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昌黎三事為袁州

昌黎三事為袁州

昌黎三事為袁州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號昌黎,自幼勤奮刻苦、學識淵博、直言敢諫,世稱“韓昌黎”,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元和十五年初(公元820年),韓愈遷任袁州刺史。赴任途中,偶遇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瘦骨如柴的妙齡女子。盤問之下得知是一個不堪虐待而逃亡的債奴。上任之後,他發現當地真有不少的良人男女或因天災影響、或因故舉債,被“典貼”給富人。如果超越契約期限而不贖回,就沒為家奴。這種做法名目雖殊,卻與奴婢不別,雖乖律文,實虧政理。韓愈內心沉重,當即一邊奏報朝廷請求重舉舊章(唐朝有不許典貼良人男女做奴婢驅使規定),一邊制定府規,巧用“計傭折值”取締“典貼為奴”陋習,將袁州所有“典貼”的良人男女勞役所得報酬同債相抵,超過或兩下抵消的,全部釋放回歸父母,窮苦百姓無不頌其功德。

昌黎三事為袁州

昌黎書院前韓愈石像莊嚴肅立

進入春夏相交之際,由於連月無雨,人畜飲水困難,苦不堪言。身為父母官,韓愈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憂心忡忡、夜不能寢。有人告之,城南仰山之上住著仰山神,善風雨雷雲,只要心誠則有求必應。為解民之苦,韓愈親率州府官員赴袁州仰山神廟求雨。韓愈虔誠祈禱:“因遭天旱,百姓家食無著,已無柴米敬奉神靈。再不降雨,神靈同樣無食。若是本人之過冒犯了神靈,請降罪於我,憐憫百姓。只要神靈為百姓降雨,將永保祭祀。”或是被他的誠心感動,不久,天降甘露,旱災得以緩解。雨過之後,韓愈帶領袁州百姓興修水利、挖溝修渠,大家對他更加感恩戴德。

作為文壇領袖,韓愈自然明白教化人心重在興文重教。為此,他積極主張興教育、辦學堂、重文化,為袁州百姓提供求學上進之路。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袁州大地文風昌盛、學子揚名。唐代江西64位進士中有32位是袁州人,贏得了“江西進士半袁州”的美譽。其中盧肇、易重分別成為江西第一、第二個狀元,有“三年兩狀元”之稱。以至詩人韋莊讚美袁州:“家家生計只琴書,一郡清風似魯儒。”

昌黎三事為袁州

袁山之巔昌黎閣巍然聳立

因功績斐然,韓愈在袁州只幹了九個月,就被召回京就任國子祭酒,主管全國學務。九個月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對袁州人民的情懷卻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永生不忘。人們為表達對韓愈的敬仰,立“韓公文祠”(後擴建為昌黎書院)以祀之,建“昌黎閣”、修“昌黎橋”以念之。尤其是那句“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不僅有效推介了袁州的美景,還讓世人永遠記住了他與袁州的千年情緣。他的事蹟告訴世人,只要一心為公、用情為民,老百姓不會忘記,組織也不會虧待。

編輯:江佳卿

注:凡屬於本公眾號內容,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

大家都在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