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文明起源・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在從氏族到國家產生中的作用

文明起源・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在從氏族到國家產生中的作用

西漢鎏金銅鳳鳥

通高11。4、寬2。6釐米

1985年4月青州市邵莊鎮稷山漢墓出土。

青銅鳳鳥由底座、鳥身兩部分組成,通體鎏金。底座為長方形。鳳頭向前,眼睛突出,目視前方。鳳尾細長,自然向上舒展彎曲成優美的弧形。鳳羽末端似捲雲紋向下捲曲,三羽向左,兩羽向右,腹部飾波浪羽紋。腳踏於方形座之上。鳥身首尾相接,鳳尾高出頭部,體態輕盈,作飛翔起舞狀。造型挺拔靈秀,剛柔並濟,造型藝術之美與爐火純青的青銅鑄造工藝完美結合,可謂神工鬼斧、巧奪天工。它應是插於器物上的構件。

(以上圖片、文字說明來源於青州博物館網站)

八 史前戰爭與文明起源研究

《史前戰爭述略》

王育成,《歷史教學問題》1987年第3期第1~6頁

史前戰爭,即是指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的武裝戰爭。作者結合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研究結果,對“戰爭是產生了私有財產和階級以後才有的、是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的一種最高鬥爭形式”的說法進行了辯駁。

史前戰爭是氏族部落解決對外衝突的最基本的手段,戰爭的規模也很可觀,大到可能以整個部落的消滅而告結束。戰爭動員的方式可能是戰爭舞蹈,這和當時牢固的氏族公有制、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意識,有密切的因果關係。作者結合中國的古史記載和考古發現,說明史前戰爭的特點是戰敗者不是被殺、被驅逐就是結成聯盟,不見掠人為奴和進行部落奴役的痕跡。史前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原始公有制形式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存在矛盾,表現為地區生活資料總量對人口總數的限制,而人口自然增長引起的遷徙則直接導致遠古社會集團間的武裝鬥爭,形成史前戰爭。當然,這並不排除一些偶然事件造成遷移導致衝突,如災荒、疾病等。

文明起源・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在從氏族到國家產生中的作用

《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在從氏族到國家產生中的作用》

宋瑞芝,《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第33~37頁

本文認為,國家是階級對抗的直接後果和具體體現,生產力的發展並不能自然導致階級的出現以致國家的產生。在氏族社會瓦解和國家萌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環節,就是自軍事民主制時期以來,作為氏族部落主要職能之一的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在人類社會從氏族公社進入階級社會的過程中,它是加速和推動作為階級暴力統治工具的國家產生的重要因素。本文還認為,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是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並例舉西歐、東歐及東方一些國家的產生過程,指出,軍事民主制時期在部落外所進行的殘酷戰爭—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客觀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階級產生和階級對抗,助導了新的生產關係的建立,推動著暴力機器的降生,擴大了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它在國家形成諸因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者還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國家起源的物質基礎;階級之間的對立和衝突必然導致似乎凌駕於階級衝突之上的國家的出現;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雖然不是國家產生的內部因素,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所說的“設防的城市”、“高峻的牆壁”、“壕溝深陷”,恰是國家形成過程中對外征服和對外防禦的需要,這-一切標誌著氏族制度的滅亡,也標誌著文明時代的到來。

文明起源・對外防禦和對外征服在從氏族到國家產生中的作用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相關文章

頂部