貿易戰”,更是改變了歷史走向。

張居正巧打“鐵鍋大戰”:看似離奇,卻一招制敵|逸聞

張居正畫像

張居正初入內閣時,正是北方狼煙四起的明朝隆慶年間,韃靼部落連年侵擾長城沿線,北方邊關戰亂不停。好在張居正等名臣嘔心瀝血,一番整軍痛打加招降,總算迫使韃靼人接受了明朝的冊封,雙方開始了長城沿線的“互市”貿易談判,戰亂200年的北方草原終現和平曙光。

韃靼是遊牧民族,除了茶葉外,他們的布匹、棉花、食糖、糧食等重要物資都需要從中原地區進口。當然,他們還希望能採購到硝磺、盔甲、鐵製兵器、弓箭等戰略物資。這些明顯屬於“軍火”,明朝政府不可能寫入互市協議。議和的時候,韃靼首領俺答汗提了一個要求,即從中原進口鐵鍋。剛開始,張居正不以為意,但後來俺答汗又提了好幾次,張居正瞬間便意識到,對方這麼急迫地想要鐵鍋,也許是個機會。

原來,自從敗退草原的元王朝土崩瓦解後,草原韃靼、瓦剌、兀良哈各部的手工業生產日漸沒落。後來,就連生火做飯的鐵鍋,竟都成了稀罕貨。因此,韃靼騎兵有時入侵中原,常把所過之處老百姓家的鐵鍋席捲一空。遇到被明軍追擊時,寧可將搶來的財寶扔一地,也死抱著鐵鍋不撒手。張居正瞭解到這個情況後,眼睛突然亮了:沒錯,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韃靼人無比熱愛的鐵鍋上。

張居正巧打“鐵鍋大戰”:看似離奇,卻一招制敵|逸聞

韃靼人武裝形象

很快,張居正就想出了一個看似離奇卻深謀遠慮的貿易戰謀略:開放互市後,韃靼人要買別的生活用品都可以,唯獨這鐵鍋,只允許賣給他們廣東特產的“廣鍋”,而且韃靼人只要買鍋,必須拿他們用過的舊鍋來換,否則多少錢也不賣。這奇葩謀略,當時引得言官各種罵聲:您互市都開了,何苦多此一舉?

那麼,張居正為何只賣廣東鍋?因為其他型別的鐵鍋流入草原,難保韃靼人不會熔掉後用來打造兵器,而“廣鍋”熔鍊技術門檻極高,無法用來打造兵器,可以放心地賣。至於“舊鍋換新鍋”,那更是張居正的又一保險:有賣就有收,最大限度回收舊鍋,絕不叫一口鐵鍋用歪。這就是張居正的過人之處,他把鐵鍋貿易的主動權抓在手,既能打贏貿易戰,又確保國家安全。

就這樣,在張居正的努力下,一場不動聲色的“鐵鍋大戰”被強硬推行下去,威脅邊境和平的隱患暫時得以消除,昔日戰亂頻繁的長城沿線,互市貿易紅紅火火,百姓安居樂業,許多著名的商幫與貿易線路都應運而生。曾經的血腥戰場,就以這樣貿易共贏的方式,助推了明朝“隆萬中興”的輝煌。

張居正不動聲色的博弈,打贏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卻比千軍萬馬更震撼。他除了有敏銳的嗅覺和精確的洞察力外,化腐朽為神奇的妙筆更是見證了這一鐵律:共贏,才是所有貿易戰最長遠的利益訴求。

- END -

責編 丨 楚文

美編 丨 黎珊

初審 丨 葉筱

複審 丨 齊風

轉載請註明:“

文史博覽”(wsbl1960)

微信公眾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 想要投稿

或者直接給我們微信後臺留言交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