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學習了十計了,不知道大家現在閉上眼睛能說出多少計呢,今天分享的是三十六計的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本計語出《樂府詩集 雞鳴》。詩中說:“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此詩的本意是比喻兄弟休慼與共的情誼。後人借“李代桃僵”的成語,表示為藉助某種手段,以一事物的損失、犧牲來換取另一事物的安全、成功,以區域性的犧牲換取全域性的勝利的謀略。三國時,曹操與袁紹的南皮之戰,曹軍故意沿途拋棄糧食、衣物,使袁軍爭奪,曹軍乘勢反擊,獲取大勝。就屬運用此計。

在古時的鬥爭中,當局勢發展到損失已不可避免的時候,應該拋棄區域性的利益,以求得全域性更大的增益。我方與敵方的情況,各有長處與短處。在戰爭中,各方面都超過敵人是難以做到的。決定戰爭勝負,即在於雙方力量,長處與短處,優勢與劣勢的較量。而在優勢與劣勢的較量中,也有劣勢戰勝優勢的訣竅。比如賽馬,用下等馬對上等馬,用上等馬對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這一類事例,就是軍事謀略傢俱有的獨特的謀略,這可不是用一般道理可以推測出來的。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比較有名的戰例就是,孫臏李代桃僵敗魏軍。孫臏圍攻魏國都城時,魏軍分為三個縱隊,一在左,一在中,一在右。左隊最強,中隊一般,右隊最弱。齊將田忌想用賽馬的方法將自己的軍隊分成三隊,即一個強隊,一箇中強隊,一個弱隊。作戰時,用自己的弱隊去攻擊敵人的強隊,用自己的強隊和中強隊去攻擊敵人的中強隊和弱隊。孫臏不同意這種想法。他認為,這次可不能滿足於二比一而取勝,而是要以最小的損失,去打敗總體上處於優勢的魏軍。他建議用自己的弱隊去攻擊敵人的強隊,用自己的中強隊去攻擊敵人的中強隊,以造成一個縱隊敵軍佔優勢,一個縱隊勢均力敵的局面,但這兩個縱隊都只是為了暫時牽制敵人。與此同時,他親自率領強隊閃電一般去攻擊敵軍的弱隊。在迅速取得勝利之後,就轉而增援自己的中強隊,並與之一起戰勝敵人中的中強隊。隨後,強隊、中強隊再與弱隊會合,共同殲滅敵軍的強隊。孫臏以弱隊、中強隊暫時“李代桃僵”,最後造成了齊軍的絕對優勢,從而保證了齊軍桂陵之戰的勝利。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在軍事上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在政治鬥爭中,則表現為為了整體和長遠的利益,必須放棄區域性的利益,要勇於做出犧牲。此外,“李代桃僵”之計還廣泛應用於現代的經濟領域和管理實踐中,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管理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